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950章 亂世豪雄篇 問鼎中原

《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950章 亂世豪雄篇 問鼎中原

四月初六,辛評走出皇宮,和大將軍李弘商談投降一事。

大將軍李弘顧及到皇宮的安全,態度上很客氣,好言勸,並保證袁紹和大吏們都將得到天子的赦免,甚至可以到朝廷任職。軍隊將士們可以解甲歸田,也可以在整編后為朝廷的軍隊。

李弘的寬容和承諾讓辛評激涕零,「我即刻回去安排,明日清晨率部撤出皇宮,到城外北軍大營駐紮。」

辛評這句話剛剛說完,李弘的臉馬上就變了,「本初兄呢?本初兄不在皇宮嗎?」

張白騎、王當等人在南城戰場上尋找了一天,他們發現了袁尚、袁微、袁忠、王肱、呂曠、眭展、高翔等數十名大吏的,但就是沒發現袁紹的。李弘接到稟報后,認定袁紹要麼在南,要麼還在皇宮堅守,心裡隨即存了一僥倖,誰知辛評的一句話把他那點僥倖徹底擊碎。

辛評黯然搖頭。

「他在哪?在南嗎?」李弘急切問道。

「初四日,就是前天城破的時候,他死了。」辛評把袁紹突然中風癱瘓,拖延半個月後,終於油盡燈枯不治而亡的事說了一遍。

「袁尚把本初兄的帶出城了?」李弘極力控制心中的震駭,盡量保持著臉上的平靜,他希辛評不要說「是」,但辛評還是堅決地點了點頭。

李弘苦嘆,轉向站在背後的蔣濟,沖著他使了個眼。蔣濟心領神會,躬退下,直奔南城戰場而去。

「大將軍,突圍的軍隊不是全軍覆沒了嗎?難道顯甫(袁尚)和孟謙(袁微)他們……」辛評眼,小心翼翼地說了一半話,接著覺得這樣問十分不妥,把後面的話又收了回去。突圍軍隊如果全軍覆沒了,李弘應該從俘虜的大吏中知道袁紹已經死去的消息,但為什麼他竟然不知道?難道袁尚、袁微突圍功了?不管他們是否突圍功,自己都在皇宮堅守了三天,兌現了承諾,將來即使到袁微,也沒什麼可慚愧的。皇宮有很多無價之寶,尤其是東觀、雲臺的數百萬卷書籍典章,無論如何都要保全,另外宮還有五千士卒,八千多輕重傷卒,四、五萬民夫,自己如果不投降,極有可能玉石俱焚,這對大漢是致命的打擊,自己將為千古罪人。我投降河北是為了大漢,就算袁紹還活著,他也無法怨恨於我。

Advertisement

「當天晚上天太黑,你們的人又臨時改變了突圍方向,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結果有部分軍隊功逃出了包圍。」李弘揮揮手,毫不在意地微微笑道,「目前我們正沿著水河西上追擊,不出意外的話,我們將在青龍山和宜一帶包圍他們。」

李弘不敢說真話,他目前還不能肯定辛評投降的誠意,在辛評和叛軍沒有撤出皇宮之前,他要盡量讓辛評和叛軍將士覺到安全。

辛評聽得出來李弘在騙他,但他現在已經無所謂了,就算自己帶著軍隊撤到北軍大營后被北疆軍全坑殺了,他也認命了。袁紹已經死了,許許多多的兄弟朋友都死了,當今天下已經沒人可以阻擋李弘平定天下的腳步,將來李弘篡漢也好,做一代權臣禍社稷也好,和自己都沒有關係。自己活著和死了,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以自己的家世,以自己的地位,在袁紹骨未寒的時候馬上投降敵人,已經是聲名盡毀了,穎川辛家將為此蒙,引以為恥,自己也將遭到士人的唾罵,生不如死。叛軍陣營也好,河北也好,都沒有自己的存之地,沒有人會信任自己、重用自己。為了活著,自己只能選擇留在河北,茍延殘,飽欺凌和恥辱。這就是投降變節的代價。

辛評心灰意冷,告辭李弘而去。

右衛將軍張燕親自趕到南城戰場,督促各部將士仔細尋找袁紹的

此時戰場上的大部分已經被掩埋。水河上的浮經過連續兩天的打撈后也幾乎絕跡。重新挖開墳冢顯然不現實,張燕和蔣濟為此很頭痛。辛評既然說袁尚把袁紹的帶出了城,那袁紹的一定在南城戰場上,但士卒們從袁尚戰死的地方開始搜索,搜索了大約一里範圍的地方,都沒有任何發現。

Advertisement

到了黃昏,還是沒消息,張燕很無奈,對蔣濟說,回去告訴大將軍,就說沉到水底,找不到了。蔣濟大喜,連聲答應,他不得了。

兩人正要回城,王當派人急告,找到袁紹的了。陳琳在混之中,帶著袁紹的逃進了靈臺。靈臺是三雍宮之首,乃本朝觀測天象、祭祀天地神的地方,建築宏偉,佔地很大。當晚戰場就在三雍宮一帶,陳琳和一隊衛士護著袁紹的逃到了靈臺。這隊衛士後來戰死,而陳琳因為對靈臺悉,帶著袁紹的躲在夾壁牆裡躲過了一劫。今天他得頭暈眼花,不得不出來投降。

李弘聞訊,非常高興,命人將袁紹的裝殮棺,其它諸如袁尚等人的則直接葬到北邙山下。

四月初七,辛評、荀諶率軍投降,北疆軍順利佔據南、北兩宮,並由后將軍玉石率軍保護。

四月初八,天子詔告天下,收復,並勸告各地叛逆以社稷為重,接朝廷招,讓天下儘快穩定。

同日,天子下旨,犒勞大軍將士,安降叛軍,陸續遣返各地民夫。

同日,天子下旨,命令河南尹令狐邵以最快速度遣返被俘民夫,讓他們回家和親人團聚,並盡最大可能展開春耕,減輕朝廷賑濟負擔。

四月初九,天子和大將軍李弘在行轅召集諸將軍議。

大戰自去年三月大軍開始攻打外圍八關開始到現在,歷時十四個月,加上關中和青兗兩州牽制戰場,朝廷共投兵力三十四萬,前前後後徵調民夫大約五百萬人次,消耗糧草軍械不計其數,河北財賦完全告竭。

大軍攻克外圍八關,大約用了五個月時間,投兵力二十八萬,河、河南、關西、穎川四個戰場共計傷亡一萬七千人,其中陣亡八千。

Advertisement

大軍攻克城用了大約九個月時間,投兵力二十三萬,傷亡一萬五千人,其中陣亡九千。

在十四個月的戰鬥中,大軍共殲敵約六萬人,其中俘虜約一萬五千人,袁紹、袁微、逢紀、審配等叛逆均在此役喪生。

此戰過後,朝廷收復了,基本佔據了中原,奠定了平定天下的優勢。

目前,大軍沒有乘勝南下的條件,除了朝廷財賦無力支撐外,關中的形勢也極為迫。自劉備、劉璋等叛逆率軍北擊關中后,西疆的韓翼、楊秋再次叛,他們和西疆的羌人一起,對關中的安全構了嚴重威脅,因此,平定西疆、拱衛關中了當務之急。

年前,朝廷曾為大軍收復后,如何平叛才能最有助推中興大業的發展有過激烈爭論,當時朝中很多大臣反對大將軍先穩定西北兩疆后南下平叛的策略,但現在看來,朝廷必須暫緩平叛,轉而集中力穩定西北兩疆,讓河北百姓休養生息,讓朝廷恢復元氣,否則大軍不但南下平叛阻,還有可能丟掉關中,繼而還有可能因為財賦危機導致河北陷崩潰的絕境。

各部統軍大將很多人不能接朝廷的平叛策略,他們認為,攻克后,大軍以中原為後盾,可以即刻南下,橫掃江淮和荊襄,徹底平定天下。

為了讓軍中大將們能夠接朝廷的平叛策略,毫無條件地遵從朝廷的命令,李弘、張燕、賈詡、田疇、傅乾等大臣紛紛從天下局勢、西北兩疆的危機、河北百姓這幾年所承擔的驚人負擔、朝廷財賦的窘迫、兵事上的諸多困難等各個方面做了詳細的解釋。

王當最後說了一句,如果我們南下平叛功了呢?一年時間功了呢?

Advertisement

張燕反問,如果失敗了呢?南下平叛的戰場從東到西,有三、四千里,有淮河、長江兩道天險,荊州、蜀、江東還有強悍的水師。我們若攻起一點,則敵共抗,我們若多路攻擊,則實力分散,一路敗,則全線告敗。其次,我們在大戰已經耗盡了朝廷財賦,就算退一步,假設朝廷財賦還能支撐一年,但幾十萬大軍南下作戰,有主攻戰場,有牽制戰場,各戰場路途遙遠,消耗驚人,一旦敗北,河北必將一蹶不振。河北一蹶不振,我們拿什麼去穩定和威懾西北兩疆?再次,我們倉促南下平叛,地形不、水土不服、糧草不足、將士疲憊、水師薄弱、邊疆不穩,等等,不利因素太多,就憑這麼多不利因素,我們憑什麼認定自己一年就能擊敗所有叛逆?

中興大業事關大漢存亡、社稷存亡、百姓存亡,容不得任何錯誤,更容不得任何「如果」,我們在制定中興策略,在實施中興策略的時候,絕不允許任何「如果」,堅決杜絕僥倖心裡。我們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能保證中興大業的功,保證社稷的振興,保證百姓的生存。

王當和部分將領雖然不滿張燕的解釋,但也找不到反駁的理由。自己的想法的確是建立在「如果」的基礎上,兵行險著,敗則亡,很難再有重頭來過的機會,相反,朝廷的策略非常穩重,朝廷要固本培元,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鞏固和發展,待力氣恢復了,實力強悍了,再推中興大業向更高、更深、更快的方向發展。

朝廷的策略已經確立了,此次軍議不過是為了統一北疆諸將的想法而已,所以大將軍待張燕等人說完之後,要求各部統軍大將務必遵從天子和朝廷的旨意,忠實執行朝廷的一切命令,然後便開始下達命令。

左衛將軍麴義、右將軍楊統率龍驤大將軍趙雲的四營南軍、六營北軍,武威將軍梁百武的四營人馬、鎮軍將軍張白騎的四營人馬,共九萬大軍分從水陸兩道急速關,戍守京都。

屯兵四萬。武鋒將軍張郃、武猛將軍吳雄各率本部四營人馬戍守

關西屯兵兩萬。強弩將軍孫親率本部四營人馬戍守關西。

后將軍玉石率武毅將軍高覽的四營人馬、征虜將軍徐晃的兩營人馬即刻東進陳留,幫助前將軍呂布擊敗叛軍。待曹、袁譚等叛逆撤兵后,呂布和玉石兩位將軍帶著穆斯塔法的長水營回朝。

兗州屯兵六萬。定陶由高覽駐防,陳留由彭烈駐防、山由徐晃駐防、任城由魏續駐防、魯國由高順駐防。

青州屯兵兩萬。臨淄由臧霸駐防,北海由管亥駐防。

武衛將軍文丑、驍騎將軍王當領四營人馬急速支援穎川戰場,幫助左將軍良擊敗叛軍。待劉表等叛逆撤兵后,良、文丑兩位將軍和姜舞的烏拉鐵騎一起回朝。

穎川屯兵七萬。翟由王當駐防、魯由張綉駐防、昆由紀靈駐防、許昌由宋憲駐防。

各部人數不足者,秋後再補。除南北兩軍外,其餘各營在戰局穩定后,一半將士駐營,一半將士在家耕種,定期換。

=

四月初十,北疆軍各部急速離開,奔赴各戰場。

四月初十,大將軍下令,大戰中的各類重型械,一部分送還邊郡關隘,一部分部署於城和八關,一部分部署於長安城和關中四塞,一部分部署於戰場前沿各軍,剩下一部分則屯於武庫,並命令河東、冀州等地的軍械作坊繼續製造,分別屯於長安、鄴城、晉和薊城四大武庫,以備各地戰場需要。

四月十五日,天子下旨,允許陳琳把袁紹的靈柩送到袁紹的家鄉汝南汝安葬,並下旨招劉表、曹、劉備、劉璋、袁譚、孫權、周瑜等人,如若,則既往不咎,依舊可以拜將封侯,共建中興大業。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