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崇禎八年 第698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

《崇禎八年》 第698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

七月流火,大星墜地。

這昭示著天氣已經開始逐漸轉涼。

乾清宮昭仁殿中,朱由檢與閣臣們正在聽取戶部關於今年各地夏收況的彙總報告,然後商議下半年的相關事務。

“啟奏聖上,據各地方呈報來看,得益於宗藩與士紳新政的全麵落實與實施,今年夏季賦稅出現極為喜人之景象,其中尤以江浙兩省賦稅增長最為迅猛。

江蘇今歲夏糧賦稅除卻飄冇,共計得糧八百二十六萬三千七百一十五石,按市價折銀二百四十七萬九千一百一十三兩。

浙江行省今歲夏糧賦稅除卻飄冇,共計得糧六百四十五萬兩千三百一十八石,按市價折銀計一百九十三萬五千六百九十五兩。

兩省合計繳納賦稅為四百四一萬四千八百零八兩!”

戶部尚書周誌謙手捧一卷文書,大聲地將大家最為關心江浙兩省的賦稅數額報了出來,包括朱由檢在的眾人臉上都是彩紛呈,雖然不至於失態,但各人仍舊是吃驚不小。

大明稅賦最為鼎盛時期是在正統年間,最多時,一年曾征收到了折銀一千五百萬兩的賦稅總額,這個數字比萬曆年間張居正改革後的一千萬兩歲收還要多,這兩個時代已經是朝臣們公認的賦稅巔峰了。

但冇想到,這兩項記錄馬上就要作古了。

四百萬兩銀子,這可僅僅是江浙兩省的賦稅,並且隻是夏糧的額度。

如果一年下來,田地賦稅加上商稅,僅江浙兩地便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彆忘了還有其他省份,更彆忘了正在北地施行的免征、減征。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陸續開始計征後,新增的田畝一旦相繼繳納賦稅,那帑和太倉的收將會是一個令人不敢想象的數字,除非皇帝再出什麼幺蛾子惠民政策,否則的話,這個天文數字的賦稅額度會始終保持下去,而且每年還會出現小幅度的增長。

Advertisement

因為開荒拓田的大計還在持續進行,農業穩定增長帶來的好就是工商業的興旺和發達,那就意味著工商稅收也會得到相應地提升。

遙想數年前,正常賦稅加上剿餉、練餉,每歲不過是九百餘萬兩,竟然與今日江浙兩省一年正常賦稅總額相當,此此景怎不令讓慨萬千。

“啟奏聖上,此隻是江浙兩省今夏之收,另外還有一大筆進項,來自於宗藩所出。

除卻已除藩之楚王係外,大明現存二十一位親王,今夏共計繳納賦稅為五百八十三萬兩千七百二十六石,按市價折銀為一百七十四萬九千八百一十七兩!”

周誌謙報出這個數字後,殿頓時有了輕微的,相鄰的閣臣之間不自地小聲討論起來。

宗藩向來是大明財政最為沉重的包袱,這些親王占據著天下最為沃的土地,不僅不給朝廷繳納稅收,相反,皇帝每年還要拿出大量的錢糧供養這些蛀蟲。

但他們這種好日子今天終於到頭了。

這些欺、趴在大明軀上吸地宗藩們,大明所奉兩百餘年,卻對大明毫無所獻,令人恨不得刃屠之。

冇想到的是,天地翻覆,從今年起,這些蛀蟲要給朝廷納稅了,而且一繳就是鉅額稅款。

一百七十萬兩,數額足夠驚人不說,此舉意味著,大明終於把這些吸鬼給徹底甩掉了,一個富強而嶄新的大明正在迅速地崛起中。

“除此之外,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四川、江西、福建以及兩廣地區,此番夏收征收賦稅總計為四百三十八萬五千七百三十五石,折銀為一百三十一萬五千七百二十兩。

按照聖上吩咐,除卻江浙兩省外,其餘佈政使司所納賦稅八留於本省倉,以作應急所用。

Advertisement

戶部各清吏司已分遣數隊前往上述各行省,專管今後各省賦稅征收及使用,不使其中有地方濫用之事生髮!”

戶部的這次改革也是在朱由檢的屬意下發起的,四川等行省錢糧留用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貫徹取之於民而用之於民地整策略。

十三道清吏司今後將按照各自行政區域劃分進駐各省,並且直屬閣與戶部管轄,不當地巡及佈政使管理,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地方大員從中漁利的行為。

衛和史也都分彆派人進駐各清吏司,形式和職能如同後世地紀委駐部位的紀檢書記一樣,這種做法會極大地震懾某些試圖藉助職權牟利的吏。

現在的大明各衙門中吏人數,遠不如後世同等質的部門多,隻要有兩個監察部門同時進駐,辦差的本不敢從中手腳。

朝廷已經明確下令,各地府,尤其是掌握錢糧的戶部各清吏司,不論員還是吏員,每個人都有檢舉他人貪墨的權利和義務,如果據報屬實,就會將案件發生金額地一拿出來獎勵舉報者,監察部門會匿舉報人的所有資訊,避免其舉報後遭到打擊報複的事發生。

這種手段可是曆朝曆代從來冇有過的,隻要稍微有點頭腦的人瞬間就會意識到,這可是個立功發財的好機會,也是個人人自危的新機製。

如果有人想貪墨掉一萬石糧食,一旦被人舉報,那舉報人就會有一千石的獎勵,摺合銀錢可是足有三百兩之多。

對於那些辦差的吏員來講,這三百兩可不是個小數目,自己就算參與進這一萬石的貪墨行中,最終能落個十兩二十兩就不錯了,那趕上這一下子就能拿到三百兩的鉅款。

Advertisement

隻要想明白這一點,相信冇有人敢從老虎裡掏食吃,除非腦子裡進水了。

除此之外,朱由檢想出了另外一種方法:從四海商行調高水平的賬房,對各地清吏司的賬目進行不定期檢,以此來堵死有人從中做假賬貪墨的最後一條通道。

四海商行可是跟清吏司的員從未打過道,在茫茫人海中,彼此相的機率幾乎不存在,再說調的又不是一個人,就算其中某個賬房與某個吏認識,也本無法憑藉一己之力替對方遮掩。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