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梨笑道:“可真是令人佩服。”
殷之黎道:“我倒覺得姜姑娘有軍師之風,雖沒有武功,手無寸鐵,也能千里之外決勝戰局。”
“殷公子說的人是我?我何時做過這些事了?”
殷之黎就笑:“桐鄉那些事,我們在雲中都已經聽到了。之之前還跟我說,很想見一見你,上次見到你後,又說你與想象中的不同。看上去實在安靜溫和,不像是那麼殺伐果斷的子。”
“論起殺伐果斷,我就不要班門弄斧了。殷公子何必打趣我。”
語氣不疾不徐,殷之黎與玩笑的時候,姜梨也沒有顯出一點怯來,大方坦的樣子,卻看著令人十分舒服。
“不知道殷將軍現在那邊的戰況如何?”
“姜姑娘不必擔心,王雖然籌謀多年,但他畢竟不是行伍出,兵士中多是烏合之衆,論起排兵佈陣來,並非我爹的對手,所以王的叛,遲早會平息,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且我聽父親的人來傳信說,用不了一月,能將王的兵馬盡數消滅。”
他應當是爲了安姜梨不必擔心才說的這話,卻讓姜梨想到了一點別的東西。問:“那王的事過後,殷將軍和你們會回到雲中麼?”
殷之黎一愣,隨即笑道:“這……還不知道。”
說還不知道,卻不是一口承認是會回雲中,姜梨的心裡,就有了計較。不再說什麼,殷之黎又道:“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之救了一個小孩子,本以爲是姜姑娘的弟弟,可聽聞姜姑娘沒有這麼大年紀的弟弟。”
“那是我在黃州的時候,救下來的孩子。”姜梨道:“他的家人全都在黃州時候死在賊人刀下了,全家就剩他一人,我看他孤苦無依,本想帶他回來的。後來我那位朋友心善,就乾脆收了他做徒弟。”
“朋友?”殷之黎笑道:“就是那一日跟在肅國公邊的人吧。”
他知道了姬蘅的份,想來是殷之告訴他的。姬蘅和殷湛是仇人,殷之黎自然也不會對姬蘅生出好,這會兒問是什麼意思?
“姜姑娘和肅國公很麼?”
“不太。”姜梨笑了笑,直接乾脆的堵回去,“如果殷公子是想替縣主打聽肅國公的消息,恕我實在無能爲力,幫不上什麼忙了。”
殷之黎愕然的看著姜梨,大約他沒想到姜梨會這般挑明,他怔了一下,隨即笑了,好似十分無奈,又有些好笑,“沒想到姜姑娘這般直率。”
“縣主也很直率。”
“之之前一直生活在雲中,天真爛漫,不懂世事,肅國公很出,也只是隨口問一問,沒有別的意思。”殷之黎道。
“我知道。”姜梨微微一笑,“我也只是隨口一說,沒有別的意思,殷公子不要在意。”
的語氣溫和,幾乎稱得上是馴良了,然而說的話卻總是悶的人心頭髮堵,讓人生氣起來也不能發火,又莫名其妙的尷尬了。
殷之黎就沒再和姜梨說起姬蘅的事,轉而說起了別的事。詢問姜梨過去的事,不過他十分心的略過了那些不太好的過去,譬如被送到青城山那一段,還有姜梨被污衊推季淑然流產的那一段。他所談起的,都是些好的事。
只是殷之黎恰恰不知道的一點,姜梨並非真正的姜二小姐。那些好的事,也不過是現在姜梨隨口胡謅的。他倒是聽得認真,並不懷疑。
看上去還真是個單純沒有心機的人。
姜梨默默想著,說了好一會兒話,殷之黎才離開。
姜梨沒有去送殷之黎,現在滿心都是殷湛究竟要做什麼,哪裡還顧得上殷之黎。倒是院子裡的丫鬟都圍過來,面面相覷之後,明月小聲道:“姑娘,這位殷公子,爲何要特意過來看你?”
明月和清風在外院,不如桐兒和白雪跟在姜梨邊跟的,因此也不曉得姜梨和姬蘅的那些事。在他們的眼中,這位殷公子已經是無可挑剔的人選,比起當年姜瑤搶走,後來又被姜玉娥鳩佔鵲巢的那門親事,不知道好了多倍。別的且不說,郡王比一個侯爺要高明多了,況且周彥邦雖然算得上不錯,但在那風霽月,溫雅俊的世子爺面前,實在是相形見絀。
桐兒道:“去去去,人家就是替縣主過來送東西而已,姑娘問了他點戰事。我們姑娘本就心繫百姓,他是將軍的兒子,自然知道現在境況如何,姑娘就是問的久了一點,耽誤了時間。別胡說,沒有什麼特別的事,也不是特意來看姑娘的。都散了吧,散了啊。”一邊揮手,一邊把看熱鬧的明月和清風推了出去。
姜梨走到了院子裡,白雪把門掩上,桐兒朝外面撇了撇,道:“真是看熱鬧不嫌事大。”
這兩個丫鬟,白雪本是農戶的兒,不想別的家生子自小做奴婢,曉得那麼多規矩,白雪老實本分,姜梨的想法就是的想法。桐兒則是跟著姜梨在青城山呆了八年,也早就不服管教,倒是比這院子裡的丫鬟們開明許多,看問題也不大拘束。殷之黎固然不錯,可自家姑娘不喜歡,那就算了唄,強扭的瓜不甜,真要是姑娘不喜歡,還能綁上花轎不?
白雪把那匣子放到了姜梨面前,道:“姑娘,這扇子?”
姜梨本想讓人把那扇子給收起來放好,但不知爲何,又改變了主意,就道:“也快夏了,就放在桌上,哪一日熱起來,正好可以用上。”
司徒九月說,天下萬相生相剋,連大夫都曉得用以毒攻毒之法。要是連只扇子都對付不過,還真是白長了這麼大歲數。
不喜歡殷之黎,但是姬蘅也不要了,索自己好好的過,誰知道以後又會發生什麼,糾結來糾結去,不過是徒增煩惱。
人生就要是快刀斬麻,才快意恩仇。
……
國公府裡,阿昭正艱難的挪著子。
司徒九月後來給了他一隻椅,這椅子上底下有幾個子,被人扶著可以走。他仍舊不能走路,但無事的時候,自己也嘗試著推著自己走到院子裡去曬曬太。
他在院子裡遇到了趙軻。
阿昭認識趙軻,有一次趙軻過來看他,對他說:“你小子倒是有福之人,當日你從私牢裡出來的時候,還是哥哥我把你背出來的。”
阿昭對他表示了謝。
他知道自己住的地方是國公府,國公府的主人肅國公,他也曾聽過姬蘅的名字,記憶裡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但趙軻又說,那一日在公主府私牢裡,是姬蘅看見他,讓人把他帶出來的。
姬蘅是他的救命恩人,阿昭不否認這一點。按理來說,他過去慣常討厭這樣的人,總覺得應該與明磊落之人在一起,玩弄權,心機深沉之人,他總是避之不及。但生死邊緣走過一趟,阿昭的很多想法都變了。沈玉容看起來是個好人,當年他還一口一個“姐夫姐夫”喊得親熱,雖然也嫌棄沈玉容沒有武功不能很好地保護自己姐姐,但他念過那麼多書,阿昭心裡也是佩服的。
但就是這麼一個手無縛之力的讀書人,讀四書五經,看起來溫良恭儉的人,卻對自己的妻子做出了豬狗不如的事。可惜的是他沒有手刃仇人,而且也沒有機會了,永寧公主和沈玉容已經被姜家告發,被刑,去給薛芳菲賠命去了。
而姬蘅……阿昭心想,他是和沈玉容完全不同的人。惡名在外,人人忌憚,但這樣一個人卻把自己從牢裡救了出來。他救自己出來有什麼意義呢?他的雙已經殘廢,武功也沒有。趙軻對他說,一開始姬蘅救他,可能是爲了讓他在國公府裡做侍衛,如今他是做不侍衛的。而這位國公爺也像是把他忘在腦後,阿昭進了府後,都沒見過他。
但阿昭還記得上一次看到姬蘅的時候,在那牢房暗無天日裡,日復一日的折磨之中,每個人都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黑暗。一開始還會哭嚎,到最後神智全無,連求生的意志也被磨滅了。阿昭堅持著,在他以爲他也快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有一天,私牢裡有了靜,他原以爲是永寧公主又帶人來折磨他們了,不曾想來的人卻不是永寧公主,是幾個陌生男人。
其中兩個男人得了什麼吩咐,便順著牢房裡挨個挨個的搜尋,似乎在找人。剩下的那個男人則是漫不經心的走著,在這般狀如地獄的可怕景象裡,他居然視若無睹,走的閒適從容。
阿昭不知道這些人是來做什麼的,但他不願意錯失任何一個機會,哪怕是賭上自己的命。要知道如果賭贏了,他就能出去爲姐姐報仇,如果輸了,也不過是一條命。而留在這裡,遲早也會被玩膩了的永寧公主殺死的。
他拖著兩條爬到了牢房的柵欄前,恰好看見那男人從面前走過,於是他艱難的出手,抓住了他的角。
男人的靴子在自己面前停了下來。
他看到了一張極其俊豔麗的眼,從他那雙眼睛裡,還有不屑一顧的漠然,雖然他還噙著笑容。
阿昭心中一冷,有些絕,但還是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
然後,他就得救了。
現在想起來,從那時候起,他就有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宿命。
------題外話------
小舅子和姐夫關係可以說是很好了…
前世,渣夫殺妻害女,她手刃渣夫卻死在白蓮花之手。重回小時候,她精心籌謀步步為營,擺脫極品家人手撕白蓮花,順道再報個恩。「喂,你別誤會,我隻是報你上輩子的救命之恩。」「救命之恩,當以身相報。」
寡婦娘親改嫁到了蕭家,經歷了各種酸甜苦辣,終于把徐靈蕓養大了,到了徐靈蕓挑選夫婿的年紀,卻發現自己早就已經被蕭家的長子給盯上了……,相愛當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顧青昭前世遭外祖家誘騙,嫁入承化伯府,悲慘而死。重生后,立志要遠離豺狼親戚,陪伴父母身側,彌補前世缺憾。無奈陰差陽錯被賜給未來皇帝做小妾。顧青昭:我要抱緊側妃的大腿,不能無緣無故當炮灰。唐昀:顧孺人長得真好看,晉位!顧青昭:躺平罷,不能卷,一卷就可能要被滅族。唐昀:顧良媛不僅長得好看,還蕙質蘭心,晉位!顧青昭:斗智斗勇好累,我要當咸魚。唐昀:朕的良妃長得美性格好,還如此愛慕朕,晉位!顧青昭:毀滅吧,我累了,后宮好大,要管的人好多啊~唐昀:朕的貴妃人美心善,朕與貴妃心心相印,晉位!顧青昭:……
「我嫁」 京城裡無人不怕玄幽王,但慕晴暖偏要嫁給他。 前世,母親被害,外公家被滿門抄斬,她被百般折磨,最終慘死關外。 再世,她重生歸來,不再隱忍。 所有欠...
【女強男強 雙潔 重生爽文 家國天下】她是名震天下的女戰神,本領強悍,戰術無雙,一朝重生到大雍鎮國公府被汙了清白的嫡女身上,號稱溫潤如玉的未婚夫上門退婚,要把她貶為妾室,親人們個個視她為恥辱,認為她做妾室也該感恩戴德,她毫不留情廢了賤男一隻爪子,與道貌岸然的親人正式決裂。 誰料一道旨意從天而降,竟把她賜婚給了那位傳說中殘暴嗜殺權勢滔天的攝政王,引起滿城嘩然。 當殺伐果斷攝政王遇上雷霆風行女煞神,天下誰敢爭鋒?滅了渣夫嘎全家,揮軍報仇掌天下。
張柏是長興縣唯二的秀才公,年僅十五的小少年,長得一表人才,待人溫和有禮,誰見了都得誇一句好。 他娘楊氏鉚足了勁要爲張柏聘一位知書達禮的妻子。書香世家看不起張家,楊氏最後瞧上了縣裏另一位秀才公家的小娘子。 小娘子名喚福娘,圓圓臉蛋,一看就是個有福氣的,聽說還讀了許多書,出口成章,楊氏滿意極了。 她唯一擔心的是,福娘比張柏大了三歲,且曾經被退過婚,也不知張柏樂不樂意。 一向沉穩的小秀才卻難得紅了臉,輕輕地點了點頭。 楊氏哪裏知道,那年春雨不絕,書院屋檐下,小秀才早已偷偷動了心。 【小劇場】 張恪十歲時,自父親書房中找出一把舊傘,傘骨已折,傘面也有些破損。 他要扔,未料父親攔住了他,一向嚴肅的臉上竟有些溫柔,“這個不必扔,乃是當年我一位故人所贈。” 張恪想,定是父親當年的摯友送的,不然怎會如此珍重? 當晚,張柏因故晚歸,被夫人關在門外。 他那位“故人”在屋內說:“東廂已收拾好了,夫君快去吧,明兒還得上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