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我在大明長生久視 第22章 使臣朝貢

《我在大明長生久視》 第22章 使臣朝貢

夏原吉滿臉痛苦,好不容易搞些錢,皇上又要大手大腳地花,他哪裡得了。

「皇上,國庫是富裕了,但用錢的地方很多,不能這麼花銷啊!」

「窮不了。」朱棣一副暴發戶臉,「你目太淺了,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的出來的,等明年寶船出海,大明的國庫會越來越殷實。」

「……」夏原吉苦道:「皇上,浙西的洪水還未得到妥善治理呢,這會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朕正要說這個事兒呢。」朱棣道,「你去再跑一趟,儘快解決此事,錢糧方面盡可放心,朕全力支持。」

見他還要反對修書,朱棣轉移話題道:「對於治水,你可有良策?」

「這個……」夏原吉皺眉沉思片刻,拱手道:「臣以為,可疏浚吳淞江下游,而後上接於太湖,然後,量地建閘,按季節不同開閉閘門,讓洪水借道海,如此,方可徹底解決水患,長治久安。」

頓了頓,夏原吉又道,「以疏為主,以堵為輔,兩相結合,方為上策!

不過……這要用十幾萬人,花費的錢財也相當驚人。」

朱棣道,「錢糧不是問題,早一日解決水患,早一日解百姓危難,恢復生產。」

他思考片刻,道:「你去統計一下,耕地被淹的百姓,無需以徭役代替賦稅,至於治水的苦力,這次就不用士兵了,全用苦的百姓,以工代賑!」

「皇上聖明啊!」夏原吉大喜,「這樣雖然看似花錢多,實則利國利民……」

「哈哈……好啦!」朱棣笑著擺手,「去吧,儘快解決此事,救百姓於水火。」

「微臣遵旨!」夏原吉喜滋滋答應,「臣這就去辦。」

待出了大殿,他才恍然醒悟,這是中了皇上的調虎離山之計,不由苦笑一聲,轉去了。

Advertisement

……

夏原吉走後,朱棣神采飛揚起來。

「朕要修的是一部巨著,一部彰顯國威,造福萬代的書;

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天文、地誌、、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

拉……

李青看著老四這模樣,突然想到一句不太恰當的話:狗窩裡放不住剩饃!

不過修書屬於文化傳承,足以影響千秋萬世,從長遠的目來看,不管花多錢都是值得的。

好皇帝分仁君、聖君,仁君利在當代,聖君功在千秋;朱棣無疑是後者。

稍稍知道歷史的,就知道《永樂大典》這部曠世奇作,縱觀整部華夏史,這本書絕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甚至連能與其比肩的都沒有。

李青雖然知道這部書修下來,耗資彌巨,心裡卻是相當支持。

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不言而喻。

等朱棣慷慨陳詞完,李青拱手道:「皇上,臣有本啟奏。」

「你不會也和夏原吉一樣,反對修書吧?」朱棣狐疑道。

李青搖頭:「皇上英明,修書有利於千秋萬世,臣舉雙手贊同;

然,若只是單純的修書,並不足以現皇上雄才偉略。」

「哦?」朱棣來了興緻,「說來聽聽。」

「皇上,臣以為,書修完后,可允許員閱覽、抄錄。」李青道,「要是修完書,就束之高閣,那修書的意義會大打折扣。」

雖然在修書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人備份,但效果遠不如公開支持傳播來的好。

員為介,流傳到民間,讓這部曠世奇作,以這種方式保存,才是上上之策。

「這話也有道理。」朱棣沉片刻,點頭答應,「不過,抄本一定要註明出。」

「皇上聖明!」眾人齊拍馬屁。

Advertisement

朱棣爽朗一笑,「解縉,朕再跟你找個幫手,你和姚廣孝一起負責編撰事宜,儘快保質保量的將書修出來。」

「臣…」解縉小心翼翼道,「皇上,臣一人可以應付的來。」

朱棣眼睛瞇了瞇,旋即笑道:「都去忙吧,需要什麼儘管開口。」

「臣遵旨。」眾人行禮告退,解縉有些失落。

待解縉等人離開,朱棣淡淡道,「此人恃才傲,區區一個員,竟走在尚書前頭,實在自大,縱有才華,卻不堪大用;

高熾,你不可與此人過於親近。」朱棣教道:「這樣的人,就不能給他好臉。」

「兒臣記下了。」小胖點頭應是。

「李青。」

「臣在。」

「此番蘇杭之行,你功不可沒,即日起,封你為太子太師。」朱棣道,「怎麼樣,朕夠意思吧?」

李青無語,太子太師銜,老朱已經封過了,而且這個從一品,他也不想要,因為要多幹活兒。

「皇上,要不還是算了吧。」李青訕笑道,「臣還是做個孤臣為好。」

朱棣臉一板:「君王賜不可辭!」

「……謝皇上。」李青無奈點頭,接著又問:「皇上,瓷窯、茶葉都在弄了吧?」

「嗯,瓷窯已經建好了兩個,茶葉的事夏原吉也落實下去了,以後的茶葉由朝廷專營,與鹽一樣。」

朱棣心很好,笑罵道:「這個人能力不錯,品也是上佳,就是太他娘的摳了,朕每次花錢跟剜他似的,娘的,老子又沒花他的錢。」

李青:「……」

不得不說,老四花錢確實厲害,簡直就是個碎鈔機。

朱棣欣然道:「今年年底寶船便能造好,屆時海運一開,國庫便能充盈起來。」

「恭喜皇上,賀喜皇上。」李青敷衍兩句,心也頗為激

Advertisement

這還不滿兩年,大明就走出了小小朱的萎靡,逐步邁向鼎盛,實在是一大幸事。

君臣三人聊了一會兒,小胖提議道:「父皇,此番大明國庫收益如此大,應該慶祝慶祝,擺上酒佳肴,好好吃喝一頓。」

朱棣欣然應允,令人準備盛菜肴。

………………

日子一天天過著,李青的生活很有規律,上午怡聽曲兒,下午去東宮,晚上快活,有時去曹國公、梁國公府串串門兒,安逸且充實。

永樂大典的編撰進行的如火如荼,參與編撰的人員,從最初一百多人,逐漸漲到了近千,並且還在逐步增加;

有朝廷的員,有民間的飽學之士,購買書籍、整理歸納、定稿……忙的不可開

見老和尚忙得腳不沾地,李青心裡一下就平衡了,相比之下他舒服多了。

另一邊,龍江船廠也取得重大果,一艘艘堪比小航母的巨艦,先後完工,下水試航。

與此同時,大明的水師,也在積極演練。

朱棣對三寶很是放心,出海的一切事宜,全權予三寶負責。

並升任三寶為監太監,至四品,並為其賜姓,朱棣本來賜國姓『朱』,考慮到三寶是太監,改為『鄭』。

歷史的巨滾滾而來,擋都擋不住,三寶搖一變,從馬和了鄭和。

(ps:三寶本名馬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信仰佛教,姚廣孝收鄭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九月份,臨邊小國見大明已經穩定,不會再有變,便先後前來朝拜。

繼朝.鮮之後,暹羅、琉球、日本(就不加符號),先後前來朝貢,與大明建立宗藩關係。

國王、王子,都必須要經過大明冊封,才有法理效應。

大明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朱棣為帝王,自然開心,大擺筵席,招待來使。

Advertisement

席上,酒佳肴、山珍海味應有盡有,盡顯大明風華。

這些小國,有的從漢唐就開始跟漢人打道了,深知漢人最注重禮儀,因此,在朝貢之上,都下了本。

禮多人不怪的道理,他們也懂。

酒席宴間,氣氛很是熱絡,王子、使臣代表先後上前行禮、敬酒,朱棣來者不拒,十分爽快。

結束完一敬酒,朱棣朝李青笑道,「看著吧,用不了多年,大明的藩屬國將會數倍增長。」

李青一臉欣然,含笑點頭:「皇上,開海在即,但海面並不算暢通,海上倭寇十分猖獗;

當然,其中也有不是大明的海盜,事實上,太祖皇帝雖然了海,但民間海上通商者未曾斷過,無他,利益太大了;

這也就造了海上倭寇、海盜橫行,因為富紳走私,不律法允許,他們搶的心安理得;

如今,大明要開海貿易,自然要肅清海面。」

朱棣點頭,「朕也在琢磨這個事兒,不過,現在朝廷的開銷實在太大,海面的倭寇雖然武裝一般,但清繳起來比在陸地上困難多了。」

李青道:「臣有一計!」

「你又有計?」朱棣放下酒杯,「說來聽聽。」

李青嘿嘿笑道:「把清倭事宜,予日本國王足利義滿。」

「這個……」朱棣有些遲疑,「眼下剛建立宗藩關係,這樣不太好吧!」

「其實也沒什麼不好。」李青笑嘻嘻道,「只要皇上餅畫的好,他自然樂意干。」

「畫餅?」朱棣眼睛一亮,這個他在行啊,「嗯,以夷制夷,這個主意好。」

……

臨近散場,各國使臣再次一一上前敬酒。

到了日本使臣之時,朱棣開始語言藝:「朕開海,然,海上倭寇橫行,這讓朕很難辦啊!」

使者心中一凜,連忙解釋:「大皇帝陛下息怒,海寇之事,小臣也有所耳聞,但他們和我們沒關係啊!」

朱棣為難道:「這個朕自是願意相信,就是怕到時候誤傷了你們,畢竟大明的將軍、士兵,可分不清這些,萬一……」

「大皇帝陛下三思啊!」使者會錯了意,還道是大明借清倭名義,對他們發兵,立即道,「這個我們有責任,我們來清。」

朱棣錯愕,他還沒畫餅呢。

使臣謙卑道:「剿寇這等小事兒,何須大明出兵,作為大明的藩屬國,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幫大明排憂解難。」

他一臉正氣:「還大明大皇帝陛下,給我們一個立功的機會!」

「嗯……也罷!」朱棣一臉不願,勉強點頭答應:「看你們表現吧,要是你們清繳不利,朕再發兵!」

頓了頓,畫餅道:「若是你們做得足夠好,朕會在海面暢通后,加大與你們的貿易,華綢、的瓷、醇香的茶葉……都會加貿易行列;

回去告訴足利義滿,只要好好乾、肯聽話,朕是不會虧待他的。」

「小臣遵旨。」使臣連連點頭,難掩喜,拜道:「大明大皇帝陛下聖明啊!」

李青忍著笑,心道:「這個大餅,漂洋過海也得喂到足利義滿裡。」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