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給你說說皇帝和宰相的事(第一更)
「所忙何事?」李隆基興趣,只要李易要做的事,他全想打聽。
「天災、人禍。」李易又遞過去羊腰子。
王皇后低頭吃,發現今天這個料裡面多了一點白的東西,吃著味道鮮。
李隆基寒都乍起來,吃的事瞬間拋到九霄雲外。
「哪裡的天災?何人禍?」李隆基一把抓住李易的手,焦急問道。
李易猶豫一下,搖頭:「不可說,不可說。」
「怎不能說?」李隆基的手用力。
「唉!」李易嘆息,道:「泄天機,必遭天譴。」
「啊!」李隆基鬆手,臉一下子變白,愣愣地看著李易。
「怎會如此?怎會如此?」李隆基喃喃著。
他已經把李易當某些特殊的存在了,聽到李易說有天災人禍,他還想知道。
等李易又說天機、天譴,他更加確定,自己的這個易弟有別的本事。
問了,易弟估計要完。
不問,天災和人禍又該如何理。
「三哥無須焦慮,落不到長安,到時皇帝和宰相自然會想辦法。死些個人,你我還是照常過日子。」
李易安李隆基。
他不安還好一些,一安,李隆基更急。
什麼朝堂上的皇帝和宰相,我就是皇帝。
現在的三個宰相,居然連怎麼粒都不知道,指他們能夠把天災人禍輕鬆平掉?
還死些個人,死人是大事。
李易端酒,放邊是停住:「說起來現在魏知古去工部當尚書了吧?怪可憐的。」
「我估計他現在就不好,到冬天得傷寒,年歲大了,憑殿中省尚藥局那些人的本事,不可治也。」
李易換個話題,說起剛被弄到工部當尚書的魏知古。
「易弟知曉?」李隆基回憶魏知古的況,覺得確實狀態不怎麼好。
「自然,但不可說。」李易說完嘆氣。
「易弟能醫?」李隆基了惻之心,他收拾魏知古,並不是要看魏知古去死。
「能醫而不可醫,皇帝讓他死,弟如何敢去救?」李易說道。
「朕……真的要生病?皇帝哪裡他去死了?」李隆基差點說錯話。
「三哥你不知道?明明是姚崇的兒子找他,讓他做一些不該做的事。」
「他拒絕了后,怕姚崇報復,所以就跟皇帝說了。」
「結果當今陛下非要找姚崇問,姚崇承認了,還說孩子不對。」
「陛下就覺得魏知古這人不好,姚崇對魏知古有恩啊,於是就收拾魏知古。」
「當然,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姚崇重要。」
「姚崇門生故舊遍布,陛下剛剛理完太平公主的事,還有一些人沒殺。」
「姚崇在,很多人的心思便不。陛下罷魏知古,是給姚崇出氣啊。」
李易對著李隆基剖析當今陛下為什麼要把魏知古給趕到工部去。
王皇后此時不吃了,跟李隆基一起看著李易,不時點下頭。
意思是說:對,易弟你說的對,就是這樣子滴。
「盧懷慎呢?」李隆基十分好奇,又問出來一個人。
「盧懷慎比較聰明,他知道陛下對姚崇多麼看重,所以一改以前那種辦公的樣子,變得不多話。」
「姚崇要是不理什麼文案,盧懷慎保證不接手,他的才華不是被姚崇制,而是被陛下。」
李易說出盧懷慎的況。
「張說呢?」李隆基再問出一個人。
「張說啊,他的權利慾和姚崇一樣,所以一山不容二虎,之前他阻止姚崇當宰相,之後必然被收拾。」
「我最討厭他們兩個的是,以權謀私。寬以待己,嚴以律人。」
「自己的人做錯了,百般掩飾,偏生尋別人錯事而制裁。」
「至於行政方面,沒什麼可說的,陛下既然用他們,他們自然要拿出本事。」
「而他們拿出來的那些辦法,哎!也就那樣吧。」
李易把張說一頓貶,順便姚崇他也沒放過。
沒辦法,史書上記載得明白著呢。
李隆基夫婦聽得一愣一愣的。
這就是易弟眼中的張說和姚崇,名相啊,行政沒什麼可說的?
「易弟,這二人的政令,兄覺得還不錯。」李隆基為自己的宰相說話。
王皇後點頭,表示支持老公,對呢,兩個宰相都很厲害。
「三哥,他倆的政令對士子比較多,明年和後年,那個天災人禍,正常況下姚崇理得還算可以。」
「雖然也死了一堆人,關鍵時刻,姚崇有擔當。」
「可惜,他不接地氣,腰彎不下去。」
「不知工、不悉農、不商、不通教。」
「教育是本,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之計,莫如樹人。」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世人逐利,當以利驅之。」
「商農工良者,方能大唐昌盛。」
李易提出自己的觀點,應該獎賞對農事、工事有好發明的人。
李隆基喝口酒潤潤嚨,聽別人說話,把自己聽得口乾舌燥。
王皇後有自己的想法,說:「對工農好,士該如何?」
「嫂嫂是把士與工農商對立了。士帶著工農商啊,當的和求學的,指導其他行業,然後陞。士就高興了。」
李易笑著說道,事簡單,把士抬起來,讓士想辦法促進其他三個。
李隆基追問:「商呢?」
「收稅,把百姓租庸調的調給免了,用商稅僱人幹活。如今額外的工匠不也是分短、中、長工麼。朝廷給絹帛。」
「現在人種不了那麼多地,尤其是還要種桑樹、麻、棗樹,再去幹活,地里忙不過來。」
「忙不過來收就,看著給了很多地,讓他們租庸,實則他們一被調之後,拿不出東西。」
「若以絹帛代替調,還要有人紡織,或用糧食、桑麻賣錢。」
「這其中,商人在百姓收穫的時候低價格,等著百姓缺了,又抬高價格。」
李易給李隆基分析著商人的壞。
至於好,商人好不好,在於法律強不強。
法律有,鑽得最多的是商人,其次是其他人。
他說的這些事,換到他那個時代,大家都懂,甚至想得比他還深。
可換到大唐,那就不一樣了。
李隆基果然到衝擊了,他哪知道這許多事啊。
他出生就在皇家,也沒去哪個貧困的村子生活上一兩年。
他能接到的事有局限,租庸調是據前朝來進行的。
聽到越無數個朝代的人跟他講士農工商,他已經聽傻了。
這麼簡單?士不同意,就把士再次拔高。
誰能讓農和工作得好,誰就獲得獎勵。
「易弟,你這莊子還要作甚?」李隆基換個話題,衝擊太大了,得回去好好想想。
「我呀,打個樣,告訴其他人,一個莊子可以治理什麼樣子。」
「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一個莊子我都打理不明白,我怎麼能去當?」
「莊戶我都不能讓他們吃飽穿暖,我怎麼敢去當?」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李易坐直,微微抬起下說。
他有著自己的驕傲,這是閱歷和知識的積累。
這是千年後的經驗對此時代的俯視。
今天是周一,依舊三更,如果今天的周推薦票能到200,明天,也就是周二,五更。今天第二更在11點。謝謝大家的支持。鞠躬!
(本章完)
趙子文是一個浙大的在校生,因為一次意外落水,來到一個是宋朝的時代,卻不是宋朝的國度,曆史的軌跡因何而改變? 秦觀,李清照,蘇軾一一出現,趙子文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趙明城的牆角,該不該挖?可惜還是被趙子文給挖了,咱總不能讓李大才女守寡吧! 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就看小小書童趙子文如何穿越曆史忽悠忽悠古代人…… 是肚裡能撐船的宰相還是那個冷血英武的將軍?隻能說這個書童不是人……
21世紀中文係高材生,魂穿大唐成了贅婿!手上竟然戴著一個鐲子,各種現代武器應有儘有!文科生拿著那麼多武器,難道要當個武官不成?不,我要詩詞歌賦,我要扮豬吃老虎!一個大腹便便、身著黑色長袍的中年男子瞇著眼睛打量一番,賤賤一笑:“既然賢婿已無大恙,那麼,來人啊——去報官府吧!”莫名其妙的被送上戰場,打了勝仗回來卻被人給——休!了!!好在張十二不僅精通詩詞歌賦,還帶著各種現代武器的Bug!且看他如何應聘伴讀書童,詩會露臉,戰場揚名,坐擁嬌妻,封侯拜相,閃耀大唐!
元末濠州城外,朱元璋撿到了一個少年,從此洪武皇帝多了一條臂膀。抗元兵,渡長江,滅陳友諒,伐張士誠。創建大明,光複燕雲。 我無處不在。 從此洪武立國,再無遺憾。大明根基,固若金湯。 針對小明王的事情,我們需要采取四階段戰術。 首先,我們宣稱什麼事都冇有。 其次,我們說或許發生了什麼事情,不過我們什麼都不用做。 再次,我們說或許應該做點什麼,可惜什麼都做不了。 最後,我們很遺憾小明王以身殉國,當初要是做點什麼就好了。 …… 有人問:身為太祖第一心腹重臣,如何輕鬆避過風風雨雨,安享天年? 張希孟謙虛地說:“仆隻是大明朝卑微的社會公器,用來盛放太祖皇帝深思熟慮的果實!”
當山河破碎之時,總有中華健兒捨身忘死。 有膽敢覬覦中原大地之鼠輩者,必將頭破血流,血債血償。 山河陸沉之際,江東魂穿抗日戰場, 從淞滬會戰開始,帶領一個個中華熱血男兒, 殺倭寇,復河山。 我們的,必不讓人奪了去。 屬於我們的,也將取回來。 侵中華者,必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