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改變 第二十一章 造六分儀 研究照像

《改變》 第二十一章 造六分儀 研究照像

第二十一章造六分儀研究照像

人類很早就知道通過天文觀測來在海上導航,我國古人更是很早就知道用牽星過海的辦法在海上為船隻導航,並且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六分儀張知木以前也擺弄過,儘管當時玩兒的時候,沒太當回事兒。回憶起來也不是太難的。這東西沒有實的話要給人講明白,要費很大勁兒。見過實就不難了。

張知木回到窯崗以後製做了一個簡易的實驗模型六分儀,並把這件事兒和盧炳義商討過。盧炳義為此進行了很詳細的演算。最後,盧炳義告訴張知木,使用六分儀是非常好的定位導航辦法。不過這是需要一套完整的系支持才行,不但需要六分儀,還需要經度很高的時鐘。甚至時鐘的度能很大程度上決定定位的度。還需要一個完整的天球坐標系的星圖,星圖上要標有主要恆星赤緯和赤經的坐標,還要確描述太和月亮的赤緯、赤經變化規律。以此為基礎的編製出來天文年曆。這些事就是盧炳義的長出了。盧炳義先生已經據張知木的建議,由盧炳義先生的一個弟子牽頭,立了一個天文年曆編製籌備小組。

有了這些基礎,使用六分儀確定確定當地的維度和經度就容易多了。

所以第二天研究六分儀的時候,張知木把盧炳義和孫亮,以及搞時鐘的那幾個人都請了過來。

首先由盧炳義先生給大家上了一堂課。盧炳義給大家介紹了,天球坐標系的赤經赤緯概念,然後又推到出來了用六分儀測量天角度,計算度維度的公式。這個公式里的時間參數,就要由製作時鐘的那幾位,專門製作出來用於航海的時鐘來提供。

Advertisement

其實張知木用一個模型很快就給大家講明白了六分儀的工作原理。

六分儀所基於的原理很簡單那就是線的反角等於角。實際上,六分儀也可以測量任意兩之間的夾角。

六分儀在扇形框架背面有手柄供握持用,框架上裝有活臂,活臂最上端即是指標鏡;半反式地平鏡安裝在六分儀的左側(中部,正對遠鏡者),地平鏡旁邊還配有濾片供測量太等明亮天時使用。測量天地平高度時,觀測者手持六分儀,讓遠鏡鏡筒保持水平,並從遠鏡中觀察被測天經地平鏡反的像;同時要調節活臂,使星象落在遠鏡中所見的地平線上。這也是地平鏡需要用半反玻璃製造的原因。

在天的象與地平線重合時,該天高度等於地平鏡與指標鏡夾角的二倍。而據這一點來恰當地設計圓弧標尺上的刻度,就可以讓觀測者直接讀出天高度。為提高讀數度,六分儀活臂上附有鼓和游標尺。

張知木知道,自己只要介紹完這些基本的東西,這些聰明人就會自己消化后,使六分儀更加實用。

石濤聽完盧炳義先生講課程和張知木對六分儀的介紹后,說:「今天,我真是大開了眼界。以前覺得自己學過牽星過海的本事,就一直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說實話,能聽懂盧炳義先生和張總講的東西,首先是我們接了地球是圓的概念,通過今天我們更是加深了這種概念。不過,我知道這些東西要達到實用階段,還需要做好多工作。我想和范司令請個假,留在窯崗和大家一起研究六分儀有關問題。」

張知木和范坤都同意石濤留下來參加六分儀等事研究。

Advertisement

盧炳義乾脆建議,立一個海上導航系統研究協調委員會,協調各方面的工作,這件事兒就有張知木和盧炳義親自牽頭。

大家一致同意盧炳義的建議,因為這件事兒牽涉的人員和部門太多,由張知木和盧炳義出面就好辦多了。這樣也就可以減工作人員的負擔,讓他們集中力搞的技工作。

最後,張知木說:「今天的事兒就定下來。你們參觀幾天之後,就馬上開始工作。你們的辦公地點可以選在窯崗學院,那裏條件好,科研氣氛也好。六分儀加工就有孫亮他們安排,搞高度的東西還是孫亮他們有經驗。」

孫亮他們也很爽快的答應了下來。天文曆法的工作還需要增加人手,盧炳義說他再想想辦法。

張知木對大家說:「我們窯崗啊,啥都不缺,就缺有用的人才。大家要想辦法,給我們窯崗挖人才過來,記住是有獎勵的。」

大家都笑起來,可是他們知道張知木的話可不是句玩笑話。

送走了石濤和林宗偉他們去參觀去之後,張知木直接來到窯崗學院來找清風子。他想儘快的把照相的事兒安排給他。

來到清風子的實驗室,張知木是一皺眉頭,清風子他們的實驗室,還是一片糟糟的,實驗用的皿到都是,吃完飯沒刷的飯盒,丟在旁邊沒人管。

見到張知木來了,清風子迎了過來,問:「張總,你找我一定有事兒,你快說吧。我們正做實驗呢。」

張知木沒好氣的說:「我倒是建議你們把所有的實驗都停下來。」

清風子一愣,問:「為啥?」

張知木說:「我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嚴謹的工作態度,你們是做不好科研工作的。」

清風子也有些激,問:「你憑啥就說我們沒個嚴謹的態度。我們每次實驗都是心準備的。」

Advertisement

張知木說:「我不用看你們別的,就看你們這糟糟的環境,就不像是一個搞科研的地方。這說明你們做事條理很差,不會合理的安排你們的工作環境,反應出了你們的浮躁。」

清風子本來還想辯解,可是一看實驗室實在是太了,自己也知道實在是過不去了。笑了笑說:「張總,你別生氣。我是忙的有些也顧不上,我的弟子們也就更懶了。」

張知木說:「有啥師傅就會有啥徒弟,嚴謹的工作作風是從點點滴滴中養的。如果我們的學生們看到你們就是這樣工作的,他們也會學習你們,也都會這個樣子。」

清風子這回是服了,說:「是我們的不對,尤其是我的不對。是我對他們的要求不到。今後一定不會這樣,我保證。」

張知木這才緩過勁兒來,他不希這樣高級的地方弄得像豬圈一樣。不過清風子已經說的這樣了,自己也就沒必要在得理不讓人了,對清風子說:「我們坐下吧。有個任務個你們。」

二人坐下后,張知木說:「現在有專門給人畫像的生意是吧?」

「是的,給人畫小照,給死人畫的影像。」

張知木說:「我想搞一種把人像印在紙上的東西,就照相吧。」

張知木知道清風子不可能理解自己說的,接著說:「我們在一個黑房間里的窗戶紙上捅一個小孔,窗外的景象會像在屋裏的牆上。如果我們用一個白紙擋著這束從小孔里照進來的線,窗外景象就回像在這張紙上。」

清風子說:「這事兒,我知道。就是出的影子是倒著的。」

張知木說:「太好了。如果我們要是能把這影像,給固定下來是不是就好了?我們要做的工作其實就是固定這個影像的工作。」

Advertisement

這樣的事兒,對清風子來說還是沒有辦法的,問:「張總,你就說需要怎麼辦吧?」

張知木說:「我給你們講過的化學課里,有一類鹵族元素,我們常用的是**,還有我們也很快就要用到的是碘和溴。其中溴的活比碘強但是比氯弱。碘化銀和溴化銀都可以被照的時候產生分解反應。溴化銀對的敏度要比碘化銀強得多。只要我們把溴化銀和在明膠里,塗在玻璃板上,讓窗外的影像在玻璃板上曝幾十分一秒,線就會在玻璃板上形影像。這時的影像我們是看不見的,也潛像。我們需要用顯影把影像顯示出來,顯影我們用硫酸鈉溶。玻璃板放進硫酸鈉溶里之後,影像會逐漸的顯示出來。但是生影像還不穩定,殘留的溴化銀還可以繼續曝顯影。我們還需要用定影,使生的影像穩定。定影我們主要是用硫代硫酸鈉、無水亞硫酸、醋酸、鉀釩、硼酸。」

清風子用筆一字不落記著張知木的講訴。

張知木接著說:「這只是第一步,我們只是制出來了底片,要是想生真正的照片,我們可以在紙板上塗上溴化銀,用底片遮著曝一下,然後在用顯影顯影,用定影定影。這樣照片就出來了。當然了,這種紙最好塗一層氧化鋇和樹脂,這樣的紙效果更好。」

清風子整理著自己記的筆記,說:「這裏面需要的硫代硫酸鈉、無水亞硫酸、醋酸、鉀釩、硼酸、硫酸鈉我這裏都能搞到,可是你說的溴化銀,要從哪裏去搞?」

張知木說:「其實我們可以象制碘一樣用燒海藻的辦法,製取溴,可是溴的含量實在是太低了。我們可以通過在制完鹽的滷水裏通進**的辦法製取溴。因為溴都是一溴鹽的形式存在,而氯比溴活躍的多,自然會產生替代反應,把溴置換出來。我們用蒸餾的辦法就可以把溴製取出來。溴是一種紅,很好分辨。我們再用氫氧化鉀和溴反應生溴化鉀,用溴化鉀和硝酸銀反應生溴化銀。記住溴化鉀和硝酸銀反應要在紅下進行。不然見到白,溴化銀會分解。我們沖洗照片的時候也要在紅下進行。對了你們做實驗的時候,可以用一個鏡帶提小孔像。用一個快門控制曝時間用一個圈兒控制曝量。」

清風子說:「又是個不小的事兒啊。那個合氨已經佔去了我的很多人,我現在就覺得人手不夠用。」

張知木說:「我不是說了,你們可以儘可能的多找一些人,好好帶帶就好了。」

「新招來的人,本不頂人用。」清風子嘆口氣說。

張知木說:「那就更需要多找一些人了,若是現在不提前準備,永遠也不會有頂事兒的人。」

清風子說:「張總,說得對,我們還要多招一些人,這樣就會發現有腦子好用的。干這個可不是啥人都行,這人和人的差距大了去了。」

張知木說:「搞科研要講究悟,和你們修行也一樣。」

清風子說:「張總說的太好了,就是要有悟的人才行。我們招一批人能有幾個有悟的就不錯。你放心,照相的事兒我親自參加,搞一個小組專門干這個。」

臨別時,張知木說:「對於培養人才,要有耐心。有些人就是大,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多鼓勵他們。」

清風子點頭稱是。

張知木和清風子談完話,已經有些晚了。來到學院場上,只看到幾個男同學在一玩兒籃球,由於教室裏面沒有燈。學生們大多數飯後,都在校園裏看書,學習氣氛倒是很好,可是學校整個顯得很沉悶,本不象有一千多個年輕人在這裏,倒是很象一群老太龍鍾老人們聚在一起。這讓張知木到很失,這樣培養出來的都會是是書獃子。

學院的院長是由盧炳義先生親自擔任的,實際工作是由一位從冶場過來的負責。此人曾經是一名翰林,也翰林。是二甲進士出。因為卷進了文集團和皇上的矛盾,被皇上直接給送到冶場勞改造了。是上次跟著一起來到窯崗的,他參加了,新字典的編製等工作,表現出來極高的文學方面的造詣。所以被盧炳義先生請來,做這個學校的副校長,其實是組織這學校的工作。

張知木一開始就覺得這樣的一個人,不一定適合一所新學校的管理工作。看來的確是是讓自己猜到了。張知木覺得有時間這所學校應該自己親自過來管理,最次要經常的過來看看。張知木突然想到,自己曾經安排那幾個木匠製作了幾把結他,應該儘可能的多弄幾把,給學生們送來。也可以多弄些別的樂,讓大家的活躍一下業餘生活。也要讓一個劇團的樂手們,過來教一教學生們。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