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954章 亂世豪雄篇 長河落日

《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954章 亂世豪雄篇 長河落日

崔琰說,在「三雍」中採用五室明堂制,和鄭玄大師的「三禮」學說並重沒有衝突,相反,它非常有助於「新經」地位的鞏固。

朝廷以「新經」為學的時間很短,尚不足十年,「新經」的地位本沒辦法和今、古文經學相提並論,也沒有辦法迅速消除今、古文經學之間長達兩百多年的爭論,因此,朝廷的當務之急是利用各種辦法不斷鞏固「新經」的地位,維護和提高「新經」的絕對權威,斷絕今、古文經學對「新經」的攻擊和挑戰。只有「新經」的地位提高了,為大漢學的絕對權威,今、古文經學之間的爭論才會漸漸減直至消失,今、古文經學才能互相取長補短、互相融合,朝廷在中興策略和新政才能穩定下來,才能在「以民為貴,隆禮重法」的正確方向上持續推和發展。

這兩年來,中興策略之爭、平叛策略之爭、新政政策之爭,乃至於定都之爭、三雍建設之爭,表明上看是策略之爭,其實它的背後是權力之爭,但權力之爭的源是什麼?是學之爭,是學之爭。

無論是研習今文經學的大臣、研習古文經學的大臣,還是研習「新經」的大臣,因為觀念、理念的不同,在中興大業上所採取的策略當然也不同,但只要讓自己所研習的學變學,為大漢的權威學,那麼他們就能控制決策權。控制了決策權,也就控制了朝政,也就能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權柄。

學、決策、權柄,這三者是相輔相,是一的。

現在「新經」是學,研習「新經」的北疆士人、北疆武人,包括我們這些師從鄭玄大師的弟子、門生都位居高位,我們控制了朝廷的決策權,控制了大漢的權柄。

Advertisement

研習今、古文經學的大臣,包括他們的門生弟子,包括他們的親族故吏,他們有他們的中興策略,他們認為我們的中興策略有明顯的錯誤,會導致中興大業失敗,會把大漢再次推向敗亡的深淵,所以他們要搶奪我們的權柄,要剝奪我們的決策權。

在不影響朝堂上的穩定,不影響朝堂上的權力平衡,又能輕鬆自然,以最小代價達到這個目的呢?很簡單,改變學。

當初朝廷在制定中興策略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學。學不能修改,中興策略就無法得到正確的制定和實施,但當時朝廷中研習古文經學的大吏佔據了絕對優勢,而今文經學做為大漢兩百多年的學,其地位極其穩固,難以憾。這時鄭玄大師突然到了河北,兼采今、古文經學兩家之長的「新經」隨即異軍突起,在今、古文經學激烈搏殺、兩敗俱傷的況下,「新經」出人意料的為大漢的新學。

「新經」雖然兼采今、古文經學兩家之長,但相對來說,偏重於古文經學,這是它當初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並學的重要原因。

隨著朝廷收復的土地越來越多,朝廷的機構越來越龐大,各地士人也紛紛進了朝堂,朝堂上研習今文經學的大臣驟然增多。與此同時,朝堂上的權力爭奪越來越激烈,中興大業的推進速度越來越快,而朝廷里研習古文經學的大臣和研習「新經」的大臣在中興策略上的分歧也越來越大,於是,研習今、古文經學的大臣們為了制定和實施符合自己利益的中興策略,馬上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控制朝廷決策權的以研習「新經」為主的大臣們。

今、古經學兩派聯手對付「新經」一派,朝堂上的權力鬥爭隨即愈演愈烈。這兩年朝堂上紛爭不斷,也正是因為如此,而這次「明堂制度之爭」總算把這場爭鬥推到了高,雙方不爭個水落石出,誓不罷休。

Advertisement

爭論的結果不是勝就是負,沒有平手之說。

如果「五室明堂制」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新經」地位的穩固毋庸置疑。學上的穩固,影響到朝堂就是北疆系控制朝政,控制中興策略的方向,北疆系的員將得到大量任用。

如果「九室明堂制」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新經」的地位將到嚴重打擊,雖然因為今、古文經學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新經」還能暫時維持學地位,但它的影響力會急速下降,剛剛建立的權威會然無存,而各地公、私學堂很可能會放棄「新經」,轉而繼續教授今、古文經學。久而久之,朝廷放棄「新經」為學是一種必然。

學上失去了權威,做為儒學基礎的禮制發生了變化,中興策略隨之發生變化,雖然這種變化暫時對朝堂的影響不大,但隨著時間的延續,中興大業的不斷推進,這種變化會逐漸顯現,並最終控制中興策略的大方向,而北疆系也會逐漸失去決策權,並最終失去對朝政的控制。

李弘這次總算徹底明白了。

過去張溫、盧植、馬日磾等人在制定中興策略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學,當時李弘並不清楚它的重要。後來學的事出人意料的順利解決了,李弘當然也就無法進一步去深刻理解。現在,他理解了,但事已經變得非常複雜了,並不是自己支持哪一方就能輕鬆解決此事。

在這件事上,董卓曾經犯了很大的錯誤,最終導致他徹底敗北。董卓聽信了袁隗的話,倚仗手中的武力修改學,設立古文經博士,把古文經學也納學,結果激怒了今文經學士人,引發了流慘案,繼而各地州郡聯軍討伐董卓,局勢再也不可控制。

Advertisement

學雖然關係到國祚命運,但它是儒士們的事,是學的事,和武人沒有直接關係,武人的介只會讓這場學之爭更加複雜,更加腥,甚至引發局勢的劇烈震

崔琰希得到李弘的支持,但他的話說得非常婉轉,顯然他也擔心武人的介人會導致事一發不可收拾。

李弘聽明白了他的意思,很欣賞崔琰的謹慎,但現在問題不是武人能不能介的事,而是如何保證朝堂穩定,如何保證中興大業不會到此事的傷害。

李弘考慮再三后,鄭重問道:「那麼,我如何才能幫助你們?」

崔琰不假思索地說道:「大將軍,在此事沒有解決之前,萬萬不能用兵,無論如何都不能用兵。大將軍出外征伐,不僅僅是朝堂失去震懾的事,而是大軍的安全,社稷的安全。糧草輜重全部控制在朝廷手上,一旦朝廷以大軍的安全要挾大將軍,大將軍怎麼辦?一旦個別州郡,朝廷自顧不暇,大將軍又出兵在外,社稷的安全怎麼辦?」

李弘心神震,臉微變。

「我知道西疆的事非常急,但朝堂上的事更加急。事有輕重緩急,請大將軍務必三思。」

李弘微微點頭,又問了一句,「還有嗎?」

「如果大將軍願意,請你約見一次大司農李瑋大人和長公主府長史朱筱嵐大人。」崔琰說完之後,兩眼盯著李弘,眼神極為期待。

李瑋在朝堂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勢力龐大,直接影響中書監的決策,目前雖然他已表明了立場,但事關朝廷穩定,他極有可能頂不住各方力而放棄對崔琰的支持,當然了,如果有李弘的絕對支持,那又另當別論。筱嵐的作用更重要,目前能對長公主的決策產生影響的只有,如果長公主迫於形勢,早早拿出決斷,那麻煩就大了。

Advertisement

在崔琰、郗慮和趙松三人的期待中,李弘終於點了點頭,「我找個機會,到李大人府上去一趟。」

當天晚上,李弘書告鮮於輔、徐榮、麴義、張燕、呂布、玉石、良、楊、趙雲、文丑、樊籬、張白騎、張遼、何風等十幾位在京武將,詳細述說了自己的擔憂,告誡他們不要參予「明堂制度」的爭論。在朝堂上,只帶耳朵聽,不許說話,更不許發表任何言論。(按律,大臣們之間沒有特殊況不允許聚會,有什麼事只能以書信來往。)

大將軍約見崔琰三位大臣的事,顯然刺激了朝中的大臣們。朝堂上的爭論日趨激烈。

長公主煩躁不安,屢次派人催請太傅楊彪朝議事,但楊彪百般推辭,就是不去。長公主生氣了,手詔大將軍李弘,你親自去一趟看看。如果他不能走,就把他抬來。

楊彪苦連天,「大將軍,你何必為難我?我去了總要說兩句吧?我說什麼呢?」李弘笑道,「實在不行,你就裝聾作啞吧。」

楊彪駐著拐杖上朝了,他還真能裝聾作啞,人家說東他說西,胡攪蠻纏,最後長公主氣得一揮手,「你回家養病去吧,不要來了。」

十月下,局勢的發展有些失控,大臣們在朝議上本末倒置,該議的事不議,整天在明堂制度上爭論不休,接著開始有大臣開始抨擊「新經」了。

率先開始對「新經」發難的就是太僕孔融。孔融是兼學今、古文經學的大家,他引經據典,指出了「新經」很多不足之。接著宗正楊奇也開始了,楊奇是今文經學大家,他的話就難聽了,幾乎把「新經」罵得無完,最後就差沒有說鄭玄沽名釣譽了。

崔琰、郗慮、趙松然大怒,馬上出言反駁。

崔琰三人畢竟小一輩,激之下,言辭上對老一輩頗有些不敬,而且對今、古文經學的某些駁斥明顯措辭不當。這下激怒了丞相蔡邕、太尉荀攸、廷尉張邈、祿大夫鍾繇(攻克后,他從兗州返回了朝廷。)、司隸校尉陳宮等大臣,大家一擁而上,齊聲討伐。

崔琰三人抵擋不住,有些手忙腳了。大司農李瑋適時站了出來,接著大鴻臚袁耀、京兆尹趙戩,還有朱穆、田疇、田豫、余鵬、謝明等大臣紛紛出言相駁。

朝堂上混不堪。

長公主有些吃不消了,看出局勢發展正在逐漸失控制,隨即督請鄭玄、王剪等大師加快進京速度,並請大司馬大將軍李弘出面斡旋,儘可能先穩住朝堂局勢。

李弘最近因為西疆和益州的事,和一幫將軍們天天在大司馬府軍議,商量對策,並沒有參加朝議。接到長公主的手詔后,他非常吃驚,沒想到局勢發展這麼快,三派經學之間的矛盾轉眼就發了。

馬上就要到年底了,朝廷要做的事太多,如果把時間都耗費在這上面,朝政將被嚴重耽擱。

李弘馬上登門拜訪丞相蔡邕。蔡邕初先對李弘約見崔琰等三位大臣很是生氣,但後來看到北疆武人先是告假走了一批,然後留在朝堂上的人又三緘其口,一言不發,更搞笑的是武威將軍何風竟然在朝堂上睡著了,由此可見李弘還是非常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的關鍵,及時退出了這場和北疆武人沒有太大關係的經學之爭,所以他對李弘的態度又大為改觀。

李弘勸說蔡邕,說各州刺史,各郡國太守、國相馬上就要進京上計(各地方向朝廷呈計書,其容為郡國一歲中的租賦、刑獄、選舉等等況),事務繁多,還是把「三雍」的事先放一放,暫時擱置爭議,沒有必要把事態擴大化。

蔡邕嘆了口氣,「我聽說,你又打算出征了?」

李弘笑笑,「是不是子龍告訴你的?他和文姬應該搬出去住,不應該再和你住在一起。」

「我就文姬一個兒,子龍一個婿,如果他們都搬出去了,誰來侍奉我啊?」蔡邕笑著頜下的白須,「我老了,沒有多年活了,能天天看到他們,聽到孫子們的笑聲,我就很知足了。」

李弘笑著安道:「我看先生至可以活到百歲。」

「算了,你不要安我了。」蔡邕揮手笑道,「當年如果不是你救我,我早死在北寺獄了。這十幾年來,我看到文姬嫁給子龍幸福地活著,看到孫子們環繞膝前、天真可,我已沒什麼奢求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