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大魏宮廷 第191章:你來我往【二合一】

《大魏宮廷》 第191章:你來我往【二合一】

當日,韓王然召來了士大夫趙卓,命他攜帶國書,出使齊國。

旋即,韓王然又親筆寫了一封書信,命人日夜兼程送往巨鹿城。

大概十五日左右,韓王然的書信終於送到了巨鹿,送到了前線軍隊主帥樂弈以及巨鹿守燕縐的手中。

此時,魏國的商賈早已將大量廉價的貨傾銷到了邯鄲北郡以及巨鹿郡,雖然尚未波及到漁郡,但在邯鄲北郡與巨鹿郡境,魏國的商賈已幾乎取得了決定的優勢。

看著己國的商賈在本土貿易戰爭中節節敗退,縱使韓將樂弈、燕縐二人手握數萬兵權,亦對此束手無策。

畢竟對方隻是魏國的商賈,隻要韓國還希日後有他國的商賈前來國展開貿易,那麽,他們就注定不能率先對這些魏國商賈用武力——這也正是那些魏國商賈肆無忌憚傾銷貨的原因之一。

當然,雖說對那些魏國商賈的傾銷手段束手無策,但樂弈與燕縐兩位韓國上將,也並非毫無作為,至,他們加強了此前增設的關隘,盡可能地給那些魏國商賈製造麻煩,拖延他們將貨從魏國本土運到此地傾銷的速度。

至於借口,那倒是簡單,隻要隨便扯個謊,謊稱這些魏國商賈中有魏國派來刺探他韓國報的細,因此他韓國一方需謹慎加強治安守備即可——事實上,在那些魏國商賈中,還真有不魏國的眼線,主要是天策府那邊的眼線。

可即便如此,樂弈與燕縐想出的這個辦法,也隻是治標不治本,雖然能暫時緩解魏國商賈的危害,但並不能從本上除。

正因為如此,巨鹿城在隨之不久後,就難以避免地被魏國的商賈們給攻陷了——城,逐漸充斥大量的魏國貨

Advertisement

而讓巨鹿守燕縐到憤懣的是,在如此險峻的局勢下,城卻仍然有人利熏心,在魏國商賈的金錢攻勢下失去了心智,使得城有一間間店鋪,被轉手賣給了魏國的商賈,這大大助漲了魏國商賈的氣焰,也使得城那些由本地韓人開設的店鋪,以更快的速度倒閉。

別看此刻巨鹿城的市集依舊熱鬧,但這僅僅隻是仿佛泡沫般的繁華而已,待他日魏國的商賈一旦撤離了城,城的市集,難免就會立刻衰敗,嚴重影響巨鹿城軍民的日常運作。

在這方麵,擔任巨鹿守的燕縐比樂弈還要看得遠——他本來就是一位文武兼備、懂得如何治理民生的郡守。

而就在燕縐為此日夜揪心之際,韓王然的親筆書信送到了城中。

當日,樂弈與燕縐仔細看罷了韓王然的書信。

在信中,韓王然已經想出了一招用來破解魏國商賈傾銷手段的妙計,讓樂弈與燕縐歎為觀止,忍不住得慨一聲:大王睿智!

究竟韓王然想出了什麽妙計來破解魏國商賈的惡意傾銷手段呢?

答案是增鑄銅幣!

既然魏國的商賈利用傾銷手段賺取韓國的錢幣,企圖破壞韓國的經濟係,那麽,韓國就增鑄錢幣,反過來利用這個機會來充盈國庫——反正就目前的況來說,被魏國商賈賺取的那筆韓國的錢幣,幾乎是不可能再通過貿易途徑回到韓國國的,這將使得韓國國的錢幣將大量減,因此,用增鑄的錢幣的方式來補全市麵上缺的錢幣,對國家完全沒有影響。

而妙就在於,這筆新鑄造的錢幣,全部歸於國家,也就是說,韓國朝廷平白無故得了一筆龐大的錢款。

至於其中的危害嘛,一來是嚴重得罪了魏國與魏國的商賈,二來難免破壞了韓國原本的聲譽,至於其三,待等日後魏國將那筆賺去的韓國錢幣通過各種途徑返還給韓國時,韓國的銅錢難免就會因為超出飽和而造貶值。

Advertisement

但就目前而言,這確實是使國家渡過危機的最佳辦法:倘若連眼前這關都無法解決,又何談日後呢?

沒過幾日,巨鹿城就徹底被魏國的商賈被攻陷了,但這些魏國商賈萬萬也想不到,他們被韓王然給擺了一道:既讓韓國得到了大量廉價的資,又讓韓國朝廷,得到了一筆可觀的銅幣儲蓄。

大概是在兩個月後,魏國的商賈們逐漸況有點不對勁:雖然他們通過惡意傾銷手段垮了許許多多的韓國同行,但市麵上,卻仿佛仍然有足夠的銅錢在流通。

直到有一名魏國商賈仔細審視了新賺取的錢幣,發現這些銅幣是嶄新的,他這才幡然醒悟:韓國在增鑄銅錢!

這個發現,使得魏國商賈們一下子就陷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卑鄙!”

“竟然增鑄銅幣,簡直毫無廉恥!”

魏國商賈們紛紛聲討韓國,一時間,使得韓國聲譽大跌,至近段時間,大概是不會有其他國家的商賈願意到韓國開展貿易了,畢竟就韓國這種私鑄錢幣的手段,對於他國商賈的利益損害是非常嚴重的。

此時也就隻有魏國的商賈,還在著頭皮撐著——畢竟他們打響這場商人的戰爭,罕見地並非是為了金錢的利潤。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魏國巨富文伯耳中。

伯亦不恥韓國的行為,當即囑咐本國的同行:立刻拋舍手中的韓國銅幣,破壞韓國的經濟。

在文伯的號召了,賺取了大梁韓國銅幣的魏國商賈們,立刻就著手花掉手中這筆正在迅速貶值的韓國銅幣,可要命的是,此時哪裏還有人願意接手他們手中的韓國銅幣?曾經跟他們拚死爭奪每一枚韓國銅幣的那些韓國商賈們,早就不知道去哪了。——事實上這個時候,被魏國商賈擊敗的韓國商賈們,已經在朝廷的號召下,轉而前往北方跟北方高原的胡狄易去了。

Advertisement

“終日打鷹,今日竟被鷹啄瞎了雙目。”

在文伯跟多年的好友定陶陶洪麵時,前者自嘲著說道。

而對此,陶洪亦是苦笑連連。

這兩位魏國的巨富,此番還真沒想到韓國居然會用這種忌且不知廉恥的辦法,來破解他們魏國商賈的傾銷策略。

這下好了,他們這幫人本無歸,反倒是韓國,平白無故得了一批廉價資不算,而且還利用此事充盈了國庫的資金。

在這兩位魏國巨富聚在一起商議對策時,其他的魏國商賈亦在囂:必須讓韓國為此事付出代價!

所謂付出代價,無非就是希朝廷出軍隊對他們撐腰唄,但憾的是,在這件事上,他們注定要失了,因為魏王趙潤暫時還沒打算跟韓國真刀真槍地幹上一仗。

一個月後,文伯派出的心腹,將這個消息送到了魏國的王都雒,呈遞於天策府,稟告了左都尉高括與右都尉張啟功。

相比較高括的憤怒,張啟功卻出了莫名的笑容,就仿佛是瞧見了什麽心屬的獵似的,搖頭晃腦,裏嘟囔著「有意思」、「有意思」就離開了。

大概是去籌劃新一針對韓國的謀去了。

半個時辰後,天策府左都尉高括,親自來到王宮,將這個消息告訴了魏王趙潤。

在聽了高括的講述後,趙潤頗為驚訝,縱使他也沒有想到,韓王然居然想出了增鑄銅幣的妙計,反過來擺了他們一道。

至於高括所說的什麽卑鄙不卑鄙的,趙潤倒是毫不在意。

畢竟較真來說,他魏國商賈向韓國采取了傾銷手段,企圖破壞韓國的經濟,這難道算是正大明麽?——彼此彼此罷了。

他隻是有點憾,亦或者說,忍不住得自嘲:還真是小瞧了韓然!

Advertisement

在冷靜地思考了一番後,魏王趙潤對高括說道:“商人的事,天策府不必手,讓文伯、陶洪等人去解決,他們久浸此事,豈不比你更擅長?至於其他……”

,他忽然問道:“張啟功可得知了此事?他怎麽說?”

高括如實回答道:“張大人隻是一臉詭譎地嘟囔了幾句‘有意思’,隨後就不見蹤影了。”

“哦?”趙潤聞言一愣,隨即點點頭笑著說道:“那你就不必多慮了,這事就給張啟功吧。”

“是!”

高括躬而退。

著高括離去的背影,趙潤心中一閃而逝韓王然的麵容,在長長吐了口氣後,喃喃說道:“此計固然巧妙,但不亞於飲鴆止,雖然擺了我大魏一道,占了些許便宜,可損害的,卻是國家的信譽……這不像是你會做的事啊。還是說,你已被到了絕路,被無奈?”

不過仔細想想,趙潤倒也不認為韓然的決策有什麽問題。

還是那句話:倘若連今日的劫難都無法安然度過,又何需去考慮日後呢?

就算換做是趙潤,他恐怕也會做出跟韓王然一模一樣的決定:先渡過眼前這一劫再說!

而這會兒,左都尉高括已返回了天策府。

回到天策府一問右都尉張啟功的行蹤,高括這才得知後者在片刻之前已帶著副手南宮玉離開了雒,據說是直奔大梁去了。

對此,高括到頗為困,但考慮到魏王趙潤已授意他此事全權給張啟功去理,高括也就不去手了,他隻是知會了「右都尉署」的黑眾一聲,這些黑眾將魏王趙潤的授權告知張啟功。

還別說,張啟功與副手南宮玉,還真是直奔大梁去了,至於目的地,則是大梁城外的「大梁學宮」——張啟功需要借助家的那本《軼談》,來達到他某個目的,以報複韓國用「增鑄銅幣」的計策來破解他的「傾銷策略」。

想想也是,「傾銷策略」,這可是張啟功獻出的毒計,卻沒想到在大獲功之際,居然被韓國擺了一道,這讓心高氣傲的張啟功如何能接?當然得十倍、百倍地報複回去!

不過就事論事地來說,縱使張啟功也必須承認,韓國這一招相當高明。

“此計,必是我法家子弟向韓王所獻。”

在旅途中,張啟功信誓旦旦地對副手南宮玉說道。

南宮玉聽罷很是困,因為按他對法家子弟的理解,法家子弟不應該製定律法的人麽?怎麽會獻上這種規矩之外的計策呢?

聽了南宮玉的困,張啟功很是不屑:“我等又非墨家子弟。”

是的,法家子弟,可不像墨家子弟那樣墨守規,不誇張地說,十個法家子弟,九個膽大包天,他們既製定規則,但有時也為了達目的而不擇手段——倒不是破壞規則,而是尋找規則中的,借此打政敵或者敵人。

法家子弟,可是諸子百家中最“攻擊”的。

數日後,待等張啟功與南宮玉抵達了大梁之後,率先前往了大梁學宮,會見家的領袖周初,要求周初在新一刊的《軼談》中,將韓國「私鑄銅幣」一事告知天下,進一步做壞韓國的信譽。

家的領袖周初當然不會違背張啟功這位天策府右都尉的意願,相反地,他很是雀躍於他家居然有幸參與國與國之間的爾虞我詐——這簡直就是說夢也想象不到的事啊!

懷著激的心,家領袖周初親自執筆,通過巧妙的構思,立刻就著了一篇文章,借一則虛構的故事影韓國「在貿易利益失去平衡後、私下增鑄錢幣」的無恥舉,矛頭直指韓王然與韓國的丞相申不駭。

之所以要加上韓國的丞相申不駭,隻因為張啟功知道申不駭乃是他法家的前輩,他認為,這個人的存在,會嚴重影響到他的計策,搞不好,「增鑄銅幣」還就真是申不駭教韓王然的。

因此張啟功認為,申不駭必須率先鏟除。

很快地,新一刊的《軼談》便迅速出爐,非但在國大賣特賣,亦傳到了天下各國,而其中那片夾雜了魏國私貨的文章,自然也就出現在世人的眼前,使世俗對韓國這種舉,大為指責。

這也難怪,畢竟韓國這次的行為,確實失當:倘若韓國可以肆意增鑄銅幣,誰還願意到這個國家做生意呢?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