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三國:我轉投劉備,老曹你哭什麼 183.第183章 出兵陳國,駱俊詐降

《三國:我轉投劉備,老曹你哭什麼》 183.第183章 出兵陳國,駱俊詐降

劉寵遇刺,這對劉備來說算是好事麼?

某種意義上來說不是,因爲秦瑱之前給劉備分析過,劉寵遇刺,必然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曹一樣會,沒有劉寵這個陳王之後,陳國作爲兵家必爭之地,瞬間就會爲曹袁和他們的戰場。

可現在,秦瑱卻言之是好事。

如此前後矛盾,自然引起老劉的不解道:

“軍師此言何意也?先前軍師有言,陳王有若我軍屏障。”

“如今陳王遇刺,屏障頓失,何以言好?”

見得劉備不解,秦瑱便對劉備道:

“在下所言好事,非是陳王遇刺,而是鄭師前來!”

“須知鄭氏乃當世大儒,自盧師、蔡師、荀師等人去後,天下羣儒便以鄭師爲尊。”

“如今鄭師牽扯此案,正是我軍拉攏鄭師之時。”

“若能將鄭師拉我軍麾下,便不爲,只是坐堂授課,亦可坐收天下士子來投。”

“若得鄭師,我軍日後便再不缺才,豈不言好?”

就和袁紹、曹一般,秦瑱聽到鄭玄消息的第一反應,是把鄭玄拉過來助威!

因爲相對來說,奪不奪陳國,只是戰略要地多一塊一塊的問題,而鄭玄卻是關乎大勢之人。

別的不說,鄭玄是弟子恐怕就有上萬人之多!

其中常年追隨者四百餘人,優秀之人更有數十個之多。

劉備要是能把鄭玄拉過來,是鄭玄的弟子,就能把中下層吏的位置給填滿。

這對於缺人才的他們來說,可太重要了!

而且更關鍵的是,在聽了孔明建議之後,他準備籌建一所新學書院。

縱觀天下大儒,唯有鄭玄通古今經學,於百家之學無所不通,崇尚古時經義,遠非腐儒可比。

Advertisement

如果能拉來這種大儒駐新學書院,那以後推行百家之學,自然便可順理章了!

只可惜之前憑劉備的名和勢力請不來這一位大佬。

故而他並沒有把目放在鄭玄之上。

只不過他沒想到,隨著蝴蝶效應的演變,會把鄭玄和劉寵遇刺案牽扯在一起。

這對他們來說,就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劉備聽著秦瑱之言,自然便反應過來了這個事的關鍵不是劉寵,而是鄭玄,當下便是眼睛一亮。

他以往在北海之時,就時常拜會鄭玄,也算半個弟子,自然知道能把鄭玄請來意味著什麼!

可想到此,他又是一陣搖頭道:

“軍師言雖有理,然則鄭師此番往許,乃尊天子之詔拜爲九卿。”

“便我等有意,也難將鄭師留下!”

他自然想把鄭玄留下來,可人家鄭大師這次是朝爲的。

至九卿,論職位和他老劉差不多。

他就算是想留,恐怕也留不住鄭玄!

可秦瑱見狀,卻是微微一笑道:

“吾觀鄭師已然年邁,雖奉詔而來,卻未必有意爲!”

“來此之意,乃尊天子,待拜天子之後,多半辭病而歸,此則我軍之機也!”

“再者,便留不下鄭師,其弟子衆多,似我軍孫公佑、劉威碩皆鄭師之徒。”

“於於理,該當往見,及至拜過鄭師,再言麾下無吏治民,若能招些人才,也是好事!”

他之所以敢勸劉備留下鄭玄,就是因爲知道歷史上鄭玄前往朝廷,其實是爲了維護漢庭的威嚴。

在抵達許昌之後,他就辭而歸。

現在雖然歷史發生變化,但個人觀念卻未必變化。

鄭玄這次抵達許昌,多半還會辭,這就是拉攏鄭玄的機會。

Advertisement

先去拉攏一次,等鄭玄回來便再拉攏一次。

若能說鄭玄,那就皆大歡喜,若說不鄭玄,就算拉幾個弟子夥也是好的。

這可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怎麼可能放機會就此溜走!

在他一番言語之下,劉備一時暗自點了點頭,心道這個買賣做得,隨之又問道:

“鄭師之事固然爲重,然則如今劉寵遇刺,袁必進,當先除袁爲要!”

“不知軍師以爲,我軍現在該如何作?”

在他看來,眼下鄭玄固然重要,陳國的局勢卻也重要。

雖然劉曄封鎖了消息,但陳國距離許昌更近,指不定老曹已經收到消息了。

因而他們必須儘快想出全局的策略!

秦瑱一聽這話,便即笑道:

“眼下之局對我軍亦是頗爲有利!”

“因子揚已經在陳國控住了局勢,吾觀他信中所言,此次雖是陳王遇刺,然則國相駱俊、世子劉銜卻還尚存!”

“有世子在,只要我軍能趁機擊敗袁便可穩住大局!”

“而袁此番刺殺劉寵,多半是已然窮途末路,狗急跳牆。”

“我軍之前已經讓關將軍分兵,陳到北上。”

“此時固始有文稷率兵七千,鄲縣有叔至萬餘兵馬,尚有元直駐守相縣。”

“論兵力上,我軍已佔據優勢,只需自壽春出兵數千,同時聯絡陳縣防備,便可關門打狗!”

“故依在下之見,我軍不妨以關將軍自新蔡向北虛妄一槍,吸引曹注意。”

“同時調令元直防備程昱,讓陳叔至進攻思善,吾料子揚必然會返軍陳縣攔住袁進路。”

“我等只管自壽春出兵,經水路而進奇襲宋國。”

“如此行事,則袁四面皆敵,不日必敗。”

Advertisement

“待敗袁之後,主公可借除賊之名,駐陳國,若陳王得生,便以駐兵之名助其穩住大勢。”

“若陳王不幸已薨,便上表朝廷,立世子劉銜爲陳王。”

“劉銜闇弱,不似其父,有主公在,必然萬事以我軍爲主,亦可爲我軍之屏障!”

實際上因爲劉曄的存在,陳國的形勢已經徹底改變。

須知在原本歷程中,袁可是一次就把劉寵連帶駱俊一道刺殺,使得整個陳國失去了指揮中樞。

由此導致陳國面對袁的進攻毫無抵抗之力。

直到老曹出兵,方纔擊敗袁

而現在劉寵雖然出事,可駱俊還在,陳王世子也還在。

他們只要擊敗袁,再將劉銜推到臺前,順利繼承劉寵之位,那老曹即便有心,也沒法兵!

劉備聽得這一番計劃,方纔展一笑,欣然從之。

言罷便即下令書寫公文,傳向各,爲了穩住鄭玄心態,秦瑱又讓劉備傳令劉琰先往陳國境拜訪。

隨著一道道命令傳出,當天夜間,劉備便親自領軍八千,並秦瑱、孫幹、張飛等人朝著汝方向行去。

當然,爲了讓諸葛亮悉軍事,這一次秦瑱也將其待在邊,充作刀筆小吏。

如此一道道命令下達之後,淮北各地在此作了起來。

而另一邊,卻說袁自派出刺客之後,爲了籌備出兵軍糧,便即又向城大族借糧支應。

奈何其麾下這幾個城池本就不是什麼大城,並無太多豪富之家。

之前能借出幾萬斛糧食,已然將這些大族家底空。

眼下之前借款還沒換呢,這些豪族哪裡還肯再借新糧。

一連幾個縣的大族都借了,總計不過籌出五六千石軍糧。

Advertisement

五六千石糧食,算起來也就夠三萬大軍十天之用。

眼見軍糧支撐不住,這可把袁一個愁啊,又讓衆人前來商議計策。

這一次他倒不再準備籌集太多軍糧,但至也需要一個月糧草才能進軍,一算起來起碼還有萬石空缺。

面對此局,袁麾下大將陳紀便建議道:

“我軍糧草本夠支用,乃因舒仲應私自放糧,方纔致使如今缺糧。”

“既是隻需月餘糧草,不妨從百姓手中將糧食取回,待得取了陳國之後,再行返還即可!”

而他這話一出,便引起了閻象和楊弘的強烈反對,按照閻象之言便是:

“我軍所獲之糧雖是世家大族所借,但今予百姓,還若取之,必生民怨!”

“若是我軍出戰,百姓於後方生,無濟於大事!”

楊弘也是罕見的和閻象達了一致,對袁諫言道:

“今劉寵雖未,然則鄭玄已至,劉寵多半已離陳縣,不妨取糧於敵,先襲寧平。”

“待取糧以後,便可爲我軍進軍之本!”

聽得兩個謀士的建議,便即否了陳紀再劫掠百姓之言。

當下便調令一萬五千兵馬,以閻象、張勳駐守宋國,他親自帶著楊弘、陳紀等人殺了陳國境

一路急行軍之下,不到數日,便兵臨寧平城下。

要說袁也是常年征戰,只不過周圍曹、呂布皆是強敵,故而不是對手。

此時對上陳國的郡國兵,他便先令人於寧平假傳劉寵已死的消息,待得城,大軍境,一封勸降書信,便駐寧平城

這邊他剛奪取寧平,便收到了北邊傳來劉寵遇刺的消息。

聽到此信,袁便即大喜,謂楊弘道:

“今劉寵已死,陳國當爲我軍之基也!”

楊弘聽此,只是以爲得計,便即喜道:

“陳國之重,便在陳縣,劉寵一死,陳縣必,可直往陳縣。”

“若能取之,擒獲駱俊,便可勸降劉寵麾下兵馬以爲我軍之用!”

聽得此言,自是欣然從之,如此休整一日,第二天便朝著陳縣方向進軍。

由是,當劉備軍手之時,袁實則已然朝著陳縣行來。

正值此時,陳縣城,唯有駱俊主持大事,世子劉銜一聽父親遇刺,便即方寸大,心想怪不得劉曄總勸他父子小心。

現在可好,劉寵一個不備,果然便被刺客得手。

一時又聽到城外傳來消息,言說袁已經出兵朝著陳縣行來,更是心中慌

若是憑他本,面對此狀,必然不知如何理。

然則劉曄離去之前,告誡過他,若是遇到大事,遍尋駱俊商議。

於是他便將駱俊尋到了王府之中問計道:

“國相,如今父王北上迎接鄭師,卻遭橫禍。”

“城現在並無一大將可用,又聽袁這廝領兵前來,這可如何是好?”

駱俊聽得此言,自是一臉悔恨道:

“悔不聽劉子揚之言,致使大王遭難,吾之過也!”

“然則世子勿急,城尚有萬餘兵馬,雖無大將可用,卻也無須懼之。”

“吾觀如今大王方遇刺,袁便即兵,可見其便爲此次真兇。”

“吾有一計,或可以詐降之法,城而殺之!”

要說駱俊也是一個治民大才,跟從劉寵十數年,自是忠心耿耿。

之前見得劉曄前來,便覺不對,生怕劉曄是劉備派來圖謀陳國的臥底,故而一直防備。

沒想到防備來防備去,竟然害了劉寵。

現在他一醒悟過來,便有心爲劉寵報仇,引城殺之。

而劉銜本是個無主見的,聽聞此言還以爲是什麼妙計,便欣然從之。

當下便依照駱俊之言,寫了一封書信朝著城外發去。

信使一路來到袁軍中,便見了袁,表達了駱俊獻降之意。

一聽駱俊願降,自是大喜,剛想回復,便見楊弘出列道:

“陛下且慢,此必駱俊詐降之計!”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