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三國:亂世第一梟雄 第2626章 道祖李耳

《三國:亂世第一梟雄》 第2626章 道祖李耳

【叮,使用春秋專屬召喚卡進行召喚,召喚中......恭喜宿主召喚出春秋時期名人李耳,植份為:大秦道家和道教的共主!】

    【叮,掃描完畢!

    李耳

    武力值:???

    統帥值:???

    智力值:???

    政治值:???

    道值:???

    教育值:???

    文學值:???

    神兵利:方便鏟(使用時,全屬提升1點)

    神駒寶馬:青牛(騎乘時,全屬提升1點)

    技能一無為而治:李耳在教導弟子時,全屬提升10點,弟子的學習效率提升2倍,同時有概率提升1-5點智力值的屬上限。

    技能二道法自然:李耳在教導弟子道時,全屬提升10點,弟子學習道的效率提升2倍,同時有概率提升1-5點道值的屬上限。

    技能三道祖:李耳在擔任道家或道教之主時,全屬提升10點,李耳在使用道時,全屬提升10點。】

    老子大約於周靈王元年(即魯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在楚國苦縣呱呱墜地(不過,也有觀點認為他出生於陳國苦縣)。

    據權威史籍《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姓李名耳,乃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的傑出人士。

    然而,由於不同文獻的記載存在出,古今眾多學者對於老子的籍貫問題看法不一,主要形了楚國、陳國、宋國這三種有代表的觀點,的爭議詳可參見本詞條“籍貫之爭”部分。

    時流轉至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1年),經賢能之士的舉薦,老子憑借自卓越的學識與才能,得以進周王室,擔任守藏室史這一重要職務,主要負責管理周王室浩如煙海的藏書。

Advertisement

    在周室效力之前,老子曾懷著對知識的強烈,師從常樅(商容)潛心學習各類知識,為日後的仕途與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周景王十年(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周王室部權力鬥爭激烈,老子不幸遭權貴排,被甘簡公免去了守藏室史之職。無奈之下,老子選擇出遊魯國。

    在魯國巷黨,老子友人之托,主持了一場莊重的葬禮,而當時年僅17歲的孔子聽聞此事,特意前來助葬。

    葬禮過程中,年輕的孔子被老子淵博的學識和深邃的思想所折服,於是虛心向老聃請教禮儀之事,這也開啟了兩位思想巨擘之間的一段佳話。

    周景王十五年(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或許是周王室意識到了老子的重要,老子被甘平公召回,再次擔任守藏室史,繼續為周王室守護和傳承文化知識。

    周景王十九年(魯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26歲的孔子懷著對知識的無限追求和對周文化的崇敬,前往周國觀學習。

    在此期間,孔子特意拜訪了老子,兩位大師就諸多學問和人生哲理展開了深流與探討。

    周敬王四年(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發生,王子朝攜帶大量典籍逃往楚國,而老子因所管理的典籍被卷其中,因此被罷免了守藏室史之職。

    此後,老子回到故裏居住,在故鄉的寧靜中沉澱思緒。

    不久之後,老子決定前往秦國,至於啟程的年代,由於曆史久遠,已無法確切考證。

    周敬王十九年(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51歲的孔子在學和思想上有了一定造詣,但依然得到老子的指點。

Advertisement

    於是,孔子南行至老子故裏,再次向老子請教學問,進一步汲取智慧的養分。

    大約在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目睹周王朝在曆史的洪流中日益衰敗,政治腐敗、社會,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心懷悲憫與無奈的老子決定離開故土,準備出函穀關,去四雲遊,尋找心靈的歸宿和世間的真理。

    把守函穀關的長尹喜,素來十分敬佩老子的學識和品德,聽聞老子來到函穀關,不滿心歡喜,趕忙以禮相迎。

    然而,當他得知老子要出關雲遊,從此可能再難相見時,又深惋惜。

    為了能留住老子的智慧,尹喜誠懇地對老子說:“先生若想出關也可以,但需留下一部著作,以惠澤後世。”

    老子聽後,微微點頭,便在函穀關停留數日,潛心創作。

    數日後,他給尹喜一篇約五千字的著作,據說,這部凝聚著老子深邃思想的著作便是後來流傳於世的《道德經》。

    隨後,老子騎著那頭相伴多年的大青牛,悠然離去,相傳他歸於景室山(後更名為“老君山”)修煉,遠離塵世的喧囂與紛擾。

    相傳老子極為長壽,大約於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在秦國安然逝世,年一百零一歲。

    《莊子·養生主》記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不過,對於老子的壽命,後世也存在不同看法,胡適認為老子至多不過活了九十多歲。

    在曆史的長河中,老子的地位不斷得到提升。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又被加號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足見其在後世到的尊崇與敬仰。

Advertisement

    .......

    老子的著作與思想,經悠悠歲月的雕琢與沉澱,已然化作世界曆史文化產中一顆璀璨奪目的瑰寶,閃耀著永恒的芒。

    在道家部,老子思想宛如巍峨高山,地位尊崇至極,其影響之深遠,無人可與之比肩,而在道家之外,它亦如絢爛的煙火,綻放出奪目的彩,輻範圍之廣,令人驚歎。

    其影響力如潺潺溪流,全麵滲至哲學、宗教、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學、倫理學、文藝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學、修辭學等眾多學科領域,為這些學科的發展開辟了獨特的視角,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宛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學探索的道路。

    同時,它又似強勁的春風,廣泛吹拂到醫藥、養生、氣功、軍事、管理、建築、園藝等眾多實踐領域,在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以及社會實踐方麵,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自先秦以降,研究老子、注釋《老子》的著作到元朝時便已超過三千餘種,這一龐大的數字,無疑彰顯了其思想的無窮魅力與持久的研究熱度。

    早在十八世紀,西方一些國家便已悄然出現了《老子》的多種文字版本,這一現象表明,老子思想在遙遠的西方大地也激起了關注的漣漪。

    到了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更是湧現出多達六十餘種的《道德經》譯文,猶如百花齊放,競相綻放。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皆對《道德經》進行了深而細致的研究,並紛紛撰寫專著或專論,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為老子思想的傳播與弘揚添磚加瓦。

    老子憑借其深邃而高遠的思想,為西方人眼中與孔子等並駕齊驅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其聲譽越千山萬水,傳遍世界各地。

    雅斯貝爾斯在提出“軸心時期”理論之後,又在《大哲學家》一書中將蘇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穌列為“思想範式的創造者”,同時把老子列“原創形而上學家”,這一評價無疑是對老子思想高度的重要認可與肯定,猶如為其戴上了一頂璀璨的桂冠。

    如今,老子思想早已衝破國界的枷鎖,越時空的藩籬,為全人類共同的神財富,如潺潺清泉,持續滋養著人們的心靈。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