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碧眼兒的想法,孫氏獻降
卻說孫策先一步死在毗陵,吳縣眾人尚且不知,孫權便準備前往面見孫策。
得到孫靜同意之後,他便帶著孫翊回到府,而後便拜見了吳夫人言說諸事。
這吳夫人,乃是孫堅的正妻,乃是吳國太之姐,其人頗有遠見。
在孫策死後,就是吳夫人幫助孫權穩住的江東大勢。
此時在聽了孫權之意后,吳夫人便即點頭同意,隨之囑咐道:
「汝兄不似汝等,此子剛烈,或不願降,汝去之後,務必多勸,休要使他做些憨事!」
孫權聽完母親之言,連忙應諾,便令下人收拾行李,準備出發。
然則他剛令下人收拾好行李,卻又見一行家中。
此名為孫仁,乃是孫策和孫權的小妹,如今正是十二三歲。
見孫權收拾行李,便大步上前抓住孫權道:「二兄往何,可是要前往毗陵去與大兄助戰?」
「且帶小妹前去,小妹亦要前往上陣殺敵。」
孫權見得小妹,自是會心一笑,搖了搖頭道:「切莫叨擾,為兄尚有大事,且去尋汝三兄玩笑!」
孫仁見之,自是不悅,一臉的不服氣道:
「兄長莫以小妹年,如今小妹已能開弓箭!」
「上陣殺敵不在話下,莫不是只準你男兒家上陣,不準我等殺敵?」
孫權見如此糾纏,自是眉頭皺,不悅道:「讓汝自去便去,何以在此糾纏,若再多言,我便告訴娘親,看如何罰你!」
孫仁一聽此言,頓時便是一慫,也誰也不怕,就怕娘。
見孫權用娘要挾,自是冷哼了一聲,便自離去。
看著其離去的背影,孫權便即搖頭一嘆,帶著行李與隨從行出城來。
這一路上,他思慮及當前形勢,只覺滿心愁緒化解不開。
雖然在城他勸說孫靜之時底氣十足,但心中還是有些沒底。
因為劉備可是當世梟雄,而他見過的高,至多也就是他兄長孫策。
要跟這種梟雄談條件,讓其赦免他兄長,此事當真可行麼?說實話,他並沒有這個把握,甚至連說服孫策他都可能做不到。
可這是他現在能想到的唯一一個保全家族的辦法。
至於什麼王圖霸業,他就沒有想過,亦或者說,從他的角度來看,投降劉備對他更為有利!畢竟在孫策手下,他雖然能得到重視,可終究當不得主。
但若是投降了劉備,那來日憑他的能力好好做事,日後就未必會低於孫策。
這也是他這一次為什麼會表態要來勸解孫策原因。
不過對於前路如何,他現在仍舊覺十分迷茫。
迷茫之中,他便一路走,一路想,思考到底該怎麼說服自己兄長和劉備。
不料才行出城不到一日,便見遠突兀行來十數騎,當先一人,就是周瑜!
周瑜的突然前來,讓孫權一度覺得自己眼睛花了。
他細細了眼睛,定眼一看,卻見周瑜正在策馬朝他行來。
還沒等他說話,周瑜便沉著臉先一步開口:「仲謀不在城,這又是要去何?」
瞅著周瑜臉不對,孫權心中便升起了一不祥的預,忙道:「我等聽得劉備佔了無錫,故前往毗陵觀之兄長之意!」
勸降的目的,他說不出口來,只得先做掩飾。
可隨之他又想到周瑜乃前線統帥,不該突然至此。
細細打量了眾人一番之後,他頓時倒吸了一口涼氣道:
「兄不在毗陵守城,為何又在此?」
「不知吾兄何在?莫非毗陵城現在已然失守不?」
而他不說話還好,一說話周瑜便紅了眼眶,蠕了半天才道:「伯符兄已經自盡於毗陵城,臨死之前,兄自我等降之!
「故我已領兵降了劉備,現在來此,乃勸爾等投降。」
「切莫在此頑抗,壞了兄長一番好意!」
孫權聽聞此言,自然一時怔在了當場,雖然當他看到周瑜之時,他就知道前線多半已敗。
可當周瑜親口說出來,他卻還是有些難以接。
他那個驍勇無雙,不可一世的大哥,竟然死在了毗陵。
且不是戰死,是自盡,這樣一個他完全不能理解方式!
他是應該哭,還是應該慨?不,他直接反問道:「公瑾兄言說吾兄自盡於毗陵城?」
「吾兄即戰不過,便降即可,為何要自盡?」
「吾兄自盡之時,難道親衛不知?」
「親衛若知,為何不加阻止,要任由吾兄行事?」
一連串的反問之中,滿是質疑和不信任,甚至有些責怪。
周瑜本來正在傷,一聽這話,便憤怒的抬起頭來:
「仲謀此言何意也?莫非以為是我害了伯符不?」
孫權看他如此模樣,心中當然不信,可隨之他又醒悟了過來。
如果依照周瑜這個說法,周瑜現在已經投降了劉備。
也就是說,不管真相如何,周瑜現在都搭上了劉備這條大船。
即便他問清楚了孫策之死的真相,對他又有什麼好呢?
相反,周瑜現在獻降,來日必然得到劉備重用,得罪了周瑜反而沒有好!如此權衡了一番利弊關係,他便急忙搖頭嘆道:
「是小弟無狀,還賢兄勿怪,實是聽得吾兄噩耗,心中傷,難以自己。」「若是言語冒犯了公瑾兄,還兄長勿怪!」
說著他便翻下馬,對著周瑜行了一禮,隨之出了幾滴眼淚。
周瑜見他如此,也不疑有他,又勾起了心中傷,急忙翻下馬一陣抹淚道:
「仲謀無須如此,聽得如此噩耗,任誰也難以接。」
「實則吾見兄死之時,也覺五臟俱碎,痛不生。」
「若非兄長強令投降,吾說不得也就隨他去了!」
孫權聽著這話,心中不自暗想到底是什麼況,才把他兄長這樣。
憑周瑜的才智,不該說出這等低劣的假話的才是!想了一會兒,他又問起毗陵城發生的細節。
周瑜也沒有心思算計,便將毗陵城發生的一切全部告知。
這其中自然包括他們屢戰屢敗,程普等人陣亡之後,他勸降而孫策求死之事。
其中自然去了他準備犧牲自己待孫策突襲的想法。
而就是這樣一個瞞,聽在孫權的耳中就變了另外一個模樣!首要疑點在他兄長主求死這裡,這顯然就不符合他對孫策印象。
在他眼中,他大哥是一個願戰死,也不會自盡的人。
疑點之二,在於周瑜請降之後,他大哥主求死。
周瑜知道此事,不僅不加安,反倒指示朱治前去調兵。
而等周瑜出去轉一圈,那些士兵就這麼恰好來到府著他兄長自盡?恰好周瑜剛一回來,他大哥就變了一?這其中,有太多的巧合而像是一場謀
疑點其三,他大哥雖有心求死,但實際上和那些士兵不了關係。
既然朱治都想要報仇了,你周瑜為什麼要阻止?
即便那些士兵為了活命無罪,那帶頭的將校是不是當殺?
可周瑜最終的選擇卻是原諒,不僅自己原諒,還勸朱治原諒!
你周瑜不是自認大哥的摯友麼?難道為摯友報仇都做不到?所以綜合以上幾點,孫權便推測出了一個很可怕的結論。
事實不是他大哥自盡,而是周瑜想要投降,被他大哥拒絕之後,特意死了他大哥!
這個想法一升起來,他便覺背後一陣發涼!如果事真和他推斷的一樣,那假如他現在不降,周瑜又該如何置他?
會不會也如殺他大哥一樣,把他宰了丟到荒郊野嶺之中?
誠然,周瑜在江東的名聲很好,可終究人心隔肚皮,鬼知道周瑜心裡是怎麼想的?
如此思慮片刻,他便出了一副更為傷的模樣道:「不料世事這般無常,賢兄有所不知,實則小弟此番也是為了勸解兄長而來。」
「因是我等知曉無錫陷落,吳縣定然難守。」
「故小弟勸叔父讓我前來說服兄長獻降,以此保住兄長命。」
「豈料今還未至,兄長便死於毗陵城。」
「屬實讓小弟痛徹心扉,難以自己!」
說著,他便掩著面開始流淚不止,活像是一個極為孝順的子弟。
周瑜看他這般,心中雖然難,卻還是言語安道:
「仲謀節哀順變,此乃形勢如此,非人力可及。」
「好在孫氏有汝這般俊才,今雖去了伯符,來日亦可興也。」
「如今爾等既是降,吾亦無須憂心。」
「仲謀也無須去了,我等且一道吳縣。」
「待劉備前來降之後,伯符之願便了矣!」
孫權聽著此言,不由鬆了口氣,跟著周瑜上了馬,又在思考自己該怎麼辦。
現在他有八層把握,多半是周瑜害死了他大哥。
從倫理上來說,他應該殺了周瑜為他大哥報仇。
可現在周瑜現在已經投降劉備,他如果了周瑜,劉備一定會追究。
故從現實來論,他不僅不能殺周瑜,還得幫周瑜掩飾。
只有功將此事掩蓋過去,順利投降了劉備,才能保住他孫氏。
但還是那句老話,人心隔肚皮,他不能保證周瑜會不會斬草除!如果周瑜真有心斬草除,那等他們投降之後,就了周瑜案板上的魚。
他現在到底應該如何抉擇,才能保證自己的最大利益?思慮之間,他看向了周瑜的背影,眼神變得頗為複雜。
可在猶豫片刻之後,眼見周瑜策馬而進,他還是選擇跟上周瑜。
正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他就不信他以後沒有報仇的機會。
至得先把吳縣城的事先辦完,保住自己小命再說。
抱著這等想法,他和周瑜回到了吳縣城。
眾人見得二人同時前來,自然大驚,隨後聽得孫策死訊,皆是傷心不已。
隨後論及投降之事,便再無一人不許。
本來孫靜就有心投降,唯一的念想就是保住孫策。
現在孫策已死,他們也就沒了念想,唯有投降一途。
是日,全城縞素,孫家子弟為孫策披上了麻。
在此過程中,孫靜親手寫了一封降書,令人獻給了劉備。
劉備那邊看了孫靜獻上的降書自是大喜。
當即便令麾下加速前進,一路朝著吳縣這邊行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