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州寄往京城的公文走驛站遞送,再從京城批轉回來耗時月許,還沒有田守樓通過鏢局或車馬行送的信快,江安義不打算枯等朝庭的回信,要做的事很多,時不待我。
江安義決定去巡視縣學,百年大計樹人為本。跟在邊的親衛換了一批,樸天豪、黃柱等人都被江安義送還了軍中。當初化州戰,刺史被殺,天子為保障江安義的安全特旨讓他在軍中選拔三百親衛,可是江安義只挑選了一百三十名,這些人皆是軍中健兒,跟隨有江安義邊沒立功,這些年下來一百多名親衛只剩下七十六人,但階最低的也是八品宣節校尉,像樸天豪這些跟隨江安勇到北漠參戰的人階更高,樸天豪已是從五品下的游擊將軍了。
這些親衛都是百戰之余,而且經過江安義的心調教,個個手非凡,管平仲笑得合不攏,這些人到軍中都是骨干,安西大營的實力增長了一大截,至于這些人會不會讓江安義的勢力影響到安西都護府,管平仲并不在意,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有些事不用太認真。
按照鄭律侯爵可以有百名親衛,江安義又從軍中象征地選擇了三十人,這些人都是江安勇、樸天豪等人推薦,在戈壁清剿馬賊中作戰勇猛之士。整個安西大營的將士都知道到經略使大人邊做親衛是件事,不錢多,而且武藝增長得快,升得也快,就連一些七八品的校尉都心。
在送回親衛之前江安義做了件事,幫這些親衛們家立業,每名親衛贈送了二百兩銀子安家費。親衛們有些難舍難離,多年相江安義待他們如同兄弟,同在一起經歷過生死的誼分外真摯。江經略使的親衛要家,會野府的婆歡欣鼓舞,這是一場好生意。不過這些親衛多數選擇了江府中的侍,這些子除了平山鎮老家送來的就是慈養院中長大的,還有些親衛則回了家鄉聽從父母安排。
寧虎也了家,趕走西域聯軍之后他回家探親,父母替他娶了鄰村子汪氏,江安義派人送去了禮金二百兩。親一個月后,寧虎回到了會野府,正趕上江安義安排親衛前去安西大營。寧虎告訴江安義他已經厭倦了軍旅生活,只想在江安義邊做個親衛。于是寧虎了親衛長,饒安思、白意飛、汪豪三人是副手,張先生從家中帶來的五十人加上軍中挑選的三十人組了江府親衛隊。
隨江安義巡視縣學的是饒安思、汪豪和四十名親衛,四十多匹馬在道上馳過,分外惹目。首站放在了濟民書院,濟民書院的原山長呂溫文已經功退,回了國子監做了正六品上的太學博士,這番鍍金擢升讓不人眼熱不已。
事先沒有告知濟民書院,一行人在山門前下馬,往來的學子紛紛用詫異的眼看著這群勁裝打扮的人。今年科舉化州得中十六人,天下震,往屆化州科舉能得中三五人便是萬幸,一下倍得中自然天子舉子側目,這十六名得中舉子有十人出自濟民書院,其他六人也曾到過濟民書院游學。
濟民書院一下子火起來,與澤昌書院、章義書院齊名起來,加上麗州的黃羊書院和國子監,天下讀書人有了五圣地,而澤昌、黃羊、濟民都與江安義有關,江安義助學、興學的事跡被人提及,在士林中聲名遠揚,讀書人不知道國子監祭酒、書院的山長是誰的大有人在,但提起江安義皆知。
呂溫文走后,方仕書聘請了化州名士應國涵繼任山長,西域聯軍侵沒有殃及濟民書院,今舉得中的化州士子有假半年,紛紛錦還鄉。應國涵是化州本地人,對提升濟民書院的名聲十分重視,借著這批進士還鄉之機,將他們請到書院講堂授課,前來聽課的學子絡繹不絕。今日恰逢墩關縣進士楊羽飛開講夫子語中的“子貢問政”,消息在五天前便通知出去,山門人來人往皆是前來聽講的人。
江安義讓汪豪帶著四十名親衛在山下休息,自己和饒安思大步上山,兩人雖是勁裝打扮,但今日書院中人聲鼎沸,除了青衫學子外,還有些褐侍者、華服鄉紳,沒有人太注意他們。
故地重游,江安義四逛了逛,數年時間濟民書院新修了幾建筑,多了一藏書樓,崇道祠,山間多了亭閣,當年親植的道旁樹已經亭亭如蓋了。上山的時候江安義注意到石壁上又多了許多助學的名字,難怪濟民書院厚積薄發今科能得中十六人之多。
等江安義來到講堂時發現已經人滿為患,不要說進講堂,連講堂外的走廊上都站滿了學子,正在此時一行人分開人群進講堂,江安義注意到正中一名白發老者陪在一襲深青服旁邊,估計那老者是山長應國涵,深青服乃八品員所著,楊羽飛今年中在二甲六十二名,應該授八品服。
人大多,江安義沒有往里,看到講堂外有塊青石,就倚在青石之側。講堂開始宣講,四周靜下來,學子們屏息靜聽,江安義耳目靈通,講堂的話聲清晰耳。
“……執政之要有三,足食、足兵和民信。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楊羽飛的宣講中規中矩,解說了三者的重要,談到夫子認為民信最為重要,足食次之,足兵再次之,只有得到民生天下方能安穩。
“……去食,或有死之虞,然自古皆有死,不足為患,民信朝庭,雖食不足仍可共患難,若無民信,縱無外患,亦生,國不安立,故民無信不立。”
掌聲如雷般響起,江安義也輕輕鼓掌,惹得旁邊人白眼,這個武夫裝模作樣,隔著這麼遠就算能聽見支言片語,他明白什麼意思嗎?但見有人鼓掌便濫竽充數,鄙視之。
接下來是學子提問時間,江安義正準備離開,突然聽到講堂有人高聲道:“夫子說到民信最重,亞圣也曾云: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不知先生認為民重于君乎?民信當如何建立?”
講堂外一靜,江安義頓住,當年他初澤昌時蘇先生主持問詰,問詰的題目是“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試言三者高下”,自己當時答三者不分高下,君可諫則諫,不可諫則去,留有用之多為國為民做實事,由最終的結果來決定高下。這段答復中便藏著“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意思,沒想到隔了十多年在濟民書院又聽到人提出,倒要聽聽楊羽飛是如何解答的。
講堂安靜了片刻,楊羽飛的聲音響起:“《尚書》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君王命于天,君王應順應民意,以仁治國;百由君任命,代天牧民,當民如子;百姓當遵紀守法,為國效命。須知天聽天視皆來自于民,君、、民各盡其責,上天喜見,則天下安定,民信自立。”
江安義輕皺眉頭,楊羽飛的話回避了誰輕誰重的問題,當然自亞圣說出民為重的話以來,歷任君王都在淡化這句話的意思,江安義想起元華江百姓被山賊裹脅做的事來,正因為無食百姓才會作,沒有飯吃的百姓如何會對朝庭產生信任?忍不住高聲道:“先賢曾云:倉廩實而知禮節,食足而知榮辱,執政者當讓百姓足食,讀書識禮,然后民信方立。”
眾人側目,紛紛看向江安義,講堂響起應國涵蒼勁的聲音,“不知是哪位先生到來,應某有失遠迎,不妨請到講堂一敘。”
江安義從人群中穿過走進講堂,有人認出他來,高聲呼道:“是江大人,經略使江大人來了。”立時歡呼聲四起,眾人紛紛上前見禮。江安義在士林中的聲如日中天,被視為范炎中老夫子的傳薪人,而且有青出于藍之意,他能來濟民書院,乃是士林盛事。
應國涵、楊羽飛以及濟民書院的眾人接了出來,應國涵激地道:“江大人大駕臨濟民書院,書院師生倍鼓舞,實是書院幸事,大人里面請。”
鬧紛紛見禮畢,應國涵道:“大人在外面說百姓足食,讀書識禮,民信乃立。大人在化州任刺史六年,政通人和,百業俱興,百姓信服,請大人給大伙講講該如何執政,該如何讓百姓信服?”
“夫子說執政有三,足食、足兵、民信,民信最重,然而無足食、足兵,民信難立。”書院中游玩的人聽說江安義前來,紛紛聚攏而來,講堂被圍得里三層外三層。
“江某執政以足食為首要之務,士農工商并重,得天子信重、眾人之力,化州百姓食無憂。化州百戰之地,西域聯軍屢屢侵,朝庭將安西都護府移至化州,樂十七年西域侵,江某率三千輕騎得屯軍相助退之,此乃足兵之效,先有足食,后有足兵,然后則 民信立。去年西域聯軍侵,化州半數淪落,百姓流離失所,然后朝庭大軍將西域人趕走,百姓紛紛回歸,百業再興,安西大營兵員不足,募兵四面來投,因為百姓信任方能如此?”
“所以夫子說民信最重,只有先讓百姓足食、足兵,然后才能建立民信;一旦執政者能取信于民,才能在遇到不得已的況,做到先去兵、再去食,而百姓不離心離德。執政者當以取信于民為要,然后糧食、軍備這些東西才能萬眾一心地完,這是江某執政的一點愚見,與諸君共勉。”
暴風雨般的掌聲久久在講堂回,江安義想起此行目的,笑著補充道:“諸君都是讀書人,當知立以德,然后再去學文。文以載道,文以明道,開啟民智,讓化州百姓都能識禮儀,知榮辱,民信之立,還需倚仗諸君。”
江安義在濟民書院的講話很快傳遍整個化州,關于君輕民重、民信為先的爭論從化州延展開去,鄭州二十七州讀書人人人都要說上幾句。江安義沒有想到自己在濟民書院的言論會傳得這麼廣,引起這麼大的爭議,他一路視察縣學,安百姓,每到一,大力主張讀書上進,在化州掀起讀書求學的熱。
我絕不當皇帝最新章節簡介:我,餘誌乾就算窮死,餓死,被貶為庶民,我也絕不當皇帝!
穿越到神話版的漢末,成為東漢的大皇子劉辯。身懷系統,有概率可獲得歷史名人身上的部分屬性。拜師盧植,結識曹操,招顏良,攬文丑,麾下八百陷陣死士,為成就霸業奠定基礎。眼下張角即將發動信徒進行席卷大漢八州的黃巾起義,涼州軍閥頭子董卓再過數年也將進京暴政。且看劉辯如何在這風起云涌的時代讓大漢之名響徹八荒!(系統,爭霸,成長)(此書非純歷史,與歷史有差異)
【穿越、爭霸、軍閥、海戰、無系統、無后宮】李逸被來自東方(作者)的時空力量丟到1900年,成為流放海外的落魄皇子。還好有前世知識傍身,對將來發展趨勢了如指掌,直接開啟瘋狂造艦模式。戰艦列隊縱橫四海,航母戰機火力壓制,鋼鐵洪流重拳出擊,深海幽靈震懾宵小。尊嚴只在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射程之內。李逸:待到來年九月八,馬踏東瀛賞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