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古代言情 歲歲長寧 111

《歲歲長寧》 111

111

科舉重新舉辦了一次。

也許是皇上出來的狠戾手段嚇壞了一批人,這次科考倒是沒有任何幺蛾子,規規矩矩進行著。

至于中間到底有沒有再塞人,又是怎麽塞進去的也無從考證。

今年的狀元出江南,臨安謝氏族長的嫡長子,儀表堂堂且文采斐然。榜眼和探花一南一北,就是一榜當中南北方的人數都是差不多的。

也不知道皇上為了這副名單廢了多心思,以至于瓊林宴之後,就傳出皇上病重的消息,由太子代為主理朝政。

這消息一傳出去,各方都在蠢蠢,猜度皇上到底是什麽心思。

三皇子被擺了一道吃了大虧,現在倒是比任何人都能穩得住,就算是面對太子的刁難都面不改

很快嶺南傳來匪患。

山匪仗著嶺南一帶特殊的地形以及天然的毒瘴,肆意下山截殺百姓以及沿途運輸的商。當地兵討伐好幾次,都未能平定匪,且迎來土匪瘋狂的反攻,死傷的民衆達千餘人。

太子思忖之後,決定讓安王帶著兩萬軍隊前往嶺南,待徹底平匪之後才班師回京。

安王很快就領旨了。

太子這一手倒是把很多人都看懵了,安王可以算得上是太子的親信。現在皇上病重,太子將手握重兵的安王調離京城是什麽意思?他也不怕有小人趁機作,京師不保!

人站出來反對,說是可以另覓人選。可太子始終沒有更改主張,甚至連皇上最後也同意了。

直到榮恩侯府的趙九重趙將軍帶師回京,衆人才從中咂出點不尋常的意味。太子并沒有想象中信任自己的叔叔,而是有自己培養的親信啊。

衆人看向安王府的目又不同了。

顧淮安像是全然沒察覺到外面的人在說什麽,每日按時按點上朝,去軍營點卯。

Advertisement

安王在出征之前,來了聽松院。

他先是向往常一樣去看了看商商,但是并沒有著急離開,見到姜若之後還跟姜若說了幾句話。走的時候,他又塞給姜若一大疊銀票,不看面值都是非常大的一筆數字。

“我不能要。”姜若沒準備收下來。

非年非節的,收這麽多的禮也不會覺得安心。

顧時維將一疊銀票放在桌面上,“我去嶺南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回來,後面還有端午、中秋或是商商的周歲,就當是提前給孩子的。”

說完之後,他看向姜若。

他在戰場上過了大半輩子,知道怎麽作戰、指揮,也知道格鬥、擊。但是在與人通這方面,他十分地欠缺,總是不知道自己應該說些什麽。

所以他幾次想要張口,最後嘆息一聲,“你和淮安要放得好好的。”

這話一出,姜若心裏“咯噔”一下,腦子裏劃過些一閃而逝的念頭。還沒等想清楚,他便已經率先走出去。

姜若拿起桌子上的銀票數了數,一筆不小的數目,甚至夠得上安王府小半輩子的開銷。

突然就覺得這些錢很是咬手,在顧淮安回來時把這件事說了出來。

“他應當是想要找我說什麽事,猶豫很久之後給銀票就走了,說是讓我們好好的。”姜若覺得安王的態度過于反常,夾雜著說不出來的愧疚,“我總是覺得不安心。”

顧淮安回來之後并沒有去換服,上還穿著軍營當中的練功的布麻,渾早就被汗水浸。騎馬回來的路上,服被過風幹,上仍舊不舒服。

他煩躁地將領口的地方拉大,給自己倒了一杯茶喝下之後,才解釋說:“太子調他去嶺南,一方面是嶺南事態確實急,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著我。”

Advertisement

安王帶走的兵是定是銳或親信,留下來的分複雜。

剿匪要用兩萬兵力,說出去都人笑話。

父親應當是知道他的心思,怕他和太子作對,所以提前將兵力調走,牽掣他的作。畢竟三皇子外祖家便是武將世家,安王手下的兵要是有被借用的可能,對太子而言絕對不是什麽好消息。

不過就是在他和太子之間,安王又一次選擇了太子而已。

顧淮安其實早就已經猜到了,除了煩躁沒有任何的難

“最近可能有一點,要是沒有什麽要的事,就盡量留在府中。”說到這裏,他的表也凝重起來,“京畿附近有不武將活,不知道屬于哪一方。”

“這……”姜若立馬就領會到他的意思,朝著屋梁上看了一眼,“這是不好了?”

顧淮安點點頭,“陸院首一直沒出宮。”

姜若開始不安,似乎已經預料到後面腥風雨的時候。

顧淮安倒是能穩得住,也告誡三皇子必須要穩住。皇上重病又不是真的歸天,誰在這個節骨眼上敢真的做讓皇上不痛快的事,那是真的要被記恨死的。

這一點就連皇後都看得明白,王家的作不斷但都在私底下進行,但是都沒有鬧到明面上。

三皇子和王家的乖覺讓朝廷一派祥和,支持太子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有時候太子坐在高位上,朱筆回複各地呈上來的奏折時,恍惚有一種天下之主的錯覺。

那種手握權柄的滋味太過沒好了,看著曾經厭惡的人一個個臣服在自己的腳底下,他都開始飄飄然,竟然毫無顧忌地開始培養屬于自己的勢力。

太子妃面對這樣的太子,開始後怕,私下裏勸了很多次,但是都是和太子鬧得不歡而散。

而就在這中途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韓暘之沒了,死在了匪當中。

Advertisement

韓宴之前去嶺南,親自帶自己的哥哥回京城。

但是京城的權貴太多,這件事沒砸出什麽水花。就連作為韓暘之表哥的太子,也因為忙于政事在韓家出現了一會兒又很快就回宮。

姜若跟著顧淮安一同去韓家祭拜韓暘之。

韓老夫人得知長子隕的消息後直接一病不起,現在還在病床上修養。韓大人一下子像是老去了十歲,招呼前來送別的賓客。

而剛經歷喪夫之痛的韓夫人帶著自己不滿三歲的子,神麻木地跪在靈位之前。韓煒煜年紀還小,卻也明白沒了爹爹對于他來說意味著什麽,不大的人規規矩矩跪著,還時不時替自己的娘親眼淚。

“娘,你還有我。”

韓夫人便抱著孩子哭得更狠了。

姜若自己也有了孩子,最怕見到這樣的場面,哪怕是和韓夫人不,還是上前寬了幾句。

他們離開的時候,是韓宴之出來送的。

長是一夜之間的事,韓宴之一下子褪去上那種世家公子的張揚和吊兒郎當,人也跟著消瘦下去,可目卻多了從前未曾有過的堅毅。

顧淮安雖和太子不合,但看在從小在一起長大的分上,提點了一句,“你既然當了軍的副統領,就好好當差,韓家終究是要有人撐起來。”

韓宴之意外地看向他。

這段時間,他聽得最多的就是“死去的人怎麽會是暘之呢”。他其實明白,哥哥是韓家下一代崛起的希,父親、母親說出這樣的話,是因為接不了哥哥的離開。

就連他自己也沒辦法接,那個時時刻刻護在自己前由著他胡鬧再給他收拾爛攤子的兄長會這麽突然離開。

可聽到親人的這番話,他也忍不住難過。

他勉強笑了笑,同顧淮安真心實意道謝之後,又同姜若鄭重地說了一聲“抱歉”。

Advertisement

姜若一頭霧水。

“上次你被請進宮裏的事,應當和我有些關系。原諒我過去這麽久,現在才說出來。”他說著,對姜若作揖,“就送到這裏了,府上還有事,不留了。”

韓宴之說完之後,就沒再停留,轉回去了。

他的影依舊拔,穿著一,堅定地朝著哭聲遍地的韓家走去,然後肩負起他的責任。

不知為何,姜若猛然想到他們才見面時的場景。

那個吊兒郎當的緋年倨傲地看向,洋洋自得地問:“你知道我是誰嗎?”

可不到三年的時間裏,他的這份張揚與倨傲,終究淹沒在殘酷的傾軋下。

姜若心中說不出來難,倒是從顧淮安這裏聽到個意外的消息。

“當初我之所以能那麽快闖進宮,韓宴之在中間也幫了忙。”顧淮安說起這件事來,接著又投給姜若一個不啻于火藥的消息。

“韓暘之的死和太子有關。嶺南的匪禍原本沒那麽眼中,太子為了調走父親,指示韓暘之縱容山匪,才有了後面剿匪的事。後來應當是同山匪沒談攏,山匪怒而闖縣衙,將人給殺了。”

姜若驚訝到都合不上,半天才喃喃道:“都瘋了不!”

顧淮安神冷凝,深吸一口氣之後,側過看向皇宮的方向。

六月的風已經開始變得燥熱,帶著要燒毀一切的溫度。

他的眼神逐漸變得深邃,如同看不見底的深潭般捉不定,低聲道:“誰說不是呢。”

太子的作越來越大,大到景帝都看不下去的程度。

于是在景帝難得出現的一次朝會上,破天荒狠狠訓斥了太子。

顧淮安遞給後的人一個眼神,便立即有員站出來為太子求。有第一個站出來,便有第二個第三個,很快金鑾殿上便烏泱泱跪倒了一大片。

就連皇子也跪了下去。

太子一開始還沒能反應過來,直地站著,同皇上遙遙對視。

皇上瞇著眼睛,盤踞在龍椅上,看著這一片支持太子的人,突然笑了。

“這才多長時間啊,朕看你們是只知太子,而不知朕!”

金鑾殿上,皇上抑著怒火的聲音不停回想,太子雙,直接跪了下去,“兒臣不敢。”

“朕看你是敢得很!”

說完這句話之後,景帝拂袖而去。

一衆人跪了足足有一個時辰,馮公公才匆匆趕來解救他們,說是奉了皇上的命令,請諸位大臣回去吧。

從這一日開始,景帝對太子的態度就變得捉起來,甚至還將三皇子、五皇子、六皇子提溜出來,幫忙理政務。

帝的又太過能熬,病危了幾次仍舊能撐下來。

命久的皇帝對于太子來說,可不是什麽好事,尤其是這位皇帝開始表現出對太子的不滿來。

太子開始著急上火,一幕僚便獻策,“皇上病重已久,倘若在此時仙逝,想必也不會有人懷疑什麽。”

“放肆!”太子怒喝。

幕僚順從跪了下去,臉上卻沒有多的懼:“殿下,現在趙將軍在京城,五城兵馬司和軍都有我們的人,這可是絕好的機會啊!”

太子閉上眼,口不停起伏著,卻沒有再說斥責的話。

幕僚眼中多了一笑意。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