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三國:我轉投劉備,老曹你哭什麼 180.第180章 教育問題,劉寵遇刺

《三國:我轉投劉備,老曹你哭什麼》 180.第180章 教育問題,劉寵遇刺

科學一詞,本出自拉丁語‘scientia’,意爲知識、學問,指分科立學。

這對孔明來說,自也是一個陌生詞彙!

即便是學識淵博如他,一時也難以理解科學技一詞,當下便問道:

“敢問先生,何爲科學技?科學技爲第一生產力,又當如何理解?”

秦瑱見他再度發問,整理了一下思緒,便又解釋道:

“所謂科學技,並非單指一,而是泛指知識總量!”

“孔明學識淵博,當知自我人一族出現之初,乃是茹,與類無異!”

“在此之前,並無禮可依,無地可種。”

“生產力於此時,便是人之採集、狩獵,獲取食。”

“後由有巢氏建屋、燧人氏取火、知生氏披、神農氏制耒耜種五穀,方有食住行。”

“隨著人類知築巢、取火、披、種五穀,方使生產力進步。”

“至於五帝之後,商周以青銅爲用,增制銅,才使人力節省,出現各行各業。”

“再及春秋戰國,直到先秦,鐵出現,又有百家爭鳴。”

“工家改革農,農家編纂農學,儒家重修禮儀,家編制時節,墨家增守城之法,兵家發揚戰法,法家制定法律。”

“由此種種,方爲我大漢興盛之基!”

“似此等各科各類,所用不一,但又使我族類強盛,故統稱科學!”

“科學發展所之技法,統稱爲技。”

“由於科學技不斷進步,增進了生產力不斷進步,使我等由茹,變得食無憂,懂節知禮。”

“故可知科學技便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科學技,可推生產力進步!”

Advertisement

“孔明要求開源之法,便須求科學技之進步!”

諸葛亮聽得這番解釋,便即緩緩點頭道:

“先生此言亦是金玉良言,若非先生言之,亮斷難慮及此事!”

實則科學技爲第一生產力這一點,其實並不難以發現。

只要對歷史發展過程足夠了解,就能看出是技不斷在推生產力進步。

然則這對古人來說卻是一個極爲困難的事

因爲古代歷史從來不會著重於對科學技進行記載,春秋筆法的存在,掩蓋了技生產力進步的事實。

現在經得秦瑱一講解,諸葛亮瞬間明白了其中道理。

可在明白了此事之後,他便發現了一個問題。

既然科學技是第一生產力,那他們現在的教育方式就出現了問題!

由於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導致不讀經史就不能做

凡世家子弟,皆是以經義學習爲主,完全忽視了能推時代進步的其他學科。

尤其是在他們現在這個特殊的時代,相當一部分大儒將發揚聖人之言,作爲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這樣下去,豈不是會導致生產力的增長逐步停滯?

這麼想著,他又想起了秦瑱在壽春所開辦的農家子學校,不由讚歎道:

“如此說來,先生之所以在壽春開辦農家子學院,也是爲之推生產力進步?”

秦瑱見諸葛亮又理解了自己所爲之事,便點頭道:

“正是如此!似吾觀之,吾觀如今盛行之道,大多誇誇其談。”

“諸多學子,只知從他人之言而言之,學於此論,無異於空中樓閣,實無大用!”

“然則昔日武帝之時,儒生董仲舒進言‘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Advertisement

“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使今人沉迷此道,吾深爲憾。”

“雖說不學儒道不知其禮,然則百家皆有其用,豈可獨尊儒,而不學百家?”

“故吾開辦農學院,以此爲基,以百家之學建立新式學校,一改如今學界浮華之風!”

說實話,秦瑱現在這番話語算是有些大逆不道的。

爲大儒之婿,跟從大儒學了數載,以此進

現在卻在批判儒家先賢,還說要廢除獨尊儒之論。

若是一般儒生聽到這話,說不得當場就要拔劍和他來個全武行了。

但諸葛亮作爲一個兼學百家經典之人,聽著這話,卻是一陣容道:

“學生自蒙學以來,學遍百家之言,曾於荊州學宮,聽講於各方名士。”

“然則觀其各類人士,竟無一人像先生這般爲國爲民,還先生再學生一拜!”

說著,他便再度朝著秦瑱拜了下去。

如果方纔一拜是因爲秦瑱解了他多年之的話,現在這一拜就是純粹對秦瑱個人的敬佩!

因爲他知道秦瑱要做的這件事有多難!

即便是他,在聽到秦瑱建立農學院之時,都不搖頭。

暗道秦瑱此舉是空費力氣,若是爲了人才,不如多尋幾個士族子弟以爲己用,沒必要費氣費力的培養這些農家子弟。

但現在一知道緣故之後,他便是一陣容。

明明秦瑱學究天人,掌握了國家發展的本理論,卻因爲儒家盛行其道,不能將其學說公開。

只能選擇一個曲線救國的方式,藏著心中大志,獨自前行。

不計個人榮利,只爲改變家國大勢!

這是何等堅毅之心?又是何等偉大之舉?

Advertisement

一時間,秦瑱在他心中的形象越發高大了起來!

只覺秦瑱相比,那些名士只是徒有虛名,遠遠配不上這等名聲!

不過孔明這個人,不僅正直,而且理智,佩服秦瑱的同時,又擡頭沉聲道:

“學生以爲,先生此舉,實乃不世之偉業!”

“然則似先生此法改之,恐來日會有禍患及!”

“須知如今儒學大行其道,先生現在只是興建農學校,自無人反對!”

“可若是重開百家之學,則必引大儒攻訐!”

“亮自知先生行事之原由,然則似那些不明之人,只會以先生爲異類,遲早會行剷除異己之事!”

“到了那時,恐怕便是使君信任,先生亦是獨木難支!”

而秦瑱看著諸葛亮如此提醒,便即笑道:

“此事吾自知之,所行之事,無非循序漸進!”

“如今所以告知孔明,便是借孔明之力助我。”

“吾先培養一批新學弟子,逐漸揚我新學之力。”

“待得幫手足夠多後,便可緩步推行新學之事!”

諸葛亮聽著這話,自是放下心來,他現在怕就怕秦瑱手段太過激烈,導致引起儒生大規模反抗。

但他細細一想,秦瑱如此機敏之人,憑自己便能看家國本質,又豈會不知這些道理?

某種意義上來說,他這些擔心是沒必要的!

然而想到了這裡,他便對秦瑱建議道:

“先生自有經天緯地之才,學生自無多慮。”

“然則先生開辦新學,卻不當無學傳世。”

“學生聞先生曾編制農學教材,何不繼續爲此事,著書立說,託蔡公之名,而揚新學之力。”

“再是先生行改革之舉,當由上而下,今只教農家子弟,來日難免勢單力孤。”

Advertisement

“學生見這壽春城,達貴人子弟甚多,彼等進學皆靠家學教之,未有先生這般淵博。”

“何不向使君諫言,建一專門學校,收彼等學中教授!”

“如此,彼等從先生而學,便知先生之理,待得彼等長之後,亦可爲先生助力!”

他尋思秦瑱既然要培養一批新學支持者,那就該培養一批強力一點的外援。

農家子弟雖然不錯,可哪裡比得上壽春城這些達貴人之子?

反正秦瑱現在都是要積蓄力量,現在培養這些二代,等以後這些人獨當一面之後,自然而然會爲秦瑱的助力。

到了那個時候,有大批當權者支持,即便那些名士有意見,也反抗不了秦瑱推行新學!

終究儒家力量再強,也就是一羣書生,哪裡能是當權者的對手?

他這個建議一說出來,秦瑱自是眼睛一亮。

心想孔明就是孔明啊,他怎麼沒想到這個辦法!

實則他心中也想建立一個書院,廣收士族子弟培養。

可思來想去,他覺得培養士族子弟的阻力太大,也就打消了念頭。

而諸葛亮這個辦法卻是極好,他不招士族子弟,就專門培養劉備麾下臣子的子弟。

一則劉備麾下臣子,有不功勳貴族,家中沒啥家學。

他若是辦學招徒弟,這些大老必然趕著都要送過來。

二則他現在位於衆人之上,直接用地位去推行新學,這些臣子即便知道,也不敢和他多說。

唯一需要考慮的,在於弟子太多之後,會引起別人忌憚。

雖然老劉本人不是特別在意這些。

可架不住師徒關係太過切,要是所有子弟都是他徒弟,這麼龐大的能量,足以引起別人的恐慌。

再者,他這麼忙,也沒有多時間去教書。

想到此,他便直接對孔明道:

“吾雖有慮此事,然則吾實難親自教授彼等!”

諸葛亮何等聰明,自然知道會有什麼患,當即笑道:

“先生無需親自教之,只需擔任學校祭酒,聘請教習,編制教材即可!”

“只需先生親自編制教材,便可讓彼等先識先生之理。”

“至於如何教授,便須看先生所聘教習如何施展!”

“此等皆由先生主導,有何多慮也?”

祭酒,便是這個時代的學校校長。

他的意思也很直白,您老人家怕有問題,那就不要親自教。

只管擔任校長,編制教材,學生學什麼,那不就是由你控制麼!

這樣如果出了問題,也可推給教書的教習,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左右都是你自己的人,如何置,那都是靠你掌握!

這樣把風險轉移了,那還擔心什麼?

秦瑱一聽這話,自是一陣側目,看著眼前尚自年的諸葛亮,心中微驚道:

“孔明此法倒是不錯,然則待我思慮幾日再行決定!”

他心想孔明不愧是原本歷程中的大權臣,天生就是玩政治的高手。

這一手建立貴族學校的作,還真有幾分日後的風範。

不過這事終究不太急,他自也不急著行事,當下又講話題轉到治國之論上。

諸葛亮見秦瑱沒有當即答應,自也不再多問。

由此二人便討論許久,直到夜幕降臨,秦瑱留下諸葛亮吃了一頓晚飯,又傳了一套竹簡給諸葛亮:

“此書爲吾以往所作,喚作《國富論》,其中自有富國之道,孔明可回去好生研習,不懂再來詢問於我!”

《國富論》自然不是秦瑱所寫,其本名《國民財富的質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用了近十年時間創作的經濟學著作。

這套書也是秦瑱前世自學經濟學的啓蒙教材。

其中關於市場經濟制和宏觀干預的觀點,可謂西方經濟系的基。

不過其中有著大量實例舉證,皆不符合漢朝的實際狀況。

故而秦瑱將其一一改寫,最終纔得到這部大漢朝版本《國富論》。

由於其改寫容幾乎佔據書裡大半容,因而秦某人自是厚著臉將其歸爲自己所寫。

而諸葛亮哪裡知道這些,他只知道凡是秦瑱的東西都是寶貝。

得到書之後,便是如獲至寶,又是,又是謝。

磨蹭了好久方纔牽著驢馱著竹簡離去。

至此,秦瑱便開始了對諸葛亮的全方位培養。

在培養其經濟學觀念的同時,也培養孔明對於唯主義史觀的理解。

當然,其中也不了其他的基本常識教導。

比如大地其實是一個圓形的球狀,又比如牛頓三定律,以及整個世界的地理分佈。

對於這些知識,諸葛亮自是來者不拒。

一方面慨秦瑱的學識淵博,超乎想象。

一方面又在通過秦瑱實事求是的神,不斷驗證秦瑱所說知識的真實

於是壽春城便出現了一副奇特的景象。

一個材高大的俊俏男子,有時候會在街上一邊閒逛,一邊記錄各種現象。

有時候又會在太底下立著兩子,觀察影的移角度,隨之寫寫畫畫,不知在算什麼。

面對此狀,劉備自然十分好奇!

他有心讓諸葛亮跟著秦瑱學習的是治國之道,怎麼這小子整天不務正業的到竄?

由是他便把秦瑱道跟前詢問孔明的學習進度。

秦瑱對此,便表示明公放心,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按他的原話說:

“孔明天資卓絕,承吾業者,必此人也!”

劉備聽到這個話語,自是一陣驚異。

他尋思秦瑱到底教了諸葛亮一些什麼?還需要在太底下觀察影?

不過他雖然奇怪,但秦瑱這麼說了,他自也不好多問。

隨之他又讓諸葛亮來到府問話,詢問其到底是在算什麼。

而諸葛亮聞之,便笑著給劉備表示,自己是在依照秦瑱方法計算大地周長,經過計算,得大地周長九萬餘里(漢朝一里爲415.8米)。

劉備自然不知算出大地周長有什麼用,只得問諸葛亮學習進度。

諸葛亮一聽,就表示先生學識淵博,學無止境,按照他原話是:

“從先生學之,方知天地之理,萬之本,學之無盡,不覺自醉!”

總而言之,他是越學越起勁!

劉備看著二人如此投意合,這才放下心來,索不再多管。

如此,時間來到了四月上旬,北方一個消息,便再度打破了淮南的平靜。

而這個消息濃一下,便只有簡簡單單五個字,劉寵遇刺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