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後宮文 世子很兇 第五十八章 斬龍(萬字大更)

《世子很兇》 第五十八章 斬龍(萬字大更)

作為這個天下的父母,豈會不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若是連百姓安危都不顧,頭上的帽子,乃至皇帝的帝冕都戴不穩。

滿朝文武沒日沒夜的討論局勢,便是為了先安部,再退外敵,把大玥恢復到戰前安居樂業的狀態。

眼見局勢有點起,宋暨忽然就在後麵拽著了韁繩,群臣心裡豈能沒有怨言?

天子宋暨也明白這個道理,也從心裡想攘外安,想讓百姓減死傷。

但為君者,皇權重於一切!

天下平定後,若宋氏沒了,要這天下太平何用?

這不是自私,而是君主本該如此,沒有誰會慷慨到,為了百姓安危,連皇權都讓給其他人。

聽完許不令的言語,宋暨隻是平淡到:

「西涼百姓,也是朕的子民。北齊左親王蠢蠢,調兵回防,並無不妥之。關鴻業帶著兩萬西涼軍和府兵,足以平定四王。」

許不令上前一步:「那聖上,為何讓臣遠離前線,退守南?」

宋暨坦然以對:「兵馬未,糧草先行。後勤排程比衝鋒陷陣更重要,你年紀尚輕,不能隻憑匹夫之勇衝鋒在前,亦要多磨礪這方麵的本事……」

「聖上隻是怕我許家造反!!」

宋暨正在解釋,昂首而立的許不令,忽然朗聲大嗬,下了宋暨的言語。

聲若雷霆,在空曠大殿中極為響亮,認真聆聽的臣子都被嚇的一哆嗦,繼而便是滿眼錯愕。

關鴻卓嚇了一跳,反應過來後,怒目而視:

「許不令,你放肆……」

許不令沒搭理關鴻卓,轉過來,麵向滿朝文武:

「所有人心知肚明,何必在這朝堂上遮遮掩掩!

西涼軍奔行三千裡,來到武關拋頭顱灑熱,為的是大玥的太平。

隻因為我能征善戰,連克南和襄,忽然就強令西涼軍滾回西涼,能是什麼原因?

Advertisement

我許家坐擁十二州之地,手握二十萬重兵,兵強馬壯、功高震主,早已遭人猜忌。若我再平滅四王,收攏兵馬樹立威信,關中軍便不住,聖上怕我許家造反!

除了這個原因,還有什麼能讓聖上,下這道近乎荒唐的聖旨?」

怒聲嗬問群臣,文武百卻是吶吶無言,不太敢回答,畢竟這就不是該擺在檯麵上說的話。

關鴻卓臉憋的通紅,怒聲道:

「你胡說八道!聖上豈會……」

許不令雙眸帶著鋒芒,掃視滿朝文武: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此理自古有之;但我要問一問你們,我許家可曾造反?

甲子前開國,我祖父許烈屠戶出,征戰數十年拜大將軍,統領大玥兵馬近百萬,如今的遼西軍、關中軍、西涼軍,皆是我祖父手下兵馬。

我問問你們,我祖父當年可曾愧對孝宗皇帝分毫?」

群臣默然,對於大將軍許烈,天下三國,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市井百姓,沒有一個不服氣的,人家就是為天下開了太平,還不貪權勢當了一輩子大玥臣子,未曾愧對朝廷半分。

許不令掃視群臣:「我祖父功高震主,朝野無人不服,當年想要篡位,不過是開個口的事

但我祖父沒反!自己解了兵權,領下孝宗皇帝封賞,帶著幾萬親兵出關門,跑到兩千裡外的蠻荒之地吃沙子,給大玥守國門,至死都沒有半句怨言!」

群臣乃至宋暨,都無言以對。

許不令停頓了下,繼續道:

「再說我父王。我西涼軍兵強馬壯,要攻關中,就憑郭顯忠和十幾萬關中軍,也想擋住我父王麾下勁旅?

十二年前鐵鷹獵鹿,東海陸氏不聽朝廷調令,朝廷討伐。東海陸氏是我孃的孃家,陸家家主是我父王嶽丈,我父王擁兵二十萬,在那種況下反沒反?」

Advertisement

吶吶無言,肅王許悠確實也沒表現出反意,唯一的一次,還是出秦州奇襲北齊,人家兵行詭道為大玥收復疆域,你總不能說人家有反心吧?

許不令在龍椅前的臺階下,來回踱步:

「我父王不僅沒反,還親自請命帶兵,前往陸家大義滅親,致使我娘鬱鬱而終。我問問你們,我許家忠烈至今,哪點對不起朝廷,哪點對不起天下百姓?」

宋暨攥著拳頭,和百一樣,說不出一句話。

因為這些都是事實,哪怕是帝王,也辯駁不了半句。

許不令眼神掃過群臣,見無人應答,繼續道:

「我許家從未對朝廷有半分不忠,隻因為我許家能征善戰,便引來猜忌。

長安求學,鎖龍蠱是何人所下,所有人都諱莫如深,但你們心裏麵真不知道是誰?

我在襄戰,這兩名刺客跑來刺殺我的家眷,聖上說是投敵的叛徒,他們是何人安排,你們心裡難道不清楚?

猜忌我能忍,害我一人、害我家小,我也能忍。

但現如今,我領命帶兵五萬出西涼,令是聖上下的。

攻南死了多人,攻襄又死了多人,我許不令可曾有過半句怨言?

關鴻業胡用兵,我不聽調令強行進軍,是為了給朝廷平叛,是為了大玥百姓不戰火殃及。

聖上隻因為猜忌,便不顧百姓萬民生死,讓我強行撤軍,我心裡如何忍?

為君者,用毒計構陷忠良、派殺手刺殺前線將領家眷,在天下之際,隻因猜忌,便胡調兵打將領。

如此愚不可及之輩,何德何能敢稱君主?敢稱百姓為子民?!」

語氣越來越憤怒,最後一句話出來,順時在太極殿引起軒然大波。

『如此愚不可及之輩,何德何能敢稱君主?敢稱百姓為子民?』

Advertisement

這是臣子能說的話?

文武百都是麵無人,有焦急有惱怒有錯愕,直愣愣的看著許不令。

關鴻卓氣急敗壞,抬手指向許不令:

「你放肆!敢直言聖上不配為君,你想造反不?」

宋暨站起來,怒視許不令:

「朕配不配為君,朕心裡自有定數,你許不令何德何能,敢評價朕的功過?」

許不令巋然不懼,轉眼向宋暨:

「聖上功過,聖上心裡清楚,但臣還是要數一遍。

聖上繼位十餘年,鐵鷹獵鹿矯枉過正,致使數萬百姓無辜喪命。

隻因猜忌我許家,便在千陳兵十餘萬,耗盡財力養一群閑人,結果蜀地旱災,朝廷拿不出賑災米糧,讓我父王去籌糧賑災。

江南水患,明知吳王不敷出,依舊強征錢糧,致使江南流民千裡。

年前,派遼西軍下江南平叛,隻因為我出現在幽州,便派狼衛封鎖幽州,把我當逆匪緝拿,還把關中軍前調去西邊;結果中部兵力空虛,致使北齊三十萬大軍關,如今都打到了黃河沿岸!

四王彈劾聖上是大逆不道,但四王所列罪狀,有哪一條是假的?」

滿朝文武聽的心驚膽戰,卻也知道這些都是真的。

大玥變現在這樣,和宋暨削藩、打武將不可分,雖然他們也猜忌許家會造反,但終究是猜忌;宋暨卻付諸於行,行還失敗了,這幾乎是四王起兵的導火索。

「你……」

宋暨本沒法回答,他就是猜忌許不令,此時已經撕破臉皮,也沒有再遮遮掩掩:

「朕豈會無端猜忌你許家,你許家,特別是你許不令,敢說自己心中無反意?」

「臣對大玥忠心耿耿,未曾有半點愧對朝廷,愧對百姓!」

許不令坦然以對:「家父為臣取名『不令』,意在『其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

Advertisement

聖上若行為得當,即便不下調令,我許家也會為朝廷拋頭顱灑熱

但聖上繼位短短十年,便毀掉了孝宗和先帝近一甲子的休養生息,窮兵默武又無大能,導致整個天下狼煙四起,若仍由聖上繼續胡來,大玥的江山遲早分崩離析!

我許家隨孝宗皇帝開國,如何能再聽從聖上的調令,親眼看著大玥在聖上手中滅國!」

許不令麵向宋暨,抬手躬一禮,怒聲道:

「臣,許不令,懇求聖上退位,以平東部四王、滿朝文武乃至天下百姓之憤!」

話語落,太極殿瞬間陷死寂!

文臣武將、王侯公卿,皆是不可思議的看著許不令。

他們知道許不令是來要說法討公道的,卻沒想到許不令直接開口請宋暨退位!

宋暨站在龍椅前,雙拳握,如同暴怒的雄獅,死死盯著許不令:

「你許不令狼子野心,朕退位,安的什麼心,朕豈會不知,滿朝文武豈會不知!」

洪亮嗓音在太極殿,可與往日不同的是,這次並沒有群臣的應和。

就好似當前局麵,隻是兩個男人站在臺階上下爭吵,大殿中百餘人都是看客。

君主之威不容毫詆毀,廢帝向來都不是小事,但有時候也不算大事。

隻要滿朝文武都不聽宣,皇帝也當不了,宰相或者太後權勢太大,也能廢帝。

群臣對宋暨確實有怨言,但往日積威太重,一直都不敢去想這個,也沒人敢開口。

此時許不令開了口,群臣反而不似方纔那麼錯愕震驚了,低著頭默然不語,等著前麵的人先表態。

太尉卓怒火中燒,抬手指著許不令:

「許不令!你就是狼子野心,意圖篡位!來人,來人!」

大殿外,殿前衛士小心翼翼的跑了進來,卻不敢靠近。

宰相蕭楚楊已經弄清楚了許不令的目的,此時上前一步,躬道:

「許不令此言有理。聖上繼位以來,政令雖無大錯,卻有憂;如今東部四王集結兵馬百萬,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北方強敵又咄咄人,若繼續拖延政不穩,我大玥朝,恐就此分崩離析。

臣蕭楚楊鬥膽,懇求聖上禪位於皇長子宋玲,以息東部四王之兵禍,穩政,外敵!」

蕭楚楊一開口,依附於蕭氏的朝臣,便全部站了出來,躬請命。

大司農陸承安隨其後,正準備開口,三公之一的崔懷祿,忽然給跳了出來,躬道:

「臣附議,還請聖上為天下萬民著想,禪位於皇長子,以息東部四王之兵禍!」

崔懷祿這一跳出來,把滿朝文武都給驚到了,連許不令都疑了下。

在朝臣眼裡,崔家可是宋暨的死忠,本來他們還以為崔懷祿低著頭在醞釀如何扭轉局勢,沒想到開口就站在了許不令這邊,這簡直是……

「臣附議!」

有崔懷祿帶頭,崔家一係的朝臣,雖然還在發懵,但還是跟著崔懷祿一起躬

陸承安和蕭楚楊穿一條子,本就站在許不令這邊的,此時自然也上前躬

府李思重軍伍建設,向來對宋暨『重文抑武』的執政風格不滿,見蕭陸崔都表態了,當即也上了前。

五大門閥,四個表態,太原王氏的郎中令王棋安,還有點發懵,看了崔懷祿兩眼,雖然不明所以,但是宮的時候站錯隊,下場一般都不怎麼好,遲疑了下,也抬手躬

大玥五大門閥,基本上已經代表滿朝文武,剩下零星的臣子,如齊星涵之類的清流,本就沒什麼話語權,即便沒表態,也沒法左右局勢。

關鴻卓雖然拜三公之一的太尉,但他本就是宋暨強行提拔上來的,在朝堂上的影響力,如何比得上橫數朝的五大門閥,愣愣的站在原地,本不知該如何因對。

整個朝堂上,隻剩下掌管皇族和外戚事宜的宗正宋茂,焦急道:

「諸位,不可不可!皇長子宋玲才九歲,如何坐鎮朝堂震住各路藩王?你們……」

這話顯然毫無力量,畢竟龍椅上的天子,已經把七王反四個,還想反第五個。

皇長子再年,至不會把藩王反,四王彈劾的是宋暨,禪位後,也能消去東部四王出師之名。

牆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捶!

偌大太極殿,威武百齊齊俯首,懇求宋暨退位。

宋暨早已料到朝臣心有怨言,可親眼看到滿朝文武站在了對立麵,心中也不生出幾分人走茶涼的寒意。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