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古代言情 她死遁后,四個夫君找上門了! 第239章 臺階

《她死遁后,四個夫君找上門了!》 第239章 臺階

劉景晝踏上天梯的瞬間,一無形的力量便籠罩了他。這并非攻擊,而是一種審視,一種源于大道本的、對踏上此路之人的最終考驗。他腳下的三符文之路,仿佛擁有生命一般,隨著他的步伐,一層層地亮起,和而堅定,為他照亮前路。

兩側的壁畫,起初只是靜止的畫面。但當劉景晝的目掃過第一幅時,一切都變了。

那是一幅描繪“星辰生滅”的壁畫。畫面中,一顆璀璨的恒星正在燃燒,它的芒溫暖而慈祥,滋養著環繞其周圍的數顆行星。行星之上,草木萌發,生靈繁衍,文明初現,一派祥和生機。劉景晝幾乎能到那種生命發的喜悅,他的心也變得寧靜而祥和。

然而,下一秒,那顆恒星的芒開始急劇黯淡,它的表面出現了一道道猙獰的裂痕,仿佛一個垂死的巨人。接著,一聲無聲的巨響,恒星轟然炸!那不是毀滅一切的狂暴,而是一種溫的、將自所有能量與質灑向宇宙的慷慨。炸的芒化作億萬點,有的為了新的恒星,有的為了行星的基石,有的則化作了構生命的塵埃。

炸的中心,一個模糊的、由純粹能量構的巨大影緩緩浮現。它沒有面目,卻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慈悲與威嚴。它在星塵中出手,輕輕一點,一顆荒蕪的星球上,便開始生長出第一株綠芽。

“轟!”

劉景晝的腦海中仿佛響起了一聲驚雷。他看到了一個文明的誕生,也看到了一個神祇的寂滅。秩序的建立,往往伴隨著舊有系的毀滅;而生命的延續,又恰恰依賴于這種毀滅帶來的新生。這幅畫,完地詮釋了“毀滅即創造,生滅即秩序”的至理。

Advertisement

他的心神猛地一沉,幾乎要沉這宇宙回的宏大景象之中,與那神祇一同永恒的孤寂與偉大。他的“鎮獄”之序之力,仿佛到了某種召,開始自發地運轉,讓他的思維變得無比清晰,邏輯無比嚴謹,仿佛能夠悉宇宙間的一切法則。

“這是……秩序的。”劉景晝心中警鈴大作。他明白,如果沉溺于這種法則的宏大與完,他便會徹底放棄自與意志,為一條冰冷無、只遵循宇宙規則的“道”本。他將會為一個完的“秩序”化,但也會失去那個“劉景晝”的人。

他猛地閉上眼,不再去看那壁畫,強行將心神拉回。他開始回憶蘇晚晴的笑容,回憶趙鐵柱的憨厚,回憶人間煙火的溫暖。正是這些不完、充滿的記憶,才構了他之所以為他的本。他守護的,不正是這些充滿瑕疵卻無比真實的東西嗎?

“我守護的,是生,而非死。是溫暖,而非永恒的孤寂。”劉景晝在心中對自己說。

當他再次睜開眼時,那幅“星辰生滅”的壁畫已然褪,恢復了最初的靜止。而他的目,已經越過它,落在了下一幅壁畫之上。

這一次,是“神魔大戰”。

壁畫上的景象,與前一幅截然不同。沒有生滅的慈悲,只有純粹的毀滅與狂暴。畫面中,無數披神甲、手持利刃的巨人,與形態各異、口吐黑炎的魔,在破碎的大地上廝殺。每一擊,都讓山川崩塌,江河倒流。神明的怒吼,魔的咆哮,仿佛穿了時空,震得劉景晝靈魂都在抖。

這是一場力量的盛宴,是秩序與混沌最原始、最野蠻的撞。秩序在這里,不再是溫和的法則,而是化為絕對的力量,代表著“必須”與“不容侵犯”。混沌在這里,也不再是虛無的創生,而是化為無邊的,代表著“吞噬”與“毀滅一切”。

Advertisement

劉景晝的心,被這狂暴的力量所點燃。他的“創世”之暗之力,開始沸騰、咆哮,著沖出他的,去撕碎眼前的一切,去驗那種掌控毀滅、主宰一切的快。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手持巨劍,在戰場上縱橫捭闔,將所有敵人踩在腳下,然后用這無上的力量,去守護他想守護的一切。

“有了這力量,我就能保護所有人,再也不會讓他們到任何傷害。”這個念頭如同毒蛇,悄然鉆他的腦海。

“不!”劉景晝猛地一咬牙,強行制住的黑暗力量。他看了這幅畫的本質。這看似力量的極致,實則是力量的詛咒。一旦陷這種以戰養戰、以暴制暴的循環,那麼守護與毀滅的界限便會模糊。今天為了守護A而毀滅B,明天為了守護B,又可能需要毀滅C。力量越大,需要毀滅的就越多,最終,守護的初衷,就會被無盡的毀滅所吞噬。

他想起小六子。小六子不正是走上了這條路嗎?為了保護自己,他不斷吞噬,不斷變強,最終卻差點吞噬掉自己,也差點傷害到劉景晝。這就是混沌之路的終點,是力量的反噬。

“我的力量,是用來守護的盾牌,而不是用來殺戮的武。”劉景晝的眼神變得無比清澈,的黑暗之力,在他堅定的意志下,漸漸平息下來,重新化為了溫順的暗流,與秩序之力織在一起。

隨著他的心神穩定,那幅“神魔大戰”的壁畫也緩緩暗淡下去。

一幅接一幅的壁畫,如同一個個心設計的陷阱,考驗著劉景晝的道心。他看到了“凡人崛起”,畫面中一個卑微的凡人,憑借著不屈的意志和一點點機緣,一步步挑戰神明,最終登頂。這讓他到了生命的無限可能,但也讓他產生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狂妄,幾乎要讓他忘記自的渺小與宇宙的浩瀚。

Advertisement

他又看到了“宇宙回”,看到了一個又一個文明的誕生與寂滅,如同沙堡般在時間的浪中起起落落。這讓他到了自的渺小,也讓他產生了虛無主義的絕,覺得一切努力都毫無意義。

他甚至看到了“道心崩塌”的幻象,看到了自己因為一次守護的失敗,而陷瘋狂,最終徹底黑化,為自己曾經最鄙視的怪

這些壁畫,并非簡單的圖畫,而是大道的現化。它們將劉景晝心深、最恐懼、最搖的念頭,都一一放大,呈現在他的面前。它們在考驗的,不僅僅是他的力量,更是他的意志,他的道心。

攀登的過程,每一步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在熔巖中前行。劉景晝的額頭滲出了細的汗珠,他的呼吸變得急促,但他前進的腳步,卻始終沒有停下一步。

“不能停下。”他對自己說,“一旦停下,就等于承認了自己的失敗。我的道,只能由我自己走出來,不能由這些幻象為我鋪好。”

他開始主去“看”這些壁畫,而不是被地“被看”。他看“星辰生滅”,便去那份生滅背后的溫,而非法則的冷酷。他看“神魔大戰”,便去思考那場戰爭背后的悲劇,而非力量的。他看“凡人崛起”,便去學習那份不屈的意志,而非那份登頂的狂妄。

他不再去對抗壁畫中的力量,而是去理解,去包容。他將秩序的嚴謹、混沌的狂暴、生命的堅韌,全部納自己的認知之中。他仿佛在用整個靈魂,去悟這條“平衡之路”的真諦。

終于,當他攀登了不知多久,心俱疲,幾乎要達到極限的時候,他看到了最后一幅壁畫。

這幅壁畫,與之前的所有都不同。它沒有描繪宏大的宇宙場景,也沒有激烈的戰斗。它描繪的,是一個小小的、破敗的村莊。

Advertisement

村莊里,沒有神,沒有魔,只有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在田間勞作,在屋檐下躲雨,在篝火旁講著古老的故事。一個母親在為哭泣的孩子哼唱著謠,一個鐵匠在叮叮當當地打造著農,一個老人坐在村口,瞇著眼睛,看著遠方的夕

畫面是如此平凡,平凡到甚至有些乏味。但劉景晝看著這幅畫,卻覺自己的靈魂被一前所未有的暖流所包裹。他的眼眶,不知不覺地潤了。

他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想起了那個同樣破敗,卻充滿了人間煙火氣的小村莊。想起了父母慈的眼神,想起了鄰居們互相幫助的溫暖。

這幅畫,沒有一一毫的力量波,沒有一條法則的痕跡。但它所蘊含的,卻是宇宙間最真實、最寶貴的東西——生活,是“生”的真諦。

守護宇宙星辰,守護天地法則,固然重要。但如果守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這些平凡的幸福能夠延續下去,那麼一切才有意義。

劉景晝忽然明白了。平衡,并非是在秩序與混沌之間找一個中點,那樣只會變得四不像,最終被兩邊的力量撕碎。真正的平衡,是有一個核心,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生”。

以“生”為核心,去運用秩序的力量,去構建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安居樂業。以“生”為核心,去引導混沌的力量,去激發生命的無限潛能,去創造,去革新,而不是去毀滅。

秩序是“生”的骨架,混沌是“生”的,而“生”本,則是那顆跳的、永不熄滅的心臟。

想通了這一點,劉景晝覺眼前豁然開朗。他的三源之力,不再是相互拉扯,而是真正地融合在了一起,形了一個完的循環。秩序之力為混沌之力劃定邊界,使其不至泛濫;混沌之力為秩序之力注活力,使其不至僵化;而“生”之核心,則如同一個無形的調和者,讓兩者和諧共存,生生不息。

“原來……這才是我的路。”劉景晝的臉上,出了釋然的微笑。

隨著他心境的通達,那幅“平凡村莊”的壁畫,散發出前所未有的芒。芒中,仿佛有無數凡人的影向他微笑、點頭,那是對他選擇的肯定。

“嗡——!”

整個天梯,連同兩側的巖壁,都開始劇烈地震起來。劉景晝知道,考驗已經結束了。

他腳下的三符文之路,開始向,最終化作一道流,沒他的眉心。同時,兩側的巖壁開始崩塌,出了巖壁之后,一個全新的世界。

那不再是抑、封閉的“歸墟之眼”,而是一個廣闊無垠的星空。腳下,是堅實的地面,由一種溫潤的、如同玉石般的黑巖石構。抬頭仰,是無盡的星辰,那些星辰不再是冰冷的火球,而是仿佛一顆顆巨大的寶石,散發著和而溫暖的芒,將整個世界照亮。

在他的面前,懸浮著那柄古樸的石劍。劍之上,最后一道符文也悄然亮起。整個劍,此刻通流轉著三暈,威嚴、狂暴與生機,三種截然不同的氣息,完地融合在了一起。

“恭喜你,劉景晝。”守墓人的聲音,第一次帶著贊許,“你通過了‘鎮守者’的試煉,找到了屬于你自己的‘道’。從今往后,你便是這方宇宙的‘平衡之主’,‘鎮守者’。”

劉景晝對著石劍,深深地鞠了一躬。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要守護的,不再是冰冷的秩序,也不是狂暴的混沌,而是這宇宙間,每一個平凡而偉大的生命。

“前輩,我明白了。”劉景晝站直,眼神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堅定與自信。“我的責任,是守護這份‘生’的延續。”

“很好。”守墓人的聲音帶著一,“‘歸墟’之眼的試煉已經結束。你現在可以選擇離開,回到你原本的世界。你已經烙印了‘鎮守者’的印記,無論你在哪里,都能到宇宙的脈,也能在關鍵時刻,用‘鎮守者’的力量。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