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跟劉備非常隨和地侃侃而談,冇有任何外人旁聽,就這麼聊了一個下午,毫看不出任何君臣尊卑禮儀的束縛。
劉備聽到心有慼慼之,也是不由自主地頻頻點頭。當日剛把李素召來的時候,他還擔心李素南下將近一年半,雙方生疏拘謹了,不習慣這樣直接麵談流頂層的國家大事。
但很快劉備就適應了:伯雅賢弟毫無私心,還是原先那個做派。
當然了,如果是在人前公眾場合,有其他大臣目擊,肯定還是要講一點君臣禮法的,這點分寸雙方都知道怎麼掌握。
“伯雅還是審慎吶,為了改革商稅財製,居然還走一步想三步,連帶著可能的征兵之法改革,都想到了。
到時候讓那些不願意改革商稅的人,去承擔‘朝廷出不起錢養那麼多兵統一天下,隻好改革軍製’的怒火,讓反軍改和反商稅改的人相互去扯皮,朝廷自然安泰觀即可。”
劉備把這些彎彎繞想明白之後,不由如是歎。不過隨後他又話鋒一轉,想大致把李素預想的那套拿來嚇人的“兵源製度改革”的方向和梗概瞭解一下,看看演技方麵夠不夠真。
劉備自忖還是很知兵的,二弟三弟雲長翼德他們也是非常知兵,對於如何征募軍隊這方麵的事務,他們都應該比李素懂。所以,劉備覺得他可以幫李素完善一下演技,群策群力一下。
李素一愣,他一開始隻是跟劉備說了個推進變法的總策略總方向,冇想到劉備對這些冇打算用的虛招的細節演技都那麼關心,他也隻好花點時間大致講解一下。
“陛下,我打算用來虛晃一槍的這個新的征兵製度,大致可以‘府兵製’或者‘新郡兵製’。
無非是朝廷利用天下戰之後,田土荒蕪、部分州郡地廣人稀、朝廷可以重新給失地農戶授田,然後要求這些拿了朝廷分給田地的百姓每戶出人戰時服兵役,換取所分良田戰時年份免稅——
當然了,如果將來天下承平,到了和平年代,冇有軍事任務,所分田地該繳稅還是要繳稅,徭役也不能免,不過可以給一個徭役和兵役之間的穩固抵扣折減條款。
總的來說,這個製度跟我們之前對郡板楯蠻等‘以役代稅’部族用的有點類似,算是其繼承與發展,同時推廣到了所有民族,咱漢人自己也可以用……”
李素把他前世讀曆史時,對府兵製的大致理解,與這一世之前治理那些兵役民族的實際經驗相結合,侃侃而談就說出一大通細節。
(後續容就不湊字水了,搞府兵製改革的書一大堆,總的來說就是國家給你發田你就要給國家當兵,武裝備都要自費準備,兵源和行政區劃、土地相連。
總的來說,漢和晚唐、宋偏募兵製,南北朝到唐初和明朝偏向征兵製——明朝的軍戶其實類似府兵的一種變種,隻不過明朝隻給軍戶分田,南北朝是普遍授田。
南北朝普遍授田後要按理論最大授田額征稅征兵,哪怕你實際上冇那麼多田也頂格征。明朝在民政部分可以借鑒晚楊炎開始的兩稅法,既然不給普通百姓分田,對普通百姓的田稅也就按實際土地占有量征,‘履畝而稅’。
所以明相當於是征稅按晚唐和宋,征兵按南北朝到初唐,朱元璋把兩邊各取了一半他覺得好用的,拚接而。)
然而,就是這麼一番深解釋,便讓劉備又被震驚了一波——因為他知道李素本冇打算用這個“虛招”,還想著幫李素完善一下演技呢。
可是,怎麼一個虛招都聽起來那麼太真、細節那麼富?說好的“朕更知兵”呢?
這還有什麼好補充的。
他哪裡知道,李素就是拿曆史上本來就發生過的左右橫跳政策來當虛招,自然細節富了。
劉備歎道:“伯雅還真是……一不茍啊,朕聽了,都覺得你這兵製變法是勢在必得了,不然怎麼會做那麼細——那麼,商稅的改革,你準備如何施行?”
李素:“隻需如此如此……”
細節太過冗長,到了朝堂之上,自然會另行公佈。
劉備大致聽了一下,就覺得冇有大問題,可以拿到朝堂上討論。
另外,為了配合李素這次的計劃,劉備還臨時進行了一番人事調整:
原本他不是打算讓諸葛亮年後正式就任“河南尹”,算是對諸葛亮上的地方職的調整,從河東太守移為河南尹。
現在,既然要配合李素的虛實配合變法,劉備覺得倒是可以把諸葛亮這麼有代表的員,放到“兵部侍郎”的位置上過渡兩個月。
考慮到諸葛亮是李素的得意弟子。到時候以諸葛亮的份提出“府兵製改革”的話,外界肯定會覺得李素是在真格了,那些利益相關方纔會張。
從地方太守挪到朝廷中樞九部的副職,並不算降職。而且諸葛亮一直是太尉長史、大將軍長史,以知兵著稱。讓他擔任一段時間的兵部副職,也冇人會說閒話。
將來如果他不再做河南尹了,要調整回九部員,那就再做一下兵部的尚書。雖然兵部的尚書比河南尹、京兆尹事實上略低一些,但那也算是對諸葛亮的培養。
他還太年輕,二十出頭回到京份時,也不適合直接到上卿甚至三公,九部卿是肯定要做的。誰也冇規定到重用的人位一輩子隻能升不能降。讓諸葛亮做做九部卿對於完善他的場履曆也有好。
……
劉備召見李素私聊之後,次日便是五日一朝的大朝會。考慮到李素纔剛恢複辦公冇兩天,所以變法的事兒倒是冇有提出,大家也不急躁,一切朝中事務照舊,劉備隻是稍微出一些口風試探一下。
同時,對諸葛亮的新任命倒是宣佈了,即日起去掉諸葛亮河東太守的地方職務,改為兵部侍郎。而大將軍長史的職務照舊。
這個調任的理由,劉備也大致宣佈了一下,是關於今年以來的擴軍事務。未來希把臨時的軍隊擴充事宜變得常態化、製度化,有法可依,所以讓諸葛亮趁著這個冬天農閒的時候履新,梳理一下相關事務。
十九週歲當到九卿副職,也算是非常快了。隨便橫向對比一下,法正比諸葛亮年長四歲,仕比諸葛亮早三年,如今級彆也隻是跟他一樣。
朝會結束之後,大部分大臣和將領,都竊竊私語,覺得是不是要在征兵製度上大刀闊斧改了。
“莫非陛下是覺得目前的養兵製度靡費錢財太多?還是籌備軍需環節給了執掌後勤的豪商勳貴鏈條太多上下其手的機會?還是覺得擴軍過於隨意,冇有法、必須整頓?”
如今的大漢朝廷,在兵製上相比於桓靈時期並冇有本改革。劉備之前那套“益州偏遠運輸不便的地區,百姓不便於繳稅支援國家,那就以兵役代稅”,那也隻是特殊地理環境和運輸條件下的權宜之計,不算形製度。
其他漢人兵源為主的部隊,這些年的軍費開支還是非常高的。遠的不說,就說今年這一年,河北跟袁紹相持戰,南方對付消滅孫家,耗費的軍費何止幾十億?
彆的不說,說口糧,一個士兵一個月吃一石半糧食,還冇算戰時的加餐和酒的賞賜。按照一石糧食平均三百錢價,一個兵一整年都在戰時狀態,吃飯就要花掉國家六千錢,這還不算運糧損耗、運的人吃掉的部分。
關羽帶了小十幾萬戰鬥部隊吃了一年多,還要運損,吃飯就花掉了國家十五個億軍費。
武裝備、戰損人員卹、其他耗材,加起來一般是口糧開支的兩倍。
所以劉備現在這樣公事公辦給錢的打仗模式,河北戰場一年起碼花掉五十億。如果戰場遠一點、運輸要千裡遠征,那還會往上翻倍。
(注:段熲西征平涼,就是因為路途太遠,補給困難,他隻帶了三萬人打了一年半,花了四十四億。關羽是因為李素給他點了後勤運輸科技,把損耗倍降下來了,還是防守反擊,才做到“隻”花五十億就帶近二十萬人打了一年)
李素平江東,戰鬥部隊最高峰時,兵力規模也就十五萬左右,人數是比關羽小的,但遠征路程比關羽長,哪怕沿著長江水運本低,而且戰時間比關羽短一半,但最後李素的總花費還是跟關羽差不多——
這裡麵主要是因為造各種先進的戰船艦隊花錢。李素的打仗裝備技含量太高,海軍從來都是個燒錢的玩意兒。是李素造那些水線包鐵的五牙裝甲戰艦,就花掉了三分之一的預算。
劉備的朝廷,不靠商稅的話,一年人頭稅和田稅這些租庸調收肯定是不夠的。
畢竟劉備的勢力範圍按最新數據,也就一千八百萬人口,算摺合四的足額納稅壯丁,也就是七八百萬(老頭小孩不納稅,人和十到十五歲男孩減半,按照正常人口結構,總人口乘0.4基本上等於等效全稅人口)
這裡麵還要扣掉四十萬戰鬥部隊人員的免稅——之前劉備朝廷規定的是戰時兵役六十天、抵一個壯丁全年租庸調輸。所以家裡一個壯丁全年當兵,能額外免稅五個人口。
四十萬部隊就是兩百萬人不稅,納稅人口也就等效為隻剩四五百萬。按照租庸調輸每個壯丁一年一千八百錢折,國家理論財政總收也就八十個億。
但朝廷收是不可能全拿來打仗的,彆的還有開銷呢,那麼多員和小吏要養,尤其劉備稱帝後還給各級員從發糧食改為發錢,還加薪了,其他政府項目開支更是冇算在裡麵。
所以今年這一年的南北兩線開戰,至是花掉了朝廷從196年開始積蓄的結餘。
除非劉備改革軍製,把目前那麼高軍餉養兵的製度改掉,改類似“府兵製”的朝廷不發軍餉隻管飯的模式,那樣倒是可以便於擺財政力大規模兵。
否則劉備是不可能在目前的軍人工資製度下,常年發這麼大規模的戰爭的,你得打一年就攢兩年前、再打一年。
朝臣對這筆賬都是心知肚明,他們心中紛紛暗忖:陛下眼見現在形勢一片大好,肯定不肯天下統一大業被缺錢給部隊發餉所拖累。這是不是打算搞一個讓軍隊不用發餉或者至是發餉的改革了?
連部隊的發餉都減了,各種撈錢的環節肯定都會卡,連置辦軍需方麵都難撈得多了……
有這種擔心的人,倒是冇有看錯,因為真要是實施了府兵製的話,府兵製的士兵連裝備都是自理的,哪會給軍需在買裝備環節撈錢吃回扣的機會?
你怎麼也得是宋朝那種募兵製,武裝備是朝廷出錢采購給軍士兵用的,你軍需才能吃裝備款吧?
也不知道諸葛亮這個兵部侍郎新上任三把火、會拿出什麼整頓軍需後勤製度的大殺來。
老天不睜眼吶!居然把一個八零後風華正茂的大好青年穿到了古代,穿也就穿了,偏偏要穿成個和尚。 穿成和尚也就罷了,偏偏還是個方丈!方丈也就罷了,還弄個方丈系統來約束咱! 將童子功練到大成?讓少林成天下第一大派?當武林盟主?系統的要求太離譜。咱隻是一個平凡八零後,這麼偉大的事業恐怕不能勝任。可有了這該死的系統約束,不能勝任也必須勝任了。 八零後青年流淚拚搏著,誰也不知道,這個執武林牛耳,泰山北鬥般的年輕方丈,最終的心願就是還俗。
天才醫學博士穿越成楚王棄妃,剛來就遇上重癥傷者,她秉持醫德去救治,卻差點被打下冤獄。太上皇病危,她設法救治,被那可恨的毒王誤會斥責,莫非真的是好人難做?這男人整日給她使絆子就算了,最不可忍的是他竟還要娶側妃來噁心她!毒王冷冽道:「你何德何能讓本王恨你?本王只是憎惡你,見你一眼都覺得噁心。」元卿凌笑容可掬地道:「我又何嘗不嫌棄王爺呢?只是大家都是斯文人,不想撕破臉罷了。」毒王嗤笑道:「你別以為懷了本王的孩子,本王就會認你這個王妃,喝下這碗葯,本王與你一刀兩斷,別妨礙本王娶褚家二小姐。」元卿凌眉眼彎彎繼續道:「王爺真愛說笑,您有您娶,我有我帶著孩子再嫁,誰都不妨礙誰,到時候擺下滿月酒,還請王爺過來喝杯水酒。」
盜帥楚留香的隔代弟子杜長天無意間觸動了中華瑰寶「傳國玉璽」的神秘力量,致使穿越到了大唐王朝,來到了貞觀年間,且成為了名相杜如晦的兒子。在這史上最繁華的時代,杜長天憑藉後世知識創辦新式馬球、舉辦運動會,發明了一些古怪稀奇的東西。他寫一手好字,被人尊為書法大師,一字千金;背了幾首情詩,被人贊稱風流才子。作為穿越大軍的一員,集王侯將相於一身,以獨特的方式鑄就了一座輝煌的大唐王朝。
她堂堂星際戰神,竟然穿成備受欺凌的懦弱王妃?被人欺負可不是她的風格! 下人欺辱,她打了! 小三猖獗,她滅了! 老公不愛,她休了! 一個人富可敵國她不香嗎?一個人隻手遮天不爽嗎?只是這廢柴王爺怎麼回事?死皮賴臉要做她的上門老公?看在他能接她那麼多招的份上,勉為其難的收了吧!
李青穿越明初,機緣巧合下拜張邋遢為師,一直過著清閑日子。 恰逢馬皇后病重,御醫束手無策,朱元璋為治好馬皇后,派錦衣衛尋找仙人張邋遢。 無良師父率先跑路,李青被錦衣衛逮個正著,只能硬著頭皮進宮為大明皇后治病,至此開啟了他的大明之旅。 他曾經歷洪武一朝的血雨腥風,也曾卷入靖難之役的殘酷戰爭。 他看過永樂萬國來朝的風華,也見過仁宣之治的繁榮盛世。 他曾做過錦衣衛,也曾入閣拜相。 他戰過韃靼、瓦剌,也打過倭寇。 他與王陽明是摯交好友,也和唐伯虎游逛青樓、風流狎妓…… 他是一個被時間長河遺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