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括猜得沒錯,失去了公子衛瑜的衛國,注定從此一蹶不振,但從衛人的民心所向就可見一斑。
鑒於這件事,魏國朝廷久違地出現了爭執。
以刑部為代表的司法衙門表示,這些衛人、尤其是衛國遊俠的湧,大大影響了他魏國的治安;而戶部、禮部則表示,外來人口湧本國落戶,這不是一件好事麽?
最終,朝廷部達了一致的態度:接納這些來自衛國的流民,但是必須對他們有所約束,尤其是那些習慣我行我素的衛國遊俠。
數日後,朝廷令衛軍介此事,十萬衛軍接到命令,被派往梁郡各地,對當地的遊俠展開打,隻要到街頭鬥毆的,全部先抓到牢裏關一陣子再說,至於其中個別反抗拘捕的,通通當場格殺。
遊俠勢力哪裏鬥得過衛軍?
一時間,遊俠勢力中風聲鶴唳,無論是魏國遊俠還是衛國遊俠,在強大的衛軍麵前,都不得不老老實實地夾起尾,假裝良順百姓。
如此,一直持續到冬,待年關相近時,朝廷下令撤回派往各地的衛軍,那些遊俠勢力,果然安分了許多,縱使魏國遊俠與衛國遊俠彼此間還存在有矛盾,也不敢再天化日、明正大地鬥毆,大多都是相約在偏僻的小巷裏解決。
在這種況下,朝廷也就繼續他們此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了,畢竟水至清則無魚,似遊俠這種有時類似地無賴的存在,無論是在什麽時代,都是很難徹底杜絕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投奔魏國的衛國遊俠當中,很多人由於找不到謀生,也有希加魏**隊的,這讓魏國得到了不青壯的士卒,倒還真是意外之喜。
而在此期間,趙弘潤亦曾青眾關注衛國,他主要是想知道當初衛瑜費心費力發展起來的冶造工坊——雖然很薄弱,但至在衛瑜的努力下,衛國的冶造技也算是漸漸發展起來了。
然而惋惜的是,在衛瑜死後,這些冶造工坊也漸漸停工,繼而荒廢了。
“衛國徹底廢了……”
在得知此事後,趙弘潤在甘殿忍不住歎了口氣。
還記得衛公子瑜在世時,衛國雖然弱小,但卻漸漸展現出興旺發展的局麵,但這興旺發展的新麵貌,在衛瑜不幸亡故後,一下子就消失了。
甚至於,因為這場,導致衛國有很多人對衛王費徹底失,以至於如今的衛國,竟比衛瑜出麵整頓國事務前還要弱。
在這種況下,衛國守得住衛瑜從齊國手中奪得的東郡麽?
趙弘潤並不看好。
在他看來,目前齊國是仍在與楚國戰,但是無暇顧及衛國,但待等到齊國擊退了楚國,出手來對付衛國,搞不好衛瑜此前奪取的齊國領土,都將逐一吐出來。
甚至於,衛國的弱小,還會使韓、楚等國家對其心生什麽念頭。
總之一句話,衛瑜的死,使得衛國錯失了一次千載難逢強大自的機會。
魏興安二年的冬季,楚國二度進攻齊國,但還是沒能攻克齊國的琅琊郡。
鑒於國力已難以繼續支撐戰爭,楚王熊拓終於接了齊國的和談,兩國以「維持目前疆域」作為基礎,在經過了好幾次談判中,終於暫時握手言和,結束了這場長達兩年餘的「齊楚之戰」。
在達協議後,楚國除了駐軍東海郡的必要軍隊外,其餘軍隊皆陸陸續續撤回國。
不得不說,這個局麵對於魏國而言非常有利,因為楚國雖說攻陷了齊國的泗水、東海兩郡,但到底是沒能徹底奪取齊國的財富,而魯國那邊,讓趙弘潤大意外地,不知什麽時候搖一變為魯國將領的原大盜賊桓虎,亦不可思議地擊退了楚國三天柱之一的項末,為了魯國的英雄——總而言之,楚國也沒能得到魯國的工藝技。
在這種況下,楚國與魏國命中注定的那場因為中原霸主的戰爭,隻能再次延後。
齊國,到底是憑著一口氣活下來了。
而齊國既然與楚國結束了那場戰爭,那麽,相信齊國不久之後,多半也會開始清算衛國趁火打劫攻取東郡的那筆賬。
失去了公子衛瑜的衛國,真不知該如何抵擋齊國的軍隊。
魏國相助衛國?
說實話,除非是齊國的軍隊打到衛國的王都濮,近他魏國,否則,趙潤還真沒想過去幫衛國抵齊軍。
或許正如介子鴟所言,魏衛兩國的關係,在公子衛瑜亡故的那一刻就已經淡了,至不再像曾經那樣牢固。
轉過新年,即是魏興安三年,中原諸國迎來了相對和平的新的一年。
但眾所周知,所謂的和平隻是暫時的,一時的和平,也不過是孕育著更大規模的戰而已。
如果您覺得《大魏宮廷》還不錯的話,請粘以下網址分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b/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