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971章 亂世豪雄篇 長河落日

《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971章 亂世豪雄篇 長河落日

如果讓大將軍在這種形勢下出大部分兵權,可能會激怒大將軍,大將軍憤怒了,後果大家都清楚。為了確保社稷的安全,為了確保大將軍的利益不損失,為了能夠讓他非常愉快地出大部分兵權,朝廷只有損害天子和長公主的利益。

但天子和長公主如果完全失去了權柄,其後果更嚴重。兵變、長安三次兵變,其本原因就是因為皇權淪喪。這些年,長公主、大將軍和朝廷都在想方設法重建皇權的威儀,如果此次皇權遭到了嚴重削弱,不但長公主不會答應,恐怕大將軍回來后馬上就要揮起屠刀。

於是,顧命之制出現了。在天子年時,由顧命大臣輔弼天子,自周就開始了,但顧命制實行一千多年來,其弊端很可怕,那就是顧命大臣篡逆,乾脆推翻小皇帝取而代之。為了防止這種況出現,後宮輔政開始取代顧命制,由此引出了外戚之禍和宦之禍。本朝自高祖皇帝后,也是後宮輔政。孝武皇帝年輕時,飽竇太后的摯肘,對此深惡痛絕,於是死前誅殺後宮,託孤於四大臣,但此後不再。武皇帝中興后,吸取了外戚王莽禍國的教訓,嚴後宮外戚干政,但因為皇統屢出問題,這道律令隨即被丟到了一邊。

現在,朝廷再次提出顧命制,是有長遠考慮的。

六年後,小天子就要主政了,為了防止長公主持續把持權柄,需要末雨綢繆逐步削減長公主的權柄,而最好的辦法無疑就是後宮制和顧命制並用,由長公主和顧命大臣一起輔弼天子,順利完權力的移

這個辦法,顯然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除了長公主,而長公主的顧慮是什麼,就是皇權和相權的嚴重失衡,就是顧命大臣的人選。

Advertisement

當今朝堂上,大將軍權勢最大,即使把他的兵權削減了,也無損於他的強悍實力。軍功階層過去都是大將軍的屬下,現在的分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大將軍故意造的,為的是讓他們離開自己的羽翼獨立生存。軍功階層強大了,對大將軍有益無害,這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強悍的人為顧命大臣,而且是在皇權和相權嚴重失衡的況下,誰都會寢食不安,睡覺都不敢閉眼睛。

朝廷為了打消長公主的顧慮,一口氣設了六位顧命大臣,這滿足了朝堂各方利益的要求,同時也極大地削弱和制約了大將軍的權力。

那麼,大將軍會不會很愉快地接這個方案?答案是肯定的。

從此次危機的結果來看,長公主損失慘重,不過對六年後小天子主政有一定的幫助。大將軍損失了部分兵權,過去他就兼領尚書事理國事,顧命大臣這個份對他在國策上的影響並沒有什麼助益。

外朝拿回了所有的相權,外朝有六位顧命大臣輔弼天子,參予國政的決策,拿到了一部分皇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但是,如果軍功階層大量湧進朝堂后,你再仔細研究一下外朝大臣的構,不難發現北疆人控制了外朝,北疆的士人和武人在這場危機中得到了最大的利益,換一句話說,大將軍的權勢不是削弱了,而是劇烈膨脹了。

所以,大將軍將會非常愉快地接這個方案。

「大將軍既然愉快地接這個方案,權勢極度膨脹,他的境還艱難嗎?」長公主坐在蔡邕邊,苦笑道,「大將軍吸取了當年董卓敗亡的教訓,把武人推上了朝堂,現在北疆人完全控制了朝政,避免了重蹈董卓敗亡的覆轍,他還有什麼艱難的?」

Advertisement

「殿下,大將軍雖然愉快地接了這個方案,但他心的惶恐,恐怕比當年的董卓更加不堪。」蔡邕嘆道,「你想想,六年後,他的權勢該有多大?他如何把軍隊給天子?如何把手裏的權力給天子?雖然大將軍正在竭盡全力扶持天子,但六年後,天子不過十三歲,他能有多大的威信?能有多大的功勛?天子敢收下大將軍的權力和軍隊嗎?大將軍又敢把權力和軍隊給天子嗎?」

「你再想想,朝堂上最尋常的事是什麼?權勢之爭。北疆人把持了朝政,北疆人高居公卿之位,他們還能齊心協力嗎?北疆的士人和武人已經分裂,此次北疆武人的分裂也已了事實,這麼多勢力同時衝進朝堂,怎能不天翻地覆?誰能鎮制他們?只有大將軍,但平叛大戰迫在眉睫,征伐之事將接踵而至,大將軍哪有時間待在朝堂上穩定朝局?朝堂上了,而大將軍再也無力舉起戰刀了,因為朝堂上幾乎所有的勢力都是北疆人,都是追隨他征戰天下的兄弟,他還能象過去一樣肆意殺戮嗎?他做不到,但他又不能讓這些人自相殘殺,他該怎麼辦?任由中興大業就此敗亡?」

長公主霍然驚醒,恐懼霎時掠過了的全

「如果他沒有離開長安,此次長安兵變沒有發生,六年後的危機或許還有解決之道,但我們得太厲害了,他一氣之下甩手走了,以致於造了今天的死局、將來的災難。臣有責任啊,難辭其咎。」

蔡邕憂心忡忡,仰天長嘆,「當年,太傅袁隗大人策略錯誤,結果導致天下大;三年後,司徒王允大人犯了同樣的錯誤,結果徹底葬送了社稷,把社稷推進了傾覆的深淵;十一年後,我竟然再次犯了和他們同樣的錯誤,結果讓中興大業陷了深重的危機。」

Advertisement

「我走之後,朝堂上聲最大的就是太傅楊彪了,他應該是最佳的丞相人選,雖然楊彪是頭老狐貍,最善明哲保,但他和我們一樣,對武人懷有很深的戒心,對軍功階層把持朝政更是不滿,如果讓他出任丞相一職,恐怕六年後,、長安之禍將再次重演,而那時大將軍威力巨大,非董卓、李傕之流可以相提並論,一旦局勢不可挽救,則社稷將毀於旦夕之間,所以,這個丞相不能讓別人做,只能讓李瑋大人來做。」

「李瑋大人才智超絕,又是北疆人,而且他是最早追隨大將軍征戰天下的士人,其功勛極為顯赫,深得大將軍的信任,是最合適的丞相人選。如果六年後,他不能化解這場危機,那麼……」蔡邕沒有說下去,神沮喪,連連搖頭。

「老大人,那現在可有對策?」長公主垂著頭,小聲問道,「大將軍還能信任我嗎?」

「大將軍走了,他預料到了這場危機,為此他特意讓何風保護你,難道這還不夠嗎?他一直信任你,但你……」

「他既然知道會發生這場危機,為什麼還要走?」長公主抬頭著蔡邕,臉顯怒,「他是故意的,故意把你出朝堂,故意讓大臣們自相殘殺,故意造這種危局……現在好了,他滿意了。我倒要看看,他回來如何收拾殘局?」

「殿下……」蔡邕有心想勸,但這種事,他實在不宜多說,越說長公主和大將軍之間的誤會越深,「殿下,李瑋大人出任丞相,雖然可以暫保朝堂上的穩定,但由於這份制中的皇權和相權嚴重失衡,皇權威儀到重挫,將來李瑋大人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解決問題,所以要想解決六年後的危機,要想保證小天子順利主政,首先這份制就要重新修訂。」

Advertisement

「我不會答應的,等大將軍回來,我看他怎麼收場?他有本事,就把我殺掉算了。」話還沒有說完,長公主眼裏的淚水已經滾了下來。

蔡邕愣了半天,「殿下,目前形勢危急,穩定是重中之重,無論如何都要先答應修改制,等大將軍回來后,再從長計議,設法重修制。顧命大臣雖然有輔弼天子之責,但並不能完全代替朝決策,殿下只要得到大將軍相助,重新控制中書監,一樣能牢牢制衡相權。這事關係到社稷興亡,殿下千萬不能逞強一時意氣,壞了大事。」

長公主垂淚不語。

蔡邕又勸了一會兒。在他看來,長公主如果信任大將軍,兩人齊心協力,不但可以聯手捍衛皇權,穩定朝堂,還能有助於解決六年後的危機。六年後,小天子主政,長公主要出所有的權柄,大將軍也要出很大一部分權力,這時兩人之間的互相信任極其重要,直接關係到漢祚的興衰。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那個時候,還可能有信任嗎?

「將來怎麼辦?將來怎麼辦?」長公主傷心絕。

蔡邕長吁短嘆,彷徨無計。

八月初八日上午,長公主召見周忠和李瑋,聽取了他們對制修改的解釋和說明。長公主說,制修改事關重大,我要仔細考慮后再做出決定。至於彈劾丞相和史大夫的奏章,先放著,等事查清楚了再說。一次彈劾兩位上公大臣,在朝中也算是天大的事了,不能不慎重。

周忠和李瑋兩手空空地回去了。

八月初九日凌晨,太傅楊彪、大司馬徐榮再度召集公卿大臣議事。

長公主的拒絕在眾人意料之中。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太尉荀攸建議,即刻審結謀刺天子案,把呂布抓起來,以便讓何風迅速率軍進城,和南軍之間產生衝突,繼而形威脅。

八月初九,大司馬徐榮和代領史臺的老大臣司馬防親自坐鎮廷尉府,廷尉卿鮮於輔、廷尉丞陳好、治書史郗慮、司隸校尉王澤、京兆尹余鵬等大臣聯合審案。

當天下午,前太尉張溫的夫人趕到廷尉府,要求拜見大司馬徐榮。張溫的夫人是蔡瑁的姑姑,是來求的,希徐榮能看在張溫的面子上,網開一面,留蔡瑁一條命。徐榮滿口答應,命人把蔡瑁押回館驛,把另外一位特使韓嵩抓來了。蔡瑁,至今不肯招供,換一個穎川韓家的人,正好可以勸降,也好拿到口供,儘快結案。

八月十一,上午,大司馬徐榮、祿勛張燕、廷尉卿鮮於輔、大司農李瑋帶著奏章趕到櫟

謀刺天子案已經水落石出。

特使徐庶、王朗、華歆等人奉命策劃謀刺天子。孔融、張邈、陳宮、張超、臧洪、禰衡、陳登等人因為不滿大將軍擅權禍國,試圖刺殺大將軍李弘。去年陷害辛評、荀諶等人正是為了轉移目標,打算趁行刺,不料張超貪贓枉法一事泄,致使行刺時間一再推遲。他們擔心郗慮獲知,派人刺殺,但因為部署失當,臧洪被抓。他們惶惶不可終日,打算叛逃襄,於是和襄人取得了聯繫。雙方一拍即合,隨即籌劃謀刺天子。

目前主要涉案叛逆都已被抓,孔融等十七位大臣供認不諱,罪證確鑿。經過朝廷諸府聯合商議,奏請天子和長公主下旨,即刻予以誅殺。

史臺上奏彈劾蔡邕、劉和、呂布等七位大臣,認為他們對天子遇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失察、包庇、縱容、泄國政機等諸多罪責,應該立即罷職,羈押於廷尉府審訊。

長公主急於穩定局勢,當即下旨,接朝廷奏議,七日後,誅殺孔融等十七位叛逆,九族皆滅。

罷免丞相蔡邕、史大夫劉和等六位大臣,即刻羈押於廷尉府。

辛評、荀諶、審榮等人無罪釋放,復原職,並給予一定的賞賜以示安

所有襄特使全部關進廷尉府,嚴加審訊,務必徹查藏匿在朝中的叛逆,以免天子和朝中大臣再遇不測。

長公主認為衛尉呂布忠誠可靠,駁回彈劾。

制修改一事,拒絕做出回應。

左衛將軍、執金吾趙雲迴避,由右將軍楊暫時代領執金吾,督領北軍。

八月十二,長安。

朝中大臣們有些著急了,代丞相周忠、太尉荀攸、祿勛張燕等大臣要求廷尉府立即羅列罪名,誅殺呂布。太傅楊彪、大司馬徐榮、廷尉卿鮮於輔和大司農李瑋堅決反對。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