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改變 第四十二章 潼關易手 圈樓百貨

《改變》 第四十二章 潼關易手 圈樓百貨

第四十二章潼關易手圈樓百貨

聽李威覺得炮的口徑小,張知木說:「這種炮的膛比迫擊炮高,同樣口徑的炮彈要比迫擊炮程遠,炮彈的出口速度也高。對付直瞄目標更是方便。如果把炮推進目標,我們可以通過炮管對準目標再裝炮彈。再說了,炮彈旋轉穩定高,擊準確也好多了。你們先搞這種口徑的,有了經驗以後,再搞大口徑的。你們搞完60炮,不是又搞120炮了嗎?」

李雲鶴說:「這炮可是比迫擊炮難度大不,恐怕膛線就不能用步槍槍管的那種出來的辦法。可是用銑刀拉出來,我們就要費大勁兒了。這種錳鋼,加工一次還行再一次加工的時候,難度就太大了。」

張知木記起了,在工廠實習的時候,聽師傅講過,錳鋼的特點就是有一個特好像加工化,就是對錳鋼進行一次加工以後會在加工過後的表面產生一層化層,這層化層格外的堅,這既是一個優點也是一個缺點。優點是加工過的表面機械強度更好了,缺點是再次加工的時候困難了。

張知木一笑說:「你說的是錳鋼的特有現象,加工化。要解決的這個問題,你們第二次加工的時候進刀量一定要超過那個化層才行。不過這個化層對我們的炮管和槍管兒還是有好的。現在我們我們的膛線不能鍍鉻,壽命是個問題啊!」

「你說的啥鍍鉻?」李雲鶴問。

張知木知道現在解釋不了說:「以後再給你們講電鍍的事。你就好好研究一下這膛線怎麼加工吧?以後我們還要搞大型火炮,這膛線加工都是問題。」

李雲鶴說:「這樣尺寸的炮管兒好辦,卡在車床上就可以加工了。不過要是你說的加工大型火炮就要搞專門的設備了。」

Advertisement

張知木說:「這樣的炮膛比迫擊炮高,你們炮管兒的鋼材一定要鍛好了才行。」

張知木和李雲鶴正研究步兵炮的事兒,陳玉峰派人請張知木過去一趟。

張知木只好對李雲鶴說:「火炮的事兒我能說的也就是這些了,剩下的事兒你們看著弄吧。」

來到指揮中心,陳玉峰和歐鶴正等著他呢。

鶴說:「張總,李自軍隊開始進攻潼關了。他們沒等黃河結冰。」

「看來他們發現我們的戰船大多數都撤回來了。」張知木說。

陳玉峰說:「據潼關傳來的信兒說,我們一艘戰船,火力勉強能覆蓋潼關北面和東西兩面。南面,李威的120重迫擊炮一撤回來就支援不上了。這兩天李自軍隊攻得很猛,好在我們的送給他們的**還是起了不作用。不過李自的炮火實在是太猛了。寧德他們也死傷很重,有不傷兵已經利用晚上通過水門悄悄的送過黃河,正用車往我們這裡送。」

「可惜了,大明朝那麼多州府,竟然沒有就近收治傷兵的。還要這麼遠的送到我們這裡。」歐鶴搖搖頭說。

張知木說:「潼關傷的兵都知道,到了我們這裡他們就有救了,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兒。不過最好還是勸寧德一下,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樣打下去他們不會支持多久的。」

陳玉峰說:「沒用。寧德知道他如果活著退出潼關,朝廷也會殺了他。他更怕潼關的百姓苦。」

鶴說:「我想到潼關去一趟和寧德當面的談談,其實他可以和李自軍隊談判。讓他們不難為潼關百姓,他自己撤出潼關。反正也是守不住,要不是我們支持他,他早就守不住了。撤出來還能保留一點兒實力。他們消耗的李自的兵力已經不了。我想李自猛攻一天,死傷的人數了也會以千計。」

Advertisement

張知木說:「不行,現在潼關就是一座危城,你去那裡太危險。」

鶴說:「放心,我對潼關了解,我可以晚上通過水門進潼關。潼關有一南一北兩個水門。北面有我們的戰船控制,我想安全沒問題。其實寧德是害怕朝廷的那一面大一些,不如把話說開了。反正他們的家人也都在窯崗,讓他放開心。以後他願意回潼關,我們拿下潼關后,還可以請他回潼關嗎。」

張知木說:「這麼說的話,你就速去速回。我讓李菁陪你過去。不過我就怕等你到了潼關,潼關已經易手了。」

「那就看看寧德的命怎麼樣了。我就不耽誤了,馬上就走。」歐鶴說。

由於,汾河已經開始結冰,歐鶴和李菁他們只好走陸路。先到運城再到風陵渡,聯繫上窯崗的戰船,了解了一些況后,歐鶴倒吸了一口涼氣。他知道再晚來一點兒,就進不了潼關了。因為就在今天,寧德已經負重傷。他是在城頭組織作戰時,被炮彈炸傷的。

鶴當晚就來到潼關。

寧德的傷很重,可是頭腦還很清醒,見到歐鶴,眼淚就下來。這種時候,還有人敢到潼關來,他沒想到。

鶴讓其他人都出去后,對寧德說:「大人,我們沒時間說閑話了。你傷了潼關更守不住了,我們的建議是,你給李自的軍隊寫一封信兒,如果他們保證不難為潼關的百姓,你們就撤出潼關。這樣對大家都有好。」

寧德剛要說話,歐鶴說:「大人讓我說完,我知道你是害怕將來朝廷追究起來不好辦。不過你想過沒有,孫傳庭總督已經不知到躲到哪去了。朝廷還有能力再翻盤兒了嗎?作為軍人您已經盡自己的力量,也算對得起朝廷,現在需要為您還活著部下和潼關的百姓想一想了。大人,您放心,潼關我們一定會奪回來的。到那時候,您要是喜歡潼關您就再回來。」

Advertisement

寧德聽明白了歐鶴的話,他說:「就沖您這個時候還能到潼關來,我就聽您的。」

寧德喊來人口述了一封信讓人書寫,然後蓋上守備大印。

信是寫給圍困潼關的權將軍田見秀的。信的大意是

田將軍:

你我大戰多日,死傷無數,潼關無辜百姓死傷更是不計其數。如果再戰下去徒增百姓傷亡,我有一個提議,如果田將軍能保證不加害潼關百姓,我願率部撤出潼關。以免潼關百姓的繼續遭戰火塗炭。

如果田將軍能顧惜潼關百姓,同意我的建議,我們明天休戰一日。將軍後天就可以接收潼關。

潼關守備寧德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寫完書信,寧德著找來人,讓他們騎馬道李自軍隊的大營外,用一隻響箭進李自軍隊的大營。

由於寧德的拚死抵抗,田見秀也是損兵折將死傷無數。將士們仗打得也很寒心,雖然都是百戰之兵可是,終究兵力還是展不開只能從北面進攻,潼關就可以集中力量防守一面。所以田見秀也正為傷亡過大揪心呢。雖然他跟將士們說:「我們損失大潼關損失也不小,明天要一作氣攻進潼關。」可是心裡也是沒底,雖然他知道潼關早晚會攻下來,可是看到潼關防守的頑強,他還真的不知道哪一天能攻下潼關。

可是就在這時,親兵來報說:「有人進大營一封書信,信是給將軍您。」

田見秀接過信,對著燈拆開一看,是潼關守備寧德的信。這讓田見秀喜出外,心說:「老兒,你終於不住了。」不過他一想,寧德的建議不是不可以接的。這樣就不用在進行戰了。寧德提出來不難為潼關百姓的事兒,也容易接。闖王也一再要求,對於投降州府的百姓要秋毫無犯。

Advertisement

田見秀沒有和自己的弟兄們商議,就在燈下寫了一封書信,派人用響箭進潼關。然後明說,通知下去,明日休戰一天。

寧德也是迷迷糊糊著等這封信。當他聽說田見秀同意了自己的建議。就命人請來自己的將士,告訴他們自己的決定。將士們聽到這樣的消息當然很高興,最後寧德說:「所有從潼關撤出去的將士都要聽從窯崗人的指揮安排,否者軍法從事。從現在起聽從歐先生安排。」說完寧德實在是不住了,昏昏沉沉的睡了過去。

鶴知道現在的時候,千萬不能,好在歐鶴和潼關將領們已經算悉了。

鶴說:「照顧好寧德大人,我們出去開會。」

將領們都跟著歐鶴來到大廳,分別坐下后,歐鶴說:「各位我們也算悉了,就不說費話。現在潼關還有多人?」

「還剩三千多人,還有一千多傷兵。」一位將領說。

鶴說:「不算今晚,我們還有明天一個白天和一個晚上的時間撤離。可是我們一定要防止賊軍不守信用進行襲。如果不出意外,我們有時間都撤出去。我來潼關前已經在黃河北面雇了很多船,我看潼關也有不船隻。我們做這樣的安排,今天連夜撤出去一千士兵到黃河的北岸風陵渡,建一個營地,接應明天撤出來的傷兵家屬。明天白天,傷員、家屬、車輛馬匹、輜重一定要撤完。我們絕對不能丟下一個傷的弟兄。明天晚上我們的士兵都要撤完。後天一早讓潼關百姓開城門迎接李自的軍隊進城。記住兵都要帶走,糧食帶夠路上吃的,其他的都分給潼關的百姓。」

這時,潼關守備的副將說:「歐鶴先生,說來我們都不是外人,您這個時候能到潼關來,客氣的話我們現在就不說了。您看這樣那個行不行,我們想請您先帶人過到北岸去,幫我們組織迎接潼關過去的人。潼關這裡我們況,我們負責堅決按您說的組織撤離。可是過了黃河就是山西了,我們況不悉,就要全靠您了。」

鶴說:「也好,我有兩個要求,一個你們一定要告誡士兵,進了山西絕對不許擾民,有違反者立斬不饒;第二寧德大人絕對不能撤的太早,不然會軍心先了。」

副將說:「歐先生考慮的周全,我們堅決照辦。」

當夜歐鶴就帶著李菁等人隨著第一批士兵撤到了黃河北岸,在風陵渡附近安下營寨。第二天首先接應過來的是傷兵,和部分家屬,再就是車馬輜重等,一直到下午天快黑了,寧德才被送到黃河北岸。不過寧德狀態已經不是太好,大部分時間是於昏睡狀態。歐鶴把自己的膠皮軲轆鋼簧馬車給寧德用,命人不用等其他人了,直接送寧德到窯崗去。

田見秀還算守信用,沒有中間搗。寧德的隊伍順利的撤過黃河到了山西。

田見秀順利的接管了潼關之後,立刻通知了西安的李自

潼關的易手,對關注這裡的幾個方面,都產生了很重大的影響。

李自在陝西打跑孫傳庭佔領了西安后,橫掃陝西全境,正在籌備建都稱帝的事兒。聽到田見秀傳來佔領潼關的消息,大喜。心說,這回陝西才算全部是我的了。再說了佔領了潼關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后就可以掐住進出關中的要道,我們進出陝西就方便多了。軍師牛金星說:「闖王,我看這是天助我們。知道我們要建都了,送來了一份兒大禮。看來建秀沒有等到黃河封凍就手,是很能審時度勢的。」

李自說:「建秀是個會腦子打仗的人。我們的將領要是都能像他這樣就好了。」

「我看,我們的這些將領,都是百戰之中打出來的,各有所長。也不能都一樣。」牛金星說。

李自點點頭說:「是啊,傳令嘉獎潼關建秀他們在潼關的將士。」

北京城裡的崇禎皇上,很快的就得到了潼關失守的消息。雖然,崇禎皇上有這個心理準備,可是還是心裡猛的一收。他知道這意味著陝西全丟了。儘管他也知道,潼關一直沒失守,是由於黃河上有窯崗人的戰船在支撐,有窯崗的後勤給養在支持。顯然這樣是不會長久的。讓崇禎皇上生氣的是,潼關危機時,山西離得那麼近,竟然命令誰去支援都沒人,潼關退出來的傷兵,還要遠遠的到窯崗才能安排。這次潼關剩下的人,還是又到了窯崗。要是沒有窯崗難道大明朝就不行了。儘管崇禎皇上自己才從窯崗人手裡,接過來五十萬兩銀子,五百萬元窯崗幣,可是他還是不願意承認,沒有窯崗人大明朝不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