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恐怖靈異 鬼吹燈 雲南蟲穀 第十八章 九曲回環朝山岸

《鬼吹燈》 雲南蟲穀 第十八章 九曲回環朝山岸

穀中昆蟲的舉頗為異常,它們為什麼不敢向深?我急忙跳上夯土和石條壘的殘牆,站在高往溪穀裡去,只見前面的地形逐漸變低,大概再往裡走,就進了毒瘴氣之境。最新章節百度搜索黑巖穀;

我對胖子和shirley楊說:“再向深走,連昆蟲都沒有了,說明可能裡面存在有毒質,為了安全起見,咱們還是把防毒面都準備好,以便隨時戴上。”

在繼續前進之前,三人還分別吃了些減低心率和呼吸的“紅奩妙心丸”。這是按金校尉的方,由大金牙找專家配制的,管不管用目前還不清楚。

我取出人皮地圖,在圖中尋到獻王墓殘牆的標記,相互對照了一番,確認無誤,照此看來,那鎮陵譜上的蟾口標記就應該在距離這道殘牆不遠的山穀左側。

向前走了七八米,shirley楊見有一段地面禿禿的,在這藤蘿布的溪穀中,顯得不同尋常。於是用工兵鏟在地面上挖了一個淺坑,蹲下看那泥土中的質,原來這裡像茂陵一樣,為了避免蟲蟻對陵寢的破壞,在主墓附近埋設了經久不散的驅蟲藥。這個方法在漢代帝王墓葬中非常普遍,最簡單的是埋琉磺和水銀,加上毒麻散、旬黃芰、懶菩堤等相調和,由於有屬對沖,可以埋在土中,千百年不會揮發幹淨。

shirley楊問我道:“這裡距離獻王墓的主墓尚遠,為什麼在此就埋設斷蟲道?”

我想了想說:“從外圍的一些跡象看來,獻王深通奇,最厲害的就是會改風水格局,這麼大規模的王墓,不僅主墓的形勢理氣要有仙氣象,在附近也會改設某種輔助眼。”

Advertisement

這些輔佐主陵的眼和星位,如果改得好,對主墓的位如猛虎添翼、蛟龍水一般。自古風水中,最艱難的部分便是改格局,這需要對世間天地乾坤、山川河流、鬥轉星移都有宏觀的認識。許多欺世盜名的風水先生,也自稱能改格局,其實他們只不過略懂一些枝節而已,要改地脈談何容易。

另外改風水格局的工作量也不是尋常人可以做到的,除非那些割據一方,大權在握的王侯才有實力如此大興土木。

《十六字風水》的“化”字卷,便是盡述改風換水的手段,其中“易(易者換也)龍經”有記載,龍脈改形換勢,轉風變水,至需要地脈周圍九個相關的主要眼。第一個眼,化轉生氣為纏護;第二個眼,兩耳雲霄;第三個眼,魚為龍須聚金水;第四個眼,高聳宮為護持;第五個眼,裝點天梁明堂開;第六個眼,水口關攔設朝迎;第七個眼,砂腳宜做左右盤;第八個眼,幕帳重重穿龍過;第九個眼,九曲回環朝山岸。

了主脈附近的這九眼星位,可以保持風水關鎖纏護綿位形勢氣脈萬年不破。這口訣看似古奧難懂,其實只要研究過《地經匫1》就會知道,其實只不過就是在特定的位置上埋金魚缸,種植高大樹木,挖深井等等,難就難在位置的選擇之上。

這裡植被太厚,別的暫時看不出來,但是其中最後一個九曲回環朝山岸,卻十分明了。

蟲穀綿延曲折,其幽深之,兩側山岡繚,同溪穀中穿行的“水龍脈”,顯得主客不分,真假莫辨,有喧賓奪主之嫌,想必在水龍的“龍暈”中,地形將會更低,坐下低小者如坐井觀天,氣象無尊嚴之意而多卑微之態,所以就要在這條龍脈的關鎖,改建一個九曲回環朝山岸的局。

Advertisement

在山穀中每九個轉彎的地方,各建一座神社、祠堂或廟宇之類的建築,來給這條“水龍脈”平添個勢態,讓脈絡彰顯。如果是山神廟一類的建築,必多土木結構,而木頭則是最怕蟲啃蟻噬,肯定要采取一些驅蟲的措施,所以我猜測這條斷蟲道是用來保護那座山神廟的,而且最有三道這樣的屏障,山神廟中還會另有防蟲的結構。

shirley楊喜道:“這麼說那鎮陵譜和人皮地圖中的蟾蜍標記,應該是某神祉了,看來你的風水學理論還真有大用。”

我對shirley楊說:“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倒鬥尋龍離不開《十六字風水》。”

胖子不屑一顧地說:“瞧瞧,說他胖他還就上了,你要真有本事,不妨說說獻王老兒的地宮裡,都有些什麼布置?更有哪些陪葬的明?”

我們不想耽擱時間,便循著斷蟲道,偏離開穿過蟲穀中間的溪流,斜刺裡向深搜索顯“水龍脈”的廟址。

我邊走邊對胖子和shirley楊說:“我說這山穀側面有個山神廟之類的建築,這是肯定不會錯的,因為這些東西,雖然看似稀奇古怪,但是一法通則萬法通,只要掌握風水,便不難看出個所以然來。至於獻王墓的地宮是什麼格局,不到了近,我可說不出來,隨便猜也沒個準譜。不過古滇國自從秦末開始,就閉關鎖國,斷絕了與中原文明的往來,雖然後來也多了一些漢文化的影響,但是我估計王墓的構造一定繼承先秦的風比較多。”

胖子問道:“咱們上次去陝西,聽大金牙那孫子說過一些秦始皇陵的事跡,說什麼人油做蠟燭,萬年不滅,可當真有此事?”

Advertisement

shirley楊說:“不是人油,是東海人魚的油膏作為燃料,萬年不滅,‘四門伏弓弩,機相灌輸,有近者輒之’。”

我聽了shirley楊的話,笑道:“這是《史記》上唬人的,長明燈這種裝置,在很多貴族帝室的墓中都有,不過這些事在倒鬥金的眼中看來,是個笑話。且不論海魚油脂作為燃料,得需要多才能燒一萬年,古墓的地宮一旦封閉,空氣便停止流通,沒了空氣,長明燈再節能,它還燃個蛋去,如果讓空氣流通,這古墓地宮不出百餘年,便早已爛一堆廢墟了。”

秦漢時期的古墓即使保留下來,如果不是環境特殊,已經很難維持舊觀了,現在還不知道獻王墓在這林幽穀的深,究竟能保存到什麼程度。

我們已經找到了參照,雖然在叢林裡植繁多,但不久便發現了第二、第三道用防蟲藥鋪設的斷蟲道。由於在這深穀之中,遮風避雨,那蟲藥中又含有大量硝磺,所以表面寸草不生。

山穀到了這裡,地勢已經越來越開闊,呈現出喇叭狀,前邊已經有若若現的輕煙薄霧,越往深走,那白蒙蒙的霧氣越顯濃厚,放眼去,前邊穀中,盡被雲霧籠罩,裡面一片死寂,沒有任何的蟲鳴鳥和風吹草

我們雖然距離山瘴還有一段距離,但是為了以防萬一,不得不將防毒面戴上。胖子前邊白蒙蒙一片的瘴霧,對我和shirley楊說道:“既然咱們裝備有防毒設備,不如不管它三七二十一,直接沖過這片白霧,豈不比在這樹雜草叢中費勁拔力地找尋什麼廟址,來得容易些?”

我對胖子說:“你這人除了腦子裡缺弦之外,也沒什麼大的缺點。你知道這片山瘴範圍有多廣?那白霧如此濃重,一旦走進去,即使不迷失方向,在能見度降低到極限的況下,也要比平時的行進速度慢上數倍。萬一走到天黑還走不出去,也不能取下防毒面來吃飯喝水,那便進退兩難了。”

Advertisement

說著話,我們已經來到山穀左側的山腳下,這裡已經偏離了蛇溪很遠一段距離,卻幾乎是三道斷蟲牆的正中地帶。走著走著,忽然邊的一片花科類灌木一片抖,我們都吃了一驚,誰也沒去那片蔥鬱的花草,又無風吹,怎麼植自己了起來,莫不是又到被痋蟒附著的怪樹怪草?我和胖子都舉起芝加哥打字機,拉槍栓,就要對那片奇怪的植

shirley楊舉起右手:“且慢,這是跳舞草,平時無打采,一旦被附近經過的人或,變會弄姿作態地好像在跳舞,有聞聲而伴舞的異能,對人沒有傷害。”

那一大叢跳舞草,像是草鬼般一陣抖,漸漸分作兩叢,其後顯出半只火紅的大葫蘆。

那火紅的葫蘆,是用石頭雕刻而,一米多高,通,鮮紅似火。如果它是兩千年前便豎立在此的,那麼歲月的流逝,滄海都可能變為桑田,但這石頭葫蘆卻如同剛剛完工。

我們初見這只葫蘆,心中俱是一凜,它的竟然鮮豔如斯,這可當真有些奇怪,待到撥開那叢跳舞草,走到近前一看,方知原來是用紅赭石作為原料。赭石是天然生就的火紅,最早時的紅染料便是加赭石末制

這只石頭雕的葫蘆,表層上也被塗抹了一層驅蟲的材料,以至於雜草藤蘿生長到這附近,也各自避開了它。這麼多年來它始終孤零零地擺放在這山穀毫不起眼的角落中。

我不奇道:“為什麼不是蟾蜍的雕像,而是個葫蘆?若要把這條水龍脈風水寶的形與勢完全地釋放出來,這裡應該建座祭壇或者蓋一座宗祠之類的建築,才是道理。”

山穀的邊緣嶙峋陡峭的山壁上,垂下來無數藤蘿,三步以外便全部被藤蘿遮蔽。胖子急,向前走了幾步,用工兵鏟撥開攔路的藤蘿,回頭對我們道:“快過來這邊瞧瞧,還真有癩蛤蟆。”

我和shirley楊聞聲上前,只見在無數條藤蘿植的遮蓋下,正對著紅石頭葫蘆的地方有座供奉山神的神邸,依山而建,但應該是建在背後這道山峰的中軸線上,采用楔山式大木架結構,分為前後兩進,正前神殿的門面被藤蘿纏繞了無數遭,有些瓦木已經塌落。

頂上的綠瓦和雕畫的梁棟,雖然俱已破敗,但是由於這裡是水龍脈的眼,頗能藏風聚氣,還算保留住了大的框架。山壁上的那幾層斷蟲道由於水土的變化失去了作用,所以雖然神殿的木料朽爛不堪,但仍然未倒,也算得上是奇跡了。

這座供奉山神的古樸建築靜靜地在這人煙寂寞的幽穀角落中,安然度過了無窮的歲月,這都要仰仗於特殊的木料和構架工藝,以及穀中極降雨的特殊環境。

只是不知神殿門前擺放的那只紅石葫蘆是做什麼用的,可能和這山神有關。古人認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皆有司掌的神靈,每座山每條河流都是如此,但是據風俗習慣和地理環境、文化背景不同,神只的面目也不盡相同。

我們舉目一,見那神殿雖然被層層藤蘿遮蓋,卻暫時沒有倒塌的患。這附近有不鳥雀,都在殿樓上安了窩,說明這裡的空氣質量也沒問題,不用擔心那些有毒的山瘴。於是我們摘掉防毒面,撥開門前的藤蘿,破損的大門一推即倒。

我舉步而,只見正殿裡面也已經長滿了植。這神殿的規模不大,神壇上的泥像已經倒了,是尊黑面神,面無表,雙目微閉。上也是泥塑的黑袍服,雖然被藤蔓拱得從神座上倒在牆角,卻仍舊給人一種冷威嚴的覺。

山神泥像的旁邊分列著兩個泥塑山鬼,都是青面獠牙,像是夜叉一般,左邊的捧個火紅葫蘆,右邊的雙手捧只蟾蜍。

我看到這些,方才醒悟,是了,原來那蟾蜍與葫蘆,都是山神爺的東西,只不知這山神老爺要這兩樣事做什麼勾當。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