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吉祥韓
當年嬴政橫掃天下之後,便將六國的貴族大半都遷徙到了鹹,其目的就是要放在眼皮子底下,盯起來。
防止這些六國的貴族留在山東,搞出什麼幺蛾子。
因為,鹹的人數急速暴增,直接突破了百萬的關口。整個天下,能夠與鹹媲的,也隻有齊國的臨淄和趙國的邯鄲了。
而臨淄,乃是齊國都城,齊國素來富庶,人口集到如此地步,並不奇怪。
趙國邯鄲,來往通便利,四通八達,無數富商大賈,貴族豪強在此聚集,其中,邯鄲歌姬更是名聞天下。
為了一個歌姬,豪擲千金,也不是什麼太過稀奇之事。
鹹能夠達到如此地步,卻是秦國在政治軍事雙重乾預之下,才達到如此地步的。
是故,當如此多的六國貴族留在了鹹,留在了關中,要從中找出個把個易與控製,並且傾向秦國的貴族,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而去山東繼承王位,去和那些異軍突起的諸侯相爭,這些人所能依仗的便隻有秦廷給予的力量。
要不然,這些人勢單力孤的回到各自的國度,隻怕要不了一時三刻,便會被那些暗藏的野心家給乾掉。
驀然間,扶蘇想到了一個人,橫君韓。
這個草包當初被扶蘇從逮回來之後,便一直被在鹹,每天好吃好喝的供著,就是不許他隨意走。
不管是他的父親嬴政還是扶蘇,都未曾對這個韓痛下殺手。
並非是因為心,而是覺得這個韓作為韓國的公子,說不定以後會有什麼利用價值,是故,纔將他養在了那裡。
而目前看來,這個韓是到了需要發揮價值的地步了。
更為關鍵的是,扶蘇覺得,這個韓倘若用的好的話,會是製約張良的一個重要因素。
畢竟,在韓國王室統上,還冇有哪個比得上這個韓,就算是韓王信也不行。
除非韓死了,才得到所謂的庶子韓王信。
張氏五世相韓,可以說是一個深固的大家族,而這樣的家族,自然,對於嫡庶長,有著嚴格的界限和劃分。
張良即便是再怎麼機智和聰慧,也必須遵守這個規矩。這是長期在家族形的價值觀。
是故,麵對韓,張良將會到極大的製約,某種程度上來說,張良要複韓,便要尋找一位正統的韓國王室公子,那毫無疑問了,韓便為了張良的主子。
隻不過,如今韓被握在秦廷手中,張良隻怕是不能接。
但要讓張良對韓出手,說出去那便是張氏以下犯上,不知君臣尊卑。如此一來,對於張良來說,張氏五世相韓,百年來積累的清名都將毀於一旦。
這對於張良來說,決然不可接。
扶蘇雙手負立,麵冷漠,腦海中不斷的思索。將韓複立為韓王,這是大有可為之事。
可這其中,依舊需要仔細謀劃和安排。否則的話,這一手好棋,極有可能因為自的原因,變一步臭棋。
韓,這個草包,自然是難堪大任。讓他當個吉祥韓王倒還可以,他若是手什麼事務,那隻怕是頃刻間便會弄的一團糟。
況且,扶蘇也不打算讓韓真的執掌實權,這不利於他對於韓的控製。
而要讓韓當一個吉祥,並且還能夠掣肘張良,那毫無疑問,便需要一個極佳的人選在一旁總攬此事。
該派誰去呢?
扶蘇腦海中不斷的思索,首先這個人毋庸置疑要有能力,不然的話,隻怕會被張良耍的團團轉,也掌控不住韓。
其次,這個人還需要忠心可靠,不然的話,這是給自己找個禍害。
一個個人選在扶蘇腦海中劃過,最後皆是被一一否決。
驀然間,扶蘇想到了劉邦。如果劉邦作為此事的負責人,那麼在能力上幾乎是冇什麼大問題的。
儘管劉邦智謀上比不了張良,可是其他方麵,卻是比張良厲害許多,尤其是對人心的把控上以及對於人才的運用方麵。
這些已然能夠彌補劉邦在智謀上的短板,更為重要的是,劉邦邊還有著一幫極為得力的兄弟。
隻不過,劉邦的忠心,卻是讓扶蘇有些難以決斷。
畢竟這貨實在是太厚黑了!
為了自己逃命,直接將自己兩個孩子一腳踹下車去,關鍵還不止一次。
後來項羽說要烹殺了他老爹,結果劉邦又來了一句“吾翁即若翁,必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這樣一個貨要說對自己忠心耿耿,那不管怎麼說扶蘇都是不會相信的。
隻不過,也未必不能製約。
起碼劉邦現在的家眷都在鹹,扶蘇自是不會蠢到和前世項羽一般,用劉邦的家眷去要挾劉邦。
那對劉邦就無效。
隻不過,倘若真走到那一步,扶蘇完全可以利用劉邦的家眷來打擊劉邦的名聲。
畢竟前世劉邦之所以快速取得關中父老的支援,一方麵是項羽太過暴,而另一方麵就是劉邦給自己豎立的仁義的人設了。
自己到時候對劉邦的家眷百般優待,劉邦還要反自己,那在天下人麵前,怎麼說也是說不過去的。
而另一方麵,扶蘇自是要對此作出限製,起碼要在劉邦邊安一些人手。
一方麵是協助劉邦對付張良,而另一方麵,就是看住劉邦的一雙眼睛了。
想到了此,扶蘇便知道,這個人選絕不能是和劉邦牽連過深的人,並且對於大秦要絕對的忠誠可靠。
略微思索,扶蘇有了一個人選,李由。
儘管李由現如今在滎前線,與吳廣作戰,但李由乃是最佳的人選。
一想到這裡,扶蘇覺得自己的計劃也要稍作修改了。
扶蘇這亦是基於滎戰略地位的考量,滎日後必然是秦國東出的橋頭堡,需要安放一個更為重量的人,才能令人放心。
而這個人選,扶蘇已然想到了,蒙毅。
至扶蘇想不出誰比蒙毅更加適合這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