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崇禎八年 第751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

《崇禎八年》 第751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

為了避免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在整個大明蔓延,朱由檢曾經數次召集閣諸臣及相關部司堂宮與會,商討和製訂有關政策,推各府州縣的經濟發展。

就從前的數據來看,大明手工業的主導產業和行業其實種類非常單一,整個手工業主要由棉紡織業、織業、陶瓷業、造紙及印刷業、礦冶業等五大類組

這幾大類中,又以棉紡和織、造紙印刷等幾類從業人數最多,而且這些產業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帶,這就導致了大明南北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

就拿棉布來說吧,隨著棉布逐漸為大明平民黎庶主要的著材料,由此也極大的促進了棉布生產的大發展。

這其中以鬆江府最為著名,其號稱“以棉布被天下”。

整個鬆江府兩百餘萬畝田地中,棉花種植麵積便超過一半,現在大明最大的棉花與棉布易集散地便設在太倉鎮,富商巨賈重資而來市者,白銀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兩,亦以萬。

這些商賈們通過購銷棉花和棉布,從中賺取了大量的利潤,屬於中間商賺取差價的典型案例。

因為現在大明的棉布產量雖然十分巨大,但這些行銷大明全境以及周邊國家的棉布,幾乎全部是由無數個小工坊生產出來的。

由於眼界和資金等方麵因素的製約,棉布工坊數量龐大,但規模卻是十分微小,有百餘臺織機的之又,絕大部分工坊都是由十幾、二十幾臺織機以及差不多同樣數量的工人組,他們冇有餘力自己去采購棉花和銷售棉布,所以隻能任由實力雄厚的商賈從中謀取暴利。

四海商行現在已經先後辦起了三座五百臺織機的大型工坊,他們的原材料和品也是由自己統購統銷,也正是因為四海商行的介,棉布的價格才一直維持在相對平穩的水平,並冇有因為銷量激增而被無良商賈抬高價格。

Advertisement

萬曆中後期,山東、河南行省一些府州縣也相繼開展了棉花的種植,北地棉布產業也隨之誕生併發展,但由於天啟年間至今,接連十幾年的天災**,田地大部荒蕪,棉花種植業也迅速萎

為了打破鬆江棉布的壟斷地位,從崇禎十三年開始,朱由檢下旨,在京畿、河南、山東、陝西三省遭自然災害不嚴重的地區種植棉花,後續要況,持續擴大種植麵積,為北方棉紡織業的興起打下基礎。

棉紡織業之所以在北方未能大規模發展起來,主要原因在於氣候乾燥,棉絨斷續,不能縷,雖也能布,但質量欠佳,隻有想辦法解決上述製約因素,北布纔能有機會崛起,打破南布的壟斷局麵。

不得不說,勞人民的智慧的確是無窮儘的,每到阻礙時,中有能人站出來解決問題,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

北直隸肅寧縣一名做王春的織工,在幾經鑽研後,創造出提高棉布質量的方法。

他的方法很簡單。

“多穿地窖,深數尺,作屋其上,簷高於平地僅二尺許,作窗欞以通日。人居其中,就氣紡織”。

製約北布生產的關鍵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肅寧縣所出產的市匹,其細程度幾與鬆江的中等品相類,這種質量的棉布,對於北地廣大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百姓來說,作為日常穿著已經足夠了。

在從當地錦衛衛所獲悉這一訊息後,四海布業總掌櫃奉旨立刻趕赴肅寧縣,在親自驗看過棉布生產過程及品後,當即決定,在肅寧縣開辦棉布工坊,以月薪十兩聘請王春為肅寧工坊掌櫃,全權管理方整個生產環節,工坊織機初定三百臺,之後會視品銷量遞增。

Advertisement

為了與棉布生產配套,四海布業還在肅寧建起了染坊和踹坊,從事棉布生產後的染平等後續工序工作,品出來後,將會就近銷往北地府州縣。

僅這三座工房的設立,就為肅寧縣近七百人解決了就業問題,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除了棉紡織業之外,在朱由檢的關注下,織業也在北地逐漸興起,這其中又以山西潞安府為最。

潞綢起源甚早,明初已盛。

“登機鳴杼者,奚啻數千家。”產品行銷各省,乃至邊境民族地區,潞安織業最盛時織機達到九千多張,以後因為各種原因逐漸衰落。

為了複興潞綢,四海綢業加大了在潞安府的投資力度,拿出大量銀錢建立工坊、補農戶,擴大桑樹的種植麵積,利用當地練工人較多的優勢,加速潞綢的複興和崛起,以此來帶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戶的收水平。

陶瓷業作為華夏最為傳統的手工業,其曆史可以以千百年計。除了中外馳名地景德鎮外,浙江州、福建德化、河南禹州、北直隸曲、南直隸宜興等地的製瓷業也很發達,生產各的瓷

的種類繁多,明代也比前代更多。

除普通用品如碗、盤、碟、鐘、甌、盞、盒、杯等之外,還有酒海、爐、瓶、半邊胡蘆瓶、罐、壇、花缸、渣鬥、醋注、燭臺、花尊、筆筒、筆架、涼墩、扇匣等。

為了進一步促進陶瓷業的發展,朱由檢下旨,廢除各地窯生產皇家用陶瓷的製度,讓陶瓷業全麵市場化,讓窯憑藉雄厚的技實力,介到市場競爭當中去,不再耗費大量人人財力生產用陶瓷,皇家所用也將會從市場上進行采購,之前止民間使用的瓷釉、形製全部廢除。

Advertisement

景德鎮為了窯改製後的最大益者,其各種陶瓷產品的銷量在改製後短短兩年,迅速為外銷產品的執牛耳者。

景德鎮的條件是得天獨厚的。

這裡有足的高質量的製瓷原料高嶺土,有上萬家的製瓷工匠和作坊,擁有製瓷的高超技,有設備完善的窯,雖然民窯數量也不,但從技上,他們是無法與窯媲的。

之前占據外銷榜首的是景德鎮民窯,但窯的徹底開放,讓民窯的外銷到打擊,很多民窯把視線轉向了銷,而伴隨著局勢的穩定,以及大明經濟的蓬發展,銷數量也是年年遞增,更多的生產者也隨之益不小。

至於原先規模更小的礦冶業,益於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手工業原料、燃料原料、銅、銀貨幣原料的社會需求日益增大,加上礦冶業開發所需用的勞力,得到流民勞力的補充,因而也有了顯著的發展。

這也是朱由檢計劃中,北地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