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家侄崇禎,打造大明日不落 第1206章 萬民傘?朕不喜歡!

《家侄崇禎,打造大明日不落》 第1206章 萬民傘?朕不喜歡!

“國家之治安,惟系于律法。”

“律法一失其效力,則所尚專在勢力;勢力大者,雖橫行一世而無礙;勢力者,則惟有終日匍匐于強者腳下,而不得全其生。”

“國中無論何人及何種勢力,均應納服于法律之下,不應在法律之外稍有活。”

“人人守法,是吏民之責。人人用法,是吏民之利。”

……

文華殿中,曹化淳的聲音在殿

崇禎端坐于案之后,閉目聆聽。

閣大臣以及六部九卿神不一,有人神凝重,有人振,有的則是憂心忡忡。

等曹化淳將云逍發表在《大明日報》上的文章宣讀完畢,殿靜悄悄的,一時無人開口。

崇禎用手指敲了敲案,開口道:“眾卿家沒有什麼要說的嗎?”

“臣有話要說!”

一名白發蒼蒼的大臣出列奏道。

崇禎看到這人,不由得有些頭大。

這人名為張延登。

范景文由于母親病逝,回鄉守制丁憂,左都史一職由張延登擔任。

張延登出山東豪門,與董其昌好,又是夏允彝的座師。

此人為剛正,天啟年間,黨爭異常激烈,他由于出山東,因為被視作是‘齊黨’黨魁,屢次遭攻擊。

為了避嫌,張延登辭回鄉,直到崇禎四年才被起用。

自擔任左都史以來,張延登不僅彈劾了不大臣,對朝廷大政多有諫言。

甚至多次頂撞崇禎,屬于如今朝堂上‘頭鐵黨’中頭最鐵的一個。

(關于張延登的民間傳奇故事眾多,松齡的《聊齋志異》多有收錄。)

崇禎頷首道:“張卿有什麼想法,大膽走來。”

張延登朗聲奏道:“臣以為,整頓刑獄勢在必行,然而國師所說的‘國法之下,人人平等’,有待商榷……不,大為不妥!”

Advertisement

其實跟他一樣想法的重臣不在數。

能夠躋閣、六部九卿,都是有真本事的,每個人除了自的利益,也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張。

并非人人都跟某個首輔大人一樣,皇帝和國師說什麼,那就是什麼。

大明的監獄暗無天日,爛到了骨子里,這次又被天子撞了個正著,自然是要嚴加整肅,挖掉爛瘡。

張延登為左都史,負有監察之責,自然是舉雙手贊

可整頓監獄是一回事,改變律法本卻又是另外一回事。

要知道,古往今來都是本位,遵循的是以為本、以為貴、以為尊的價值觀。

一下子人人平等了,這不是倒反天罡是什麼?

因此張延登反對的不是云逍,而是他提出的理念。

“臣附議!”

“臣亦附議!”

……

有五六個大臣先后開口。

仁等‘云黨’都沒有作聲。

這時候要是站出來,容易招來眾怒。

刑部尚書胡應臺在心里嘆了一聲。

國師的想法是好的,可面臨的阻力太大,恐怕連閣和六部九卿這一關都過不去。

以國師的威,再加上有皇帝支持,倒是可以強下去。

可那就會引發皇權與員集團的對抗,很多政令本難以推行下去。

名留青史,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啊!

崇禎攥了攥拳頭,隨即又緩緩松開,端起案上的茶杯,掩飾心中的憤怒。

大臣們的心思,他自然是很清楚,無非是為了維護員、士紳階層的特權。

可維護了他們的特權,誰又去維護百姓的權利?

叔父說過,自己也親眼見識過,特權階層的貪婪是沒有上限的。

為了滿足他們的貪,百姓終久會有被不過氣來的時候。

到那時候,就是天崩國亡!

其實這也屬于,叔父所說的王朝三百年周期律的范疇。

Advertisement

“真該讓這些大臣,到刑部監的大獄里蹲上幾個月,或是嘗嘗一場司傾家產的苦!”崇禎放下茶杯,心中怒意不減。

這時,約約有喧鬧聲從宮外傳來,聽聲音的來源,應該是從午門外傳過來的。

崇禎皺了皺眉頭。

看來是今天《大明日報》的文章,捅了馬蜂窩,有人開始鬧事了。

說不定,又要鬧出什麼抬棺死諫之類的事

如今國力日益鼎盛,崇禎的手段也趨于溫和,前幾年輒罷抄家的事,能,避免落得個暴君的名聲。

可不刀子,顯然是行不通啊!

一名太監匆匆來到文華殿,“大量百姓聚集午門外,軍前來請示陛下,是否予以驅離?”

“百姓?”

崇禎和大臣們頗為意外。

還以為是讀書人鬧騰起來了,沒想到居然是百姓。

大明的百姓最是溫順,除非是活不下去了,又或是人蠱,極有百姓聚眾鬧事的事

更何況是在皇宮前,又有幾個百姓敢冒著殺頭的危險,到午門外鬧事?

“走,去看看!”

崇禎站起,朝殿外走去。

大臣、太監們隨其后,來到午門的城門樓上。

放眼看去,就見道之外,圍聚著數千人,還有很多人朝這邊趕來,看裝束全都是尋常百姓。

為首的一群人,扛著一把巨傘,傘上綴有許多小綢條,五的,也不知道是干什麼的。

遠遠地看到皇帝的華蓋出現在城門樓上,眾多百姓紛紛跪在地上,山呼‘萬歲’。

崇禎讓隨行的太監,去打探百姓這是在做什麼。

不等太監前去,值守的軍將領來到城門樓奏報。

原來是一個姓段的商賈,家里吃了司,幾乎傾家產。

今天都察院的人將他兒子送回到家里,并且退還了賄賂刑部員的銀子。

Advertisement

這段姓商賈請人做了一把萬民傘,本來只是想表達一下心中的激。

結果被好事的街坊鄰居一鼓,居然送到了午門前。

一傳十十傳百,大量的百姓自發前來,只是想朝著皇宮磕個頭,謝皇恩浩

“百姓送萬民傘,寓意為父母像傘一樣,遮蔽著一方百姓。”

“古往今來,只有百姓給員送萬民傘,給帝王送萬民傘的,卻是絕無僅有!”

“陛下黎民如此擁戴,堯舜不及也!”

仁大聲稱頌。

其他大臣也都紛紛開口,來了一波花式吹捧。

“朕乃天子,蔭庇天下黎民,是理所應當的事,哪里需要這些虛頭腦的?”

崇禎很是淡然。

只是眼眸中的笑意都快要溢出來了,怎麼也難以掩飾心中的歡喜。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