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后,東南沿海捷報頻傳。四月,閩浙送來軍報,朱紈率兵由海門進軍,攻克倭寇巢雙嶼港,活捉倭人首領稽天及海盜許棟。
朱紈在奏折中說,許棟本是大明人,為走私資財和倭寇勾結。他糾集了一批游民占據雙嶼,造雙桅大船運載違貨,甚至在船上配備了武裝火,見了朝廷軍都敢開火,拒不停岸接朝廷檢查。許棟自己造船,同樣給外來船只提供港口,島上來往之人皆說倭語、西洋語,儼然一個獨立王國。
大明有海,許棟這種行為不止犯海,更是公然挑釁朝廷軍威。皇帝準許了朱紈的請求,準他在市口將稽天、許棟公開斬首,并在雙嶼筑塞,盤查來往船只,堵擊倭寇。
雙嶼大捷后,戰報不斷傳來,每次都是小勝、大捷。朱紈請命討伐溫、盤、南麂諸賊,調浙中衛所,連戰三月,上報大破敵軍,平息州礦盜。九月,朱紈在捷報中稱佛郎機人到詔安搶劫,他生擒佛郎機國王三名,倭王一名,并逮捕了給外人引路的海盜九十六人,盡數誅殺于市。
佛郎機人是大明對西洋人的統稱,這些人金發碧眼,高眉深目,和中原人長相迥異。朱紈在折子中大罵沿海有,他斬首佛郎機人時,許多勢豪之家替西洋人求,甚至大批僚都出面做說客。
朱紈甚至將矛頭直指中央,說當地豪強和倭寇勾結走私,獲得大批資財,送給京城出閩、浙的員,讓他們幫忙遮掩,沿海倭寇這才屢不止。倭寇之,實則是禍。
朱紈的奏折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江浙可是科舉大省,全朝一半以上的進士都出東南。像約好了一樣,京城和浙閩的彈劾折子一起飛來,霎間淹沒了朱紈的戰報。
當地史、巡視、知府紛紛上報,說朱紈貪功冒進,謊報軍,他夸大戰績,瞞報明軍死亡人數,只報勝仗不報敗仗,而且在征討雙嶼時,他還沒有攻下港口,就已經寫奏折說大獲全勝。實際上,在三天之后,海軍才真正登上雙嶼。
京城中史也彈劾朱紈擅自殺戮,佛郎機人畢竟是異國人,朱紈沒有請示朝廷就將人斬首,委實是藐視朝廷,擅權自傲。
一時說什麼的都有,皇帝案前全是彈劾奏折,替朱紈說話的聲音微乎其微,只有朱紈慷慨激昂地替自己辯護。輿論完全一邊倒,皇帝也分不清到底是朱紈謊報軍還是閩浙僚集團看不慣朱紈。皇帝只能暫時免去朱紈的職,命令兵科都給事中杜汝禎去詔安考察審問。
年底,杜汝禎回來,說詔安那件事原來是小販做生意,不知怎麼被朱紈打勾結倭寇。但凡被朱紈認定勾結倭寇的人,無論緣由,統統都會被殺掉。小販因此拒捕,得罪了朱紈,其實沒有搶劫一事,那些佛郎機人完全是誤殺。
這算是坐實了朱紈擅殺。朱紈在佛郎機人一事上作假,那誅殺的九十六名海盜,甚至之前打擊倭寇的戰績,說不定都是假的。
證據在前,皇帝立刻下詔令逮捕朱紈,將朱紈帶京城審。然而欽差回來時卻兩手空空,只帶回了朱紈的死訊,說朱紈畏罪,已經自盡了。
曾經和朱紈共事的僚紛紛上書,抖朱紈督軍期間諸多惡行。局勢似乎很明了,朱紈貪功,剛愎自用,排除異己。皇帝聽到朱紈死訊的時候沒說什麼,但軍不可一日無帥,倭寇打到一半,好不容易取得的勝利局面不能半途而廢。皇帝問誰能勝任,最后員舉薦,由南京兵部尚書張進擔任新任督軍。
朱紈冒進,換了帥后按理會肅清很多。但沿海戰局卻膠著起來,原本已經偃旗息鼓的海盜又開始流竄,朝廷幾百萬兩白銀砸下去,倭寇始終打不完。
端午過后,夏意日長,夜晚的風也是溫靜謐的,蟬鳴聲在綠蔭中此起彼伏。陸珩又天黑了才回府,王言卿讓丫鬟去擺飯,親手幫陸珩飛魚服,說道:“日子一天比一天熱了,你還全天在外面跑,多注意些避暑。”
王言卿今日穿著松綠煙羅長衫,陸珩原來覺得沒有人能把綠穿好看,但王言卿這一窈窕裊娜,瑩白在綠紗下若若現,顯得越發白皙細膩。
王言卿正在幫陸珩解襟,陸珩順勢摟住的腰肢,嘆道:“果真冰玉骨,清涼無汗,要我說,帶什麼東西都不比抱住夫人更避暑。”
王言卿作被他住,用手肘撞了撞他胳膊,嗔怪道:“別鬧。抬手,換服呢。”
陸珩看了王言卿一眼,慢悠悠放開的腰,抬起雙手。王言卿幫他換了家常服,外面的晚飯已經擺好了。兩人去外間落座,正要吃飯,外面忽然急匆匆跑來一個侍從,停在院中抱拳:“都督,宮里有詔。”
陸珩沒辦法,只能放下筷子,換回朝服,立刻進宮。陸珩路上腹誹,皇帝這是存心不讓他過夜生活。不過,皇帝這兩年越發潛心修道,連早朝都罷免了,臣子等閑見不到皇帝。這麼晚召陸珩宮,多半是有什麼急事。
陸珩趕到西。皇帝如今已經不住在紫城,而是搬到西。西原是皇家園林,有奇花異草,假山流水,三個湖泊連綿開闊,水霧渺茫,配上宮殿里繚繞的煙霧,在夜里當真有些仙宮的意味。
守門太監見了他,施施然行禮,道:“陸都督,隨奴婢這邊來。”
自壬寅宮變后,皇帝再也不相信宮人,更不相信臣子,索搬到西大,邊人手全由自己調度,再不接古往今來約束君王那一套。皇帝甚至連早朝都不上了,每日待在西大,只有他信得過的太監才能近。臣子想見皇帝,只能先寫折子稟報,然后等皇帝召見。
但若以為皇帝不上朝就不理政,那就大錯特錯了。朝政大權依然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而且因為早朝取消,大多數臣子不再參與議政,唯有管事的臣子單獨向皇帝稟報。如此一來,君臣平衡徹底被打破,臣子相互猜忌又無法把控皇帝,只能部混戰,皇帝退出這場博弈,徹底了評委和看客。
陸珩是數能正常接到皇帝的臣子之一。太監見了他,不敢刁難,立刻引著陸珩去見皇帝。
陸珩剛一進殿就聞到一丹藥味。他面不改地低頭,對帷幔后的人影行禮:“臣參見皇上。”
皇帝穿著道袍,坐在煉丹爐前,問:“對倭寇局勢,你怎麼看?”
這可是個送命題,陸珩心中飛快閃過這段時間的人和事,兵部一切如常,夏文謹忙著給二皇子啟蒙,那就是閣剩下那幾人來見過皇帝了?陸珩的思量在眨眼間,他不聲,很快回道:“總督張進在南京多年,悉海務,行事謹慎,民如子,有他督軍,應當很快能傳來捷報。”
在場上,彈劾不一定是責罵,夸贊也不是為了你好。陸珩這些話看似是肯定張進,其實字字都有其他含義。
張進是江浙人,出貧寒,但找了一個有錢岳父,資助他科舉當。之后張進留在家鄉,在南京那一帶當過知府、侍郎,借助職權給他岳父大開方便之門,是南方很典型的科舉、鄉紳互利模式。陸珩說張進悉海務,實際上是暗示他和當地鄉紳商賈一條心;行事謹慎即自他督戰以來,沿海再也沒有剿滅過大伙海盜;應當很快能傳來捷報,意味著他還沒傳來過捷報。
皇帝聽完,從丹爐前站起來,走到桌邊拿了一本折子,道:“剛才嚴維進宮,送來了一本折子,據說是九死一生才遞到京城的。你來看看。”
陸珩進帷幔,接過折子,垂眸仔細看。
折子出自兵部侍郎趙文華之手。張進也是兵部尚書,但一直在南京供職,而趙文華卻是從北京出去的,沿海巡視到浙江。陸珩印象中除夕假后就沒見過趙文華了,看來,趙文華假借回家過年之名,實際上奉了皇帝令,去江南暗訪了。
正月,剛好是朱紈自盡之后。皇帝雖然免了朱紈職,并命人捉拿朱紈回京,但并沒有想殺他。然而送回京的卻是朱紈的死訊,皇帝表面上對朱紈之死沒說什麼,實際上卻記恨在心,暗暗派人去查訪。
趙文華耗時小半年,今日才送回奏折。奏折中說倭寇只有部分是東瀛浪人,其余八都是自己人。他們不顧海和外人走私易,所謂海盜,就是放棄務農,投出海,給浙閩鄉紳商賈和西洋人牽線搭橋的中間人。朝廷有海,沿海員為了掩人耳目,將這些人一并稱為倭寇,以東瀛人之名掩飾私底下的出海易。
海貿每年產生巨額利潤,不經過朝廷,都流當地鄉紳、僚腰包。倭寇一事私底下盤錯節,甚至好些員家中都或直接或間接地和海盜有聯系。東南海師征討倭寇,本就是出工不出力,甚至開打之前員就提前給海盜放風,如此一來,倭寇怎麼剿得滅?
張進是當地鄉紳集團推舉出來的,本不會真正整頓倭寇,他養寇不戰,耗著朝廷軍資,但每次出兵都是做做樣子。
趙文華還在奏折中說,前任督軍朱紈到浙江后,在沿海嚴厲施行保甲連坐,大力整頓海防,海前所未有的嚴厲,因此被當地僚嫉恨。在朱紈連續剿滅了許多海盜、港口后,終于怒了當地僚集團,他們聯合京城浙閩系員,一起彈劾朱紈。
據趙文華說,杜汝禎去詔安巡查時,被當地收買,扭轉是非,將海盜持火和朝廷軍對抗輕飄飄說小販拒捕,將那幾個佛郎機國人說誤殺。朱紈也并不是畏罪自盡,而是被當地勢力死的。
趙文華在折的后半部分痛斥張進,說他幾次催促張進出戰,張進都說時機不到,按兵不發,一次又一次任由倭人及海盜在沿海村莊搶劫,等兵追過去時,那些人已經乘船離開,往來如無人之境。
趙文華在江南暗查期間,幾次險些遭遇毒手,他寫這封折子時,已經被張進那些人得知了。趙文華提醒皇帝,張進等人會想辦法除掉他,就像除掉朱紈一樣。不出意外,過幾天前線會傳來一次大捷,以此證明趙文華污蔑張進,搖軍心,好致趙文華于死地。
陸珩很快看完了,但他沒有立刻抬頭,而是借著看奏折的作,揣測皇帝的意思。
這份折可謂彩紛呈,信息量巨大,趙文華說張進養寇不戰,甚至預言接下來張進要作秀,表演一場大捷給皇帝看。而這份折子呢,是嚴維遞上來的。
趙文華敢孤去江南,當然也是有后臺的,聽說趙文華和嚴維的兒子嚴慶樓相甚好,如今看來,報并沒有出錯。皇帝連早朝都不想上了,今夜卻在煉丹中途急召陸珩宮,看得出來皇帝非常重視這件事。并且,皇帝陸珩來,是不是說明皇帝并沒有完全相信嚴維,皇帝也拿不準到底誰說的是真話?
陸珩心里有數了,他合起折子,呈回前,說:“趙侍郎所言甚廣,臣不明,不敢妄言。不過,朱總督自上任以來,頻頻斬殺倭人,絕不會有通敵之心。他格剛烈,嫉惡如仇,有些時候行事難免極端,至于他報喜不報憂……其實也無可厚非。唯獨提前假報勝利不妥,可能是朱總督對自己的戰十分有信心,剛圍住海寇時,就已經有把握將其全殲了。”
陸珩的話無疑說到了皇帝心坎上,朱紈即便有錯,也不抵他的功勞。將在外,誰天天只報敗仗不報勝仗呢,要是把皇帝看煩了,說不定直接就撤銷了他的兵權。
南國十公主乖巧溫良,深居簡出,是個混吃等死的小透明。此傳聞屬實。君臨國新帝冷心冷肺,喜怒無常,一言不合就抄家滅族。此傳聞也屬實。……南國國君:小十嫁過去恐怕活不過三集,都是我這個當爹的無能…南國大臣:十公主至純至孝,大義凜然,慷慨赴義,可歌可泣…嫡公主:十妹妹,以後逢年過節姐姐會給你多燒些紙錢的…十公主聽聞及笄當日要替姐出嫁,嫁的還是那令人聞風喪膽的五洲第一暴君,精緻絕美的小臉淺淺一笑:想看我慫,不存在的!......後來你們說南國那個默默無聞的十公主拿下了誰?五洲第一暴暴暴…君啊!
謝蟬是個孤女,從小寄人籬下 爲了活下去,她小心翼翼,嘔心瀝血,累得像條狗 十四歲被迫嫁給皇子李恒,十七歲成爲皇後,二十壹歲病重而亡 殚精竭慮壹生,彌留之際,她只有壹個心願:甯願封號被廢,也不要和渣了自己的皇帝同葬壹穴 老娘累了,不伺候了 再睜開眼時,謝蟬發現自己回到了過去 原來的謝家孤女消失不見,她穿成江州謝家小九娘,堂兄是個熟人,前世朝廷裏刻薄暴戾的奸臣謝嘉琅,以後會權傾朝野,成爲皇帝的心腹大患 前世,謝蟬是皇後,謝嘉琅是臣子 重生後換了個身份,謝蟬痛定思痛:前世累成狗,還被狗男人渣,這壹次她決定躺平,安心做壹條圍觀宰相的小鹹魚。 * 李恒無情無義,爲了權力可以犧牲壹切 他曾以爲,和謝蟬之間的愛恨,可以糾纏壹輩子 回首時,卻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 江山萬裏,生死永隔。 * 年輕時,謝嘉琅嚴峻剛正,鐵面無私,受萬民敬仰 後來,他大權在握,遭萬人唾罵 每年春天,謝宰相會做壹盞燈 他擡頭仰望天穹明月,低語:娘娘,燈做好了 可是娘娘死了啊。 【閱讀提示】 1、無血緣關系,親緣關系存續間,只有親情 2、女主沒有穿越換身體,因爲重生後命運改變,誤以爲自己穿越了。 3、因爲前世有配角穿越,是女主身邊的女官,前世唯壹壹個離開後宮的人,所以分類是古代穿越頻道。
大淵朝三年干旱,地里的莊稼顆粒無收,吃野菜、啃草根等現象比比皆是,許多人被活活餓死。錢翠花剛穿來,就要接受自己成了人嫌狗惡的極品婦人的事實,還要帶著一家人在逃荒路上,艱難求生。好在她手握空間農場,還有系統輔佐,不至于讓家里人餓肚子。可是這一路上,不是遇到哄搶物資的災民,就是窮兇極惡的劫匪,甚至還有殘暴無能的親王……她該如何應對?歷經艱難險阻,得貴人相助,她終于帶著家里人逃荒成功,在異地扎根。但,瘟疫,戰亂等天災人禍接踵而至,民不聊生。無奈之下,她只能幫著整治國家,拯救人民。最后,竟然陰差陽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