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古代言情 往宮裏打秋風的日子 第114章 說法 皇後是個促狹的

《往宮裏打秋風的日子》 第114章 說法 皇後是個促狹的

第114章 說法 皇後是個促狹的

114章

朝臣們發現一夜之間春回大地, 皇帝的心變好了。

雖還是面無表的一張臉,還是盤坐在那裏,可那得你不敢輕舉妄的威卻散了。

話也恢複到了五個字, 應對間有些許小錯, 皇帝也能容著了。

日子一下就好過多了,一衆朝臣們心裏直念佛。

都在猜測皇帝的心是因何變好的。

于此等時候,皇帝提出要赦免徐家,恢複徐家鎮北侯的爵位,由徐憲襲爵,并召徐家即日回京時,朝臣們不想破壞眼前難得的好景,都是目不斜視的, 竟無一人反對發聲。

下朝後, 沒多久宮裏有話傳出來,李老太後為了恤皇後管宮不易,願將一年俸銀拿出來給皇後支應花銷。

皇帝登基以來, 有眼睛的都看得出來他對李老太後的敷衍, 甚至連表面功夫都不做的。

這會兒傳出這樣的話,朝臣們都很乖, 沒人肯站出來稱頌李老太後的賢良。

待皇帝回後殿用了早膳, 再往前殿來時,卻是帝後相攜而來。

有陣子沒見兩人一起出來, 即便沒見兩人說話,也能瞧出皇帝的心著實不錯。

兩人于廊前分開時,皇後直接走了,皇帝卻是著皇後進了東閣,才回了西閣。

皇帝對這個侄皇後是真的很上心, 已不能用寵形容了。

古尚書找皇後說,皇帝不過回去用個午膳,回來就改了口,放過了古尚書。

還有端王和安王的差事,皇後顯然能影響和改變皇帝的決定。

理智到近乎冷漠的皇帝,好似對著皇後才有熱氣,所以,之前會不會是夫妻吵架了,皇帝拿皇後沒法子,只能找朝臣撒氣?

皇後沒那麽大膽吧?

先帝那樣綿子,淑太妃後還有李家,也不敢同先帝大小聲過。

Advertisement

皇帝的脾氣,可說是趙家一衆皇帝裏最糟最壞的,怎麽想也不可能。

只是他那脾氣也太難測了,要是知道個因由能防範一二就好了。

沒多會兒,西閣裏不言出來去了東閣,約莫一刻鐘後,不言和皇後邊的不語一起出來,隨後不語出了延華殿,看他去的方向,好似往鸞居宮去了。

幾位閣老從西閣裏陛見出來,姚閣老攔住不言問:“宮裏就艱難至此了?怎就要李老太後拿俸銀補了,傳出去實有損陛下面……”

不言眼角掃到支著耳朵聽的申閣老三人,笑著回道:“長輩兒給小輩兒補些花用,擱一般家裏不是常有的事麽,陳老太後將己的一半兒都給我們娘娘陪嫁了,另一半也發話了,是要給我們小公主做陪嫁的。

先帝私庫裏有多半都孝敬給了李老太後,如今李老太後不過拿出些俸銀給我們娘娘做零花,于連九牛一都不算,不過是打發孩子逗個樂,也不知哪個黑心肝,見不得人家和睦的傳出那樣的話。

再者那銀子也沒花到別,我們娘娘將整個膳房都派給李老太後開了小廚房。

我們娘娘的意思,趙家的錢財給趙家人花是天經地義,難不還要給外姓人,往哪裏都沒這個道理不是?”

姚閣老呵呵笑著:“確是這麽個理,倒是我想岔了。”招呼著申閣老幾個出了延華殿。

院裏經過的,西配殿開了窗戶支著耳朵聽的,這下都明白了。

皇後這是想讓人知道不是皇帝不孝順李老太後,而是李老太後做得不像樣。

陳老太後這個脈上沒牽連的嫡祖母都將全部家給了皇後母,李老太後不過補些俸銀,就恨不得昭告天下,一副給了天大恩惠的樣子。

Advertisement

這還罷了,李老太後手裏財不知多,皇後該是防著做了吃裏爬外的事,將那些都給李家,在這裏敲打呢。

皇後也是促狹的,就把一整個膳房弄到福安宮了,這是寧可讓福寧宮裏胡吃海塞花用了,也不想一分銀子流到李家。

***

鸞居宮裏,徐太後哭了淚人,好似要將二十年的苦楚和忍一遭兒都哭出來一樣。

淑太妃也不勸,只不停地給塞著幹淨帕子。

還是徐太後自己止了,吸著鼻子道:“這事兒我該去謝陛下的,只我實在打怵面對他,是不是請皇後幫著說說?只這樣的隆恩,我很怕表達不當。”

淑太妃深有同,“別說咱們,就朝臣們又有哪個不怵皇帝的,你眼腫這樣也不好出門,等下午好些了,咱們去福寧宮裏問問皇後的意思。”

“也不知我現在有幾個侄子侄了,這麽些年,松卿怕連累我一封信都不給我捎,這會兒我都不知該怎麽準備起來。”徐太後本平靜不下來。

“赦免的旨意加急下去也要不時候,那邊再打點上路,待到應城咋也要兩個月,有這麽些時候,還有我幫著你,保管都能準備得妥妥當當的。”

聽淑太妃不急不緩的說著,徐太後慢慢有了些底。

淑太妃就拉著寫起了單子,想著有事做了,徐太後就不至于無頭蒼蠅一樣轉。

侍進來稟道,“不語來了。”

“快請進來。”徐太後吩咐道。

不語進來給兩人見了禮,徐太後讓他坐了。

“不敢違了太後的意思”不語笑嘻嘻地著椅邊兒坐了。

不等徐太後發問,他先自說道:“娘娘使我來告訴太後,徐將軍到了北地就娶了妻,如今也是一兒一了,太後的大侄子和大侄都已婚嫁,好太後放心,我們娘娘已同陛下說好了,到時徐家人會一個不地回來,娘娘幫著挑的賜宅,一大家子盡夠住了。”

Advertisement

心心念念的事就這麽知道了,徐太後喜極而泣,“我該怎麽謝皇後才好……”

淑太妃旁觀者清,扯了徐太後一下,“正事兒都沒弄清,你先別急著哭。”

徐太後愣怔著,“什麽事兒沒弄清?”

淑太妃先不管,只問向不語,“是皇後同陛下求的赦免徐家?”

徐太後吃了一驚,隨即想到了,皇帝那樣的子,怎會平白無故想起赦免徐家。

“陛下是早知曉徐將軍在北地的形。”不語實話道,“陛下還在考慮,聽得我們娘娘張口討請,陛下順勢就應了。”

不語其實有些想不通自家娘娘的做法,陛下擺明了給做人就將這都好兒都攬到上,反正陛下也不會說破,讓徐太後一心一意只念的好就是了。

這樣都說出來,讓徐太後知曉陛下本就在考慮赦免徐家,娘娘不過是幫著問了一聲,這點好兒就沒多份量了。

“不對,陛下的想法難測。”淑太妃看向不語,“你們娘娘是不是早惦記著幫太後,陛下給看出來了?”

不語驚奇道,“太妃就跟在場瞧見了一樣,就是這麽一回子事,只我們娘娘不想攬功,非不我說出來。”

“我怎這樣糊塗。”徐太後捶了自己一下,“皇後就是這樣幫了人不吱聲的,上回也是找陛下說,我們才得遷到鸞居宮,這回又是,我竟是怎麽回報都不夠了。”

“我這裏何嘗不是,錦姐兒那裏,還有端王那裏,哪個不是承。”淑太妃握住徐太後的手,“咱們就慢慢還,咱們還不上,就讓家裏小輩接著還。”

徐太後重重點頭,“等松卿他們來了,我得詳細同他說了。”

不語走出鸞居宮好遠,還在琢磨,他這會兒明白了,就是娘娘這樣真誠待人,才有那麽些人願意同走近,有事都站在這頭。

Advertisement

得虧才沒有自作主張,不然反是弄巧拙了。

轉過彎,堵住兩個湊一起說閑話的,也不知說什麽有趣的,連他放重了腳步都沒聽到。

不語喝了一聲,“不幹活跑這兒躲懶,哪個監的?”

“回,我們是直殿監的,才將這裏打掃完,正準備回去呢。”兩人驚慌應道。

“才說的什麽?”聽著他們幹好了活兒,不語沒繼續追究。

兩人對視後,一個大膽湊過來,“我們才說福安宮裏的事,昨兒齊公公將福安宮裏多半的人都放出去了,如今老人只剩邢公公和孔包兩位姑姑,曹公公帶了膳房那麽些人過去,順勢就安排那些人將空缺補了,可那些人本不聽邢公公調,福安宮裏這會兒都一團了,說是李老太後才提要用個什麽,就有曹公公過去念叨上年紀的這不該用,那個該忌諱的……”

不語聽得高興,抓出一把錢塞給兩個,“說的不錯,拿去買果子吃吧。”

***

沒幾天,朝臣們就注意到商課提舉司有了大作。

先是往各行省派駐人,每一省設一個商課所,由一個所正帶六個吏目負責收取該省下轄各府州縣的商稅。

接著商課提舉司又于潛邸辦起了學,教授算學外,一應衙司裏涉及到的冗務也都細分了科目教學。

商課提舉對外張了告示,告知後面商課提舉司還會繼續往下面州縣設商課所,凡從學裏學出來,又通過考核的,商課提舉司都會錄用,第一年二十兩銀子,第二年起三十兩,之後三年一考核,會按照大郢升遷制度來執行。

這就是在招正兒八經的吏員,學著打雜的吏員一年有的還沒二十兩銀子呢!

這樣的告示一出來,可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應城都轟了。

只要學出來就能為商課提舉司的吏目,這是平頭百姓想也不敢想的事。

要知道那些衙司裏打雜的吏員也不是誰都能幹的,都是有些家底兒的人家納銀充來的。

所以,就算商課提舉司于招生有諸般的苛刻要求,往潛邸報名的也是絡繹不絕。

報上名的一家子抱在一起歡呼,沒報上的也不氣餒,打聽著商課提舉司教出一期後仍會繼續招生,都躊躇滿志地表示回去學了,下回一定要報上。

姜府裏,姜知安下衙回來,一家四口圍一起用了晚膳。

用膳後,散坐在明間裏說著話,姜奭看了眼父母,鼓起勇氣說道,“爹,娘,過幾日的補缺考試我不想考了。”

姜知安和顧氏一起喝道:“這回考的都是實務,你姑父都說你必中的,你不考了,董家那邊也代不過去,你這又怎麽了?”

姜奭卻沒退:“耿大有說商課提舉司那邊缺人,宋提舉一個人支應著累到不行,他是娘娘最得力的,可不能倒下,我想去幫他分擔些。”

“是為著幫娘娘?”姜知安和顧氏又一起緩了臉,“若是娘娘需要,那還有什麽可說的,你只管去就是。”

姜知安又道:“不過這事你得好生和董家說清楚。”

姜奭臉上紅了一下,低聲道:“我已經和說了,很支持。”

不用問,這個是小董氏了,姜知安和顧氏很是欣,兒子兒媳遇事有商有量的,以後一定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