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971章 亂世豪雄篇 長河落日

《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971章 亂世豪雄篇 長河落日

八月初八日,凌晨,櫟

長公主沒有召見周忠和李瑋。劉放傳旨,兩位大人到驛館休息,靜候聖旨。

正如事前所料,長安的大臣們迫於形勢,不得不接張燕的脅迫,和張燕聯手奪取長公主的權柄。

這不讓人想起了十四年前的兵變。當年董卓進京后,太傅袁隗和朝中大臣們也是迫於形勢,不得不幫助董卓奪取了何太后的權柄,廢黜了帝,重建了皇統,當時的尚書令士孫瑞甚至還藉助《春秋》經義為廢黜帝作了一番辯解。

十四年後,這一幕再次重演,朝堂上的武人和士人再次聯手,這是不是意味著長公主命在旦夕,大漢社稷將再次遭浩劫?現在唯一的希就是大將軍了。當年何進被閹殺了,太傅袁隗以毫釐之差喪失了北軍控制權,結果董卓進京,局勢再不可挽救。今天呢?今天張燕同樣控制了北軍,但僥倖的是,大將軍征伐在外,大將軍手上還有最強悍的胡族鐵騎,大將軍還有挽救局勢的可能。

丞相蔡邕病倒了,他強自支撐著,繼續守護在長公主邊。雖然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岌岌可危,但他不願放棄,他還有很多事要做,很多心愿沒有完。他看完周忠和李瑋送來的奏章后,沉默了很久。

朝廷現在要做的事,也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對於社稷的中興大業來說,當務之急是限制長公主的權柄,最大程度地削減大將軍手中的兵權,為小天子順利主政打下基礎。不出意外的話,六年後小天子就要主政,而這六年時間,將是決定大漢命運最關鍵的六年。此次長安發兵變危機的源,其實就是因為外朝急於削減大將軍的兵權,想把大將軍對社稷的威脅,對小天子主政的威脅降到最低,然而,事與願違,大將軍走了,北疆武人馬上舉起了屠刀。

Advertisement

北疆武人是軍功階層,是朝堂上一強大的力量,他們現在了阻礙大漢中興的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這道障礙如果不能妥善置,不能讓他們迅速融進朝堂,後果不堪設想。

自己一直試圖把軍功階層拒於朝堂之外,但事實證明,這條路走不通,失敗了。雖然軍功階層中的很多人都出於黃巾,但他們現在是大漢的臣子,朝廷要正視他們的功勛,要把他們手裏的力量轉化為穩定社稷的力量。在如今對抗已經解決不了問題的況下,在軍功階層要求進朝廷的願越來越強烈的況下,在他們已經用戰刀打開了朝堂大門的況下,朝廷不管是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是投降也好,是因勢利導也好,都要敞開懷接納他們了。

大將軍和軍功階層是一的,兩者之間的利益不可分,這一點朝廷有清醒的認識,不過朝廷一廂願地認為把大將軍的問題解決了,軍功階層的問題也就解決了,現在看來這個理解大錯特錯。大將軍是大將軍,軍功階層是軍功階層,兩者之間的利益雖然不可分,但的的確確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利益群。大將軍不能代表整個軍功階層,大將軍的個人利益更不能代替軍功階層的整利益。

長公主和朝廷在這一點上完全理解錯了,接著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制定了錯誤的策略,以致於引了一場危機。

錯誤需要人承認,引危機的責任需要人承擔,自己是丞相,當然應該承擔這個責任。不過,讓自己到欣的是,自己和朝中部分大臣為這個錯誤付出巨大代價還是值得的,因為太傅楊彪、太尉荀攸和大司農李瑋等大臣馬上意識到了危機發的由,他們以最快的速度修正了朝廷的策略,並拿出了一系列正確的對策。

Advertisement

讓武人朝,和武人共理朝政。利用武人的力量,重新制衡皇權和相權,並迅速限制長公主的權柄,削減大將軍的權力,確保將來小天子能順利主政,確保中興大業能繼續穩定推進。

自己要離開朝堂了,活在世上的日子也不遠了,在最後的這段歲月里,無論如何也要為社稷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長公主非常憤怒,拒絕修改制,拒絕削減中書監的權力,拒絕實行顧命制。

「傳旨周忠、李瑋兩位大人,請他們回長安去,我不會召見他們。」

蔡邕、筱嵐、劉放、孫資、黃岳五位大臣都沒

長公主氣得面孔通紅,淚水不自地滾了下來,「怎麼?你們也想把我囚深宮嗎?」

「殿下,請你冷靜一點。」蔡邕勸道。

「我還不夠冷靜嗎?」長公主尖聲道,「如果任由他們為所為,這大漢的社稷就要毀在他們手上。我不會答應他們,絕不會。你們都退下去,此事就這麼定了,無需再議。」

蔡邕沒有走,長公主也沒有趕他走。等到筱嵐他們都離開后,長公主走到蔡邕邊,象孩子一樣在蔡邕的背上,摟著蔡邕的脖子,無聲哭泣。

「父皇好狠心,他把我趕出了,他把一個奄奄一息的社稷給了我,我該怎麼辦?」

「殿下,你還記得先帝的詔嗎?」蔡邕低聲說道,「承擔挽救社稷之責的不僅僅是你,還有大將軍。」

「大將軍……大將軍比父皇還狠心,我好恨他……」長公主的聲音抖起來,「我他暫緩打,他就把陛下帶到了,威脅我。我削他兵權,他就一走了之,故意著他的部下發兵變。現在他還要殺我,他竟然要殺我……」

Advertisement

蔡邕長嘆,「殿下,你想錯了。你看看現在的形勢,大將軍的境比你還艱難啊。」

天子在渭橋遇刺是事實,張燕帶著天子避難於北軍大營也是事實,但北軍出了嗎?張燕發兵變了嗎?沒有。張燕到目前為止還是保護天子的功臣,他沒有任何違律的事實。

張燕的手段非常高明,他做出了發兵變的態勢,讓我們所有人都到了兵變發的危機,不得不立即做出應對,於是長安事實上形了兵變之局,但這時長安其實本沒有兵變,只不過形勢上於一即發的險境而已。此刻張燕有罪嗎?有證明張燕謀逆的證據嗎?沒有。

相反,何風拿著大將軍的手令火急火燎地跑到了櫟。保護殿下,確保殿下的安全,這是應對兵變的上上之策,但這時長安有兵變嗎?沒有。於是,何風這支軍隊的出就構了長安兵變,何風了長安兵變的罪魁禍首。雖然何風軍隊的出,暫時化解了長安一即發的險境,給朝廷迅速做出應對贏取了時間,但他在北軍沒有出況下,在長安事實上沒有發兵變的況下,擅自出兵奔赴櫟,這本就是兵變。

長公主可以承認這道手令的效力,即使長安沒有兵變,你也可以說是一次正常調,但問題是,此刻形勢變了,此刻北軍有充足的理由出了,不管你是否承認何風出兵合法,張燕都可以不承認,他都可以出兵,他的兵變變了平叛,他的功勛更大了。此刻張燕有罪嗎?有證明張燕謀逆的證據嗎?沒有。有罪的是何風,以及給何風手令的大將軍。

何風的軍隊到了櫟,朝廷驀然發現形勢不但沒有得到毫的改善,反而陷了更大的危機。朝廷非常被,為了阻止張燕以平叛的名義出兵,為了防止社稷遭敗亡之禍,他們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和張燕坐下來好好談談。

Advertisement

這和當年董卓進京,太傅袁隗不得不和董卓坐下來商談國事一模一樣,只不過現在太傅換了楊彪,而威脅社稷的是張燕而已。

張燕為什麼要發兵變?原因很簡單,大將軍放棄了他們,拍拍屁走路了,不管他們死活了。他們怎麼辦?軍功階層如何生存?他們要朝為卿,要參與國政,但這還不能保證他們的生存。

長安第二次兵變,司徒王允對武人採取了排斥和殺戮的方式,這告訴他們一個道理,要想保證生存就要掌握更大的權柄。但問題又來了。長安第三次兵變,李傕、郭汜之,又告訴了他們一個道理,如果武人主掌權柄,完全排斥士人,會敗亡得更快。前人失敗的教訓記憶猶新、歷歷在目,那麼今日軍功階層用什麼辦法,才能既保全社稷,又保全自己的命?

辦法也很簡單,以損失天子和長公主的利益為代價,最大程度地滿足武人和士人的利益。

現在的形勢正好可以做到這一點,於是武人和士人坐到了一起,商量如何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要想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個前提,那就是社稷必須越來越穩定,以便確保長治久安,國力必須迅速恢復,以便確保財賦越來越充足,而要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朝堂要穩定。當他們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討價還價的時候,心裏都有一個巨大的恐懼,那就是雙方沒有信任。

當年兵變和長安第一次兵變,同樣告訴武人和士人們一個道理,那就是要合作,要互相信任,最起碼在社稷沒有徹底穩定之前要儘可能齊心協力。這個道理來之不易,是用大漢十四年的災難、是用千千萬萬人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

雙方如何取得信任?不可能,雙方不可能取得信任。

兵變,長安三次兵變,淋淋的事實,誰敢信任對方?這時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互相制衡,以互相間的權力平衡來代替信任,於是天子、長公主和大將軍就進了制衡之局。

制衡之局的關鍵是制,但今日朝廷的制是個畸形制,大將軍手中的兵權被獨立出來了,因此要想實現制衡,首要之務是修改制,而要修改制,首要之務是削減大將軍的兵權。

大將軍手中的兵權太難了。今天長安發的危機,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再此發。他們和我們一樣,在如何削減大將軍兵權這個問題上,陷了困境。

我們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不代表武人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兵權本來就是和武人聯繫在一起,只要軍功階層出面,削減大將軍的兵權隨即不再是難題。

張燕製造了一場兵變的態勢,得何風帶著軍隊趕到了櫟。這件事引出了一連串問題。

大將軍明裏放棄兵權,掉頭走人,暗中卻留下調兵令,說明大將軍已經預料到軍功階層要發兵變。他掉頭走人是迫軍功階層為他守住兵權,留下令是控制局勢,等自己回來挽救局勢。也就是說,上至天子、長公主,下至朝堂各方勢力,都可能會為大將軍保住兵權的犧牲品,軍功階層也不例外。

張燕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犧牲品,但從黃巾系目前在軍中的實力來看,黃巾系將領極有可能為大將軍洗的對象,於是他斷然決定,和大將軍決裂,幫助朝廷削減大將軍的兵權,從而確保黃巾系將領的利益。

太傅楊彪、太尉荀攸、大司農李瑋等人當然求之不得。雙方一拍即合,於是這份制修改方案就出來了。兵權由天子、大司馬、太尉和大將軍各領一部,大將軍率軍征伐,僅擁有戰場指揮權。

武人的分裂,軍功階層的分裂,終於讓朝廷削減大將軍兵權的心愿變了事實。

大將軍回來后,會不會答應?不答應,武人和士人就會聯手對付他,朝廷就會一致認定他是長安兵變的策劃者。大將軍難道要和整個朝廷為敵嗎?不會,他不會和朝廷為敵,更不會把何風和一萬將士置於死地。還有更厲害的,現在天子在北軍大營,長公主在櫟,這兩地都有大量的黃巾系將領,只要張燕一聲令下,大家魚死網破,全完了。大將軍只能答應,雖然他在軍中有絕對的權威,但張燕過去畢竟是黃巾軍大帥,他手下的忠誠之士非常多,大將軍沒有把握控制全局。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