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大魏宮廷 第149章:炫耀國力【二合一】

《大魏宮廷》 第149章:炫耀國力【二合一】

『PS:今天回老家了。』

————以下正文————

“啪嗒——”

“啪嗒——”

這持續不斷的怪響,是拉乘馬車的馬兒,其馬蹄一下下踩到軌道的枕木時所發生的聲音。

而在此期間,整輛馬車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奔馳著,那奔馳的速度,讓在車廂的諸國使者們大震驚。

因為他們震驚地發現,這些戰馬拉乘馬車的速度,竟不亞於單人騎乘的速度多,這怎麽可能?!

要知道馬車,可是足足承載著六七人啊!

莫非這其中,有什麽他們所不知的玄機?

經曆著軌道馬車的速度,各國使者們各有思慮。

來自韓國的暴鳶、韓晁、趙卓等人,仔仔細細地打量著軌道馬車的整結構,顯然是準備回國後效仿魏國亦打造幾條軌道馬車,畢竟韓國早已經將新都搬到了薊城,通以及運輸不便,難免為困擾薊城發展的一大因素,若能從魏國這邊學到軌道馬車,相信定能對薊城的發展起到事關重要的作用。

而相比較韓國,魯國的公子興與老臣季叔,則純粹從工藝角度思考著軌道馬車這不可思議的速度,倒也並未想過師。

這也難怪,畢竟他魯國就那麽點大,與衛國不相伯仲,縱使騎馬也能在短短幾日從國土的一端趕到另外一端,本無需多此一舉鋪設什麽軌道馬車——魯國國目前的道路況,足以應付大多數的事。

至於來自秦國的渭君嬴華等人,來自楚國的平輿君熊琥,以及來自衛國的公子瑜,他們則是驚羨多過對這種軌道馬車的需求——說白了,他們不是沒有需求,而是他們很清楚,似魏國這般於全國境鋪設軌道馬車,必定會消耗許多人力力,而這份消耗,未見得是秦、楚、衛三國能負擔得起的。

Advertisement

或者說,他們更傾向於將這份財力投在其他方麵。

就比如衛國,這個國家甚至至今都還未籌建騎兵,又如何舍得將上好的戰馬用來拉乘馬車呢?畢竟衛國可不像如今的魏國這般,手握著三川、河西、河套三塊適合放牧戰馬的天然牧場。

冶城距離小黃縣,直線距離大概在八十裏左右,在平時徒步的況下,這可能是需要一兩天急行趕路才能到達的距離,但是憑借著軌道馬車,他們卻在短短三個時辰就從冶城抵達了小黃縣。

這等高速,讓各國使者們暗暗心驚,同時也讓韓將暴鳶終於確實了解了一樁真相——回想兩年前的「魏韓之爭」,魏國與韓國同樣是於三個戰場同時開展,然而,韓國方麵的後勤糧草,總是沒有魏軍來得那樣及時,甚至是準時。

當時韓國的將領與公卿們暗自猜測,認為魏國可能是征用了大量的民夫,這才保證了幾戰場上多達四十萬魏**隊對糧草的需求。

直到此時此刻,在親眼目睹、親會軌道馬車的便捷與快速後,韓將暴鳶這才明白其中的緣由。

為此,暴鳶憂心忡忡。

要知道,韓國目前抗拒魏國的唯一底氣,就在於韓國的國土縱深讓魏國投鼠忌:即魏國沒有把握在短時間覆滅韓國,生怕這場戰爭一旦陷泥潭,會讓楚國趁機壯大,取代魏國目前的地位。

而這種軌道馬車的存在,是否能增強魏國對韓國的進攻力度呢?

平心而論,魏國的戰爭模式與楚國稍有類似,皆有點前期凶猛、後期疲的意思,然而區別在於,楚國是習慣用大規模的兵力,導致後期糧草難以支撐;而魏國呢,則是軍隊的進軍速度遠遠超過後勤部隊運輸糧草的速度,尤其是在麵對國土縱深的韓國與楚國的況下——前線軍隊缺糧,縱使魏卒再勇悍也是白搭是不是?

Advertisement

然而這種軌道馬車,卻大幅度提高了魏國向前線軍隊運輸糧草的速度。

韓將暴鳶忍不住幻想:倘若魏國一邊派軍隊攻打他韓國,一邊在攻陷的韓土上鋪設軌道馬車,使魏國本土能將糧草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在這種況下,他韓國將如何招架魏國?

幾乎是很難招架的。

尤其是在親眼目睹魏國在打造戰爭兵方麵的造詣,親眼看到魏國的投石車與弩炮在短短半個時辰就將一堵絕不亞於邯鄲、薊城等地城牆的高牆轟塌之後,暴鳶心中就愈發忌憚。

將希寄托於魏國放棄攻略他韓國,這是非常愚蠢的想法。

暴鳶自然不會對此抱持什麽奢,他相信,倘若魏國有足夠的力量吞並他韓國,魏國那位年輕的君王,相信絕不會手下留——反過來說其實也是一樣。

因此,想要抵魏國的進攻,還得他們韓人自己發憤圖強、勵圖治,訓練更出的士卒,打造更優秀的戰爭兵

在這些各國使者中,最最淡定的莫過於越國的使者吳起。

在吳起看來,魏國強盛固然強盛,但對他越國卻未見得能造什麽威脅,畢竟兩國相隔的距離實在太遙遠了,更何況吳越之地地形複雜荒涼,不悉當地環境的中原軍隊,踏足那塊土地,其結局無非就是跟進犯越國的楚軍一個下場罷了。

當日傍晚前,趙弘潤一行人便抵達了小黃縣。

此時,小黃縣的縣令「烏劼」領著一大堆人,早早在城外的試驗田等候趙弘潤等人的來到。

顯然,這些人早已是得知了消息。

烏劼,乃是趙潤六哥趙昭的母親烏貴嬪的堂弟,今年大概四十來歲,能力一般,但克己勤勉,因此在前年的時候,當前任小黃縣縣令調職之後,他經冶造總署的署長王甫舉薦,被朝廷任命為小黃縣的縣令。

Advertisement

雖然因為去留的關係,前段日子趙潤與六哥趙昭鬧得很不開心,並且曾經作為趙潤與烏氏一門之間關係紐帶的烏貴嬪,最近亦被趙昭接往了齊國,但這兩件事,並未影響趙潤與小黃縣烏氏一門的關係。

說到底,以趙潤今時今日的地位,他本無需在借助外力,反而是似烏氏一族這些地方豪族,希攀上這高枝。

本來,趙弘潤決定在今日帶領諸國使臣參觀冶造局設於小黃縣的那些試驗田,但由於今日上午心帶著諸國使臣參觀了冶城,以至於時間稍微出現了一些出,待等趙弘潤一行人抵達小黃縣時,天已經不早。

是故,趙弘潤決定今晚在烏氏一族的府邸歇住,明日再帶著各國使者參觀那些試驗田。

於是乎當晚,在烏氏一族的祖宅,烏氏一族寵若驚地設宴款待了趙潤一行人。

這一晚上,風平浪靜,並沒有什麽變故。

想想也是,小黃縣那可是黑眾的老巢之一,在這座縣城,最起碼潛伏著數百名殺人不眨眼的黑眾,若誰敢跑到這裏來滋事,那真可以說是活得不耐煩了。

次日大清早,在用過早飯後,趙弘潤按照計劃,領著各國使者們前往縣外的那些試驗田。

這次,負責隨行講解的,乃是冶造總署的諸主事之一,鄭昭。

在帶著諸國使者參觀試驗田的過程中,鄭昭首先向這些使者們解釋了「試驗田」的由來、作用。

平心而論,參觀幾塊破稻田,自然無法讓各國的使者們產生什麽興致。

直到鄭昭道出了這些試驗田的畝產,各國使者們這才出了目瞪口呆的表,一臉難以置信地看著鄭昭,那表仿佛是在質問:你故意逗我們吧?開什麽玩笑?怎麽可能會有如此高的畝產?!

Advertisement

而此時,鄭昭卻繼續介紹道:“……經過我冶造總署的研究,我方一致認為,稻田畝產,與以下幾點息息相關,首先是稻種是否飽滿,不可否認,幹癟的稻種亦能芽,但明顯不如包飽滿的種子長得好。其次是灌溉……諸位且看那條水渠。”

說著,鄭昭指向試驗田北邊的一條大概兩丈左右寬度的水渠,正說道:“為了這些試驗田,我冶造總署拜托了工部,特地征用民夫挖掘了一條直達大河的水渠,將河水引此地,一勞永逸地解決了灌溉問題。”

諸國使者抬起頭來,忽然,他們發現在遠方靠近丘陵的一片低窪之地,似乎還有一片耕田,但奇怪的是,那片耕田卻不像這邊的耕田,並沒有種植什麽作,這讓各國使者們覺有點奇怪。

這不,魯公子興問道:“鄭主事,那邊的那幾塊田地,亦是隸屬於貴署麽?為何不見有什麽作?”

鄭昭抬頭瞧了一眼,點點頭說道:“是的,那也是我冶造總署征用的田地,之所以不種植作,那是因為那幾塊田地乃是「鹹土」。”

他口中所謂的「鹹土」,其實就是指「鹽堿地」,因土壤中蘊含鹽分過高而不適合作生長,堪稱是劣田中的劣田。

但很憾的是,似這種劣田,在中原各國其實都並不見,有的是天然形,因地形與地下水的關係而使鹽分在土壤中大量堆集,不明究竟的農民花費巨大力氣開墾了田地,最終卻得到了一塊幾乎不能生長作的田地;而有的則人為造,由於不當的灌溉,使得原本的優質田地,逐漸劣化為鹽堿地。

“貴署莫非是在想辦法治這類鹹土?”齊國上卿高傒心中一,忍不住問道。

在聽到高傒的話後,其餘各國使者亦下意識地將目對準了鄭昭。

想想也是,縱觀中原各國,哪個國家國沒有這種隻能擺著看的鹽堿地?事實上,非但每個國家都有,而且數量還不

倘若魏人有辦法治這種鹽堿地,使其重新變優質的、適合種植作的良田,那可真稱得上是天下之福了。

在高傒的詢問下,鄭昭搖了搖頭,解釋道:“還在研究。……前兩年,我國工部的員前往三川郡探查土質時,發現三川郡中部的「川中」,以及西部的「崤山」、「函穀」等地,存在著大量天然形的鹹土,就如今探查的區域,鹹土就高達幾十萬畝。戶部與工部皆希我冶造總署能想辦法治這些鹹土。”

“可有什麽效?”楚國的平輿君熊琥忍不住問道。

要知道,楚國境的鹽堿地,可遠遠不止這幾十萬畝。

說起來,楚國雖然國土麵積大,但很多土地都是未經開發、人跡罕至的窮鄉僻壤,尤其是楚西、楚中,充斥著大量茂的原始叢林與沼澤地,以至於偌大的楚國,其實可耕種土地並沒有太多。

更糟糕的是,這個時代的農民普遍不懂得「育田」,往往會在同一塊田地上連續耕種幾年,在耗盡了土壤的養分後,放棄這塊土地另外尋找適合種植的良田;同時,也因為不科學的灌溉方式使得原本的良田劣化為鹽堿地。

這使得楚國雖然年年開墾田地,但良田的數量始終不見有多增漲——當然,事實上就算放眼整個中原,其實大多也是這種況。

聽了平輿君熊琥的詢問,鄭昭下意識地看了一眼趙潤的表,隨即含糊地說道:“暫、暫時還沒、沒什麽頭緒。”

『老實人啊……』

趙弘潤暗自搖了搖頭。

事實上,魏國在治鹽堿地這塊,已經有了不小的進展。

這得力於魏國有一位出的國君——雖然魏國的員對鹽堿地束手無策,但趙弘潤卻知道這種土地的劣化由來、以及相應改善這種劣質土地的辦法。

比如利用活水的「洗鹽法」。

但這個,顯然不適合對各國的使者

“鄭主事,再帶咱們參觀參觀前麵的試驗田吧。”趙弘潤不地企圖轉移話題。

一聽這話,各國使者們心中更是明確:魏國肯定是想出了什麽治「鹹土」的辦法,隻不過不願給他們而已。

這讓他們恨得牙,雖然他們也明白,就算換做是他們,也絕對不會如實相告。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