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軍事歷史 終宋 第1315章 融入

《終宋》 第1315章 融入

(4, 0);

  「開船嘍!」錋

  船夫將長篙一撐,船隻破開河水,向江北劃去。

  站在船頭的漢子抬手一指,道:「我家鄉就在淮河以北的臺,在金國時屬於北壽州。端平時,我爹以為能回到家鄉,所以給我起了這個名字。」

  「所以你臺?」

  「是,一河之隔的家鄉,祖孫五代人沒能回去。」

  「那你如今可以回去了。」

  李庭芝禮貌地應了一句,結束了這場對話。

  他不太想與陸臺聊天,這些人話里話外總是提起家國分裂的不好,強調趙氏的無能,他怕聊得多了,對故國的懷念會越來越淡。錋

  俯穿過船艙,站到了船尾,舉目向南岸。

  八公山越來越遠,然後船隻晃了一下,抵達了江北岸邊。  查看最新章節,請訪問(5,0);

  李庭芝算是徹底離開了大宋南渡之後的疆域。

  他若不認同李唐,這便算是離開故國了,反之,此時則算是踏了家國腹地。

  一輩子志在恢復中原,今日以這種方式北上。

  過了淮河,漸漸便能到樹木低矮了些,排得也沒那麼了,再加上地勢平坦,襯得天高雲闊。

  南與北還是不同的。錋

  偶爾能看到有群結隊的人在路邊走著,隨行的吏說那是朝廷從兩淮遷到北邊安頓的流民,天子希以此改變江南貧者無立錐之地、北方人口稀且文教崩壞的局面。

  李庭芝聽了暗自搖頭,心道此事沒有說起來那般容易,要達須有強手腕,否則容易如公田法一般善政變害民的惡政。

  他卻不開口。

  雖說他選擇了投降,卻並不願意在新朝效力。

Advertisement

  他與鄧剡說好的是放棄抵抗、出兵權之後,容他當一個山野閒人。(5,0);

  鄧剡只說讓他先往開封覲見過陛下再談。

  李庭芝沒奈何,一路北上,終於在三月二十八日抵達了開封,即大宋……前朝故都汴京。錋

  還未看到城牆,道邊已出現了讓李庭芝十分在意的東西——馬匹。

  看一個國家強盛與否,首先就是馬匹。

  臨安廟堂諸公尸位素餐,盡日就會說大宋富庶,說蒙元是胡虜、李瑕是叛逆。說到頭來沒有馬匹,戰略上就永遠只能挨打。

  離開封城越近,出現的馬匹、駱駝越來越多。

  牽它們的不儘是漢人,大部分都是蒙古人、目人。

  這才是讓李庭芝吃驚的,可見李瑕繼承了蒙元的商道與貿易。

  大宋也重視貿易,但更多的是海貿,且不敢放這麼多的胡人到都城來,大宋對降人都恐「納之則有後患」。錋

  於是,道上這場景首先讓李庭芝到的是不安。

  他既擔心李瑕久居北方已被胡化了,還擔心放如此多的異族境實在是危險。(5,0);

  陸臺也是初次來開封,轉頭四顧喃喃道:「怪不得王蕘說有朝一日必要恢復到萬邦來朝的盛唐氣度……」

  李庭芝聽後愣了一下,忽意識到自己方才的想法確實是帶了一子偏安一隅的小氣。

  他到廬州時曾聽王蕘罵「宋主失魄」,如今才漸覺「失魄」二字的準。

  搖了搖頭,繼續往前走,因道上商旅多、軍需調的人馬多,他們在南薰門排了一會隊才得以城,但了城便發現開封城遠不如揚州繁華。

  最大的區別就在建築的樣式,沿街的房屋都很簡潔,青一的瓦頂、灰白的牆,缺雕欄畫棟。錋

Advertisement

  陸臺讓人先往衙投書,帶著李庭芝往驛館住下。

  才歇了不多時,便有人來傳召。

  李庭芝沒想到才進開封便能見李瑕,換作在臨安他尚且要等上三五日,何況如今還是降人。

  進了行宮,他馬上意識到李瑕沒有定都開封的打算。

  因為這所謂的行宮無非是把牌匾一換,而就在進門後的闕樓邊,那塊「河南經略府」的牌子還擱在那。(5,0);

  再回想那首《沁園春》,李庭芝便能確定開封城容不下李瑕的野心……

  過了闕樓,迎面便有人迎了過來。錋

  「李相公,可還記得咱?」

  李庭芝定眼一看,想了一會兒才道:「關大?」

  關德便滿意地笑起來,道:「陛下很重視李相公,前日還在說,李相公從兩淮過來差不多這兩日也該到了,讓咱不可怠慢。」

  「謝天子重恩。」

  李庭芝只當這是場面話,客氣地應了。

  「不巧,前面幾位相公議事稍晚了些。請李相公到前面稍稍等候。」關德笑道,「襄呂相公也在……」

  再往前,果然見到襄來的諸人。錋

  站在最前面的是呂文煥,著不似前幾年見面時那般華貴,頭髮還是梳得一不茍,氣度未減。

  呂文煥轉過頭來,眼神中出一訝異之,似乎是沒想到能在此見到李庭芝。(5,0);

  李庭芝拱了拱手,沒說話,總不能說「你也降了」。

  眾人站著等了一會兒,得到李瑕召見,便依次列隊,準備進大殿。

  呂文煥請陸臺在前,陸臺對這些規矩並不了解,推拒了兩句見推拒不過,便乾脆站在前面。

  呂文煥又看向李庭芝。

Advertisement

  李庭芝遂抬手請他在前,待呂師聖這等人都站好了,才在隊伍中段站定,依次進了大殿。錋

  二十多個降臣一進去,大殿上便差不多站滿了。

  「臣等拜見陛下……」

  李庭芝本不想跪,但畢竟是降臣初次覲見,旁人都跪了,他亦不得免。

  「諸卿平。」

  李瑕的聲音很年輕。

  起之際,李庭芝瞥了一眼,只見李瑕穿一赭紅的圓領襴袍,確實是英姿……接著,他忽然發現李瑕銳利的眼神正在看向這邊,甚至與他對視到了,他連忙低下頭。(5,0);

  「卿等順天命、止兵戈,使天下早日一統、萬民早日安定,皆有功於國……」錋

  李瑕開口勉勵著眾降臣,聲音波瀾不驚,未帶緒。

  其後便是讓侍宣旨,封賞爵。

  李庭芝不願為,今日卻也只能先領了職,等往後再遞辭呈。

  他再次微抬起頭,卻發現大殿側邊擺著一張大地圖,幾乎將整面牆都占滿了。

  論尺寸與細程度,這張地圖都是他平生第一次見的,北至長城、南瀕南海,山川河流俱有標註,州縣無一落。

  只看這個地圖,他便知這場仗大宋輸得不冤。

  這地圖上雖有一些兵棋擺在長江附近,但被標註更多的地方反而是黃河。錋

  「難道黃河還有戰事?」這是李庭芝腦中浮起的第一個念頭。

  再仔細一瞧,他不由更加疑起來,心中暗想道:「怪哉。」

  這日覲見,李庭芝連自己被赦封了什麼職都沒聽清,腦子裡想得更多的還是那張地圖上蜿蜒的黃河……(5,0);

  ~~

  「李相公,李相公?」

  次日,睡得迷迷糊糊時,李庭芝聽到了一個頗為尖細的聲音在喚自己。

Advertisement

  睜開眼,看到關德那張臉,他方才意識到自己睡得太沉了,連有人進來都不知道。錋

  「關大,何事?」

  「陛下召見你。」

  李庭芝頗為驚訝,他本是來當客居開封的降將,不想卻到了寵臣的待遇。

  這次進行宮則沒有再等,直接由關德引進了殿中。

  殿中,有幾個臣子正坐著與李瑕說話。

  「未必便拿不出……」

  「陛下,李相公到了。」錋

  李庭芝正要行禮,李瑕已道:「不必多禮。」

  於是李庭芝直起來。

  李瑕開門見山道:「昨日朕觀李卿對地圖興趣,是在意長江、還是黃河?」(5,0);

  李庭芝一愣,行禮應道:「臣斗膽,敢問陛下是否想要修黃河?」

  「國以來,黃河屢遭挖掘,金人掘、宋人掘、蒙人掘,泛濫災,肆生靈數十年,如今朕親來開封,除了滅宋之外,正是要督促此事。郭守敬在河北還有一年半的任期,正好先籌措修河款項……」

  李庭芝不知郭守敬是誰,昨日在地圖上卻看到了十分詳盡的修河方案。

  他駐地在揚州,早年常與山東李璮作戰,活最多的就是黃淮下游、飽經水患侵襲的地域。錋

  因此,他雖沒來過開封,卻對黃河十分在意。

  再次回頭看了眼殿側的地圖,李庭芝問道:「可否容罪臣細觀?」

  「李卿看便是了。」

  李庭芝遂走到了地圖前,只見上面沿著黃河著許多小紙片,標註了各河段泥沙淤積、河水泛濫的況,細述分水南下、引道淮河、回歸故道等治河辦法的好與壞,甚至連淮東河段關於漕運的影響也提到了……

(5,0);

  整個方案還是比較保守,以治沙為主,相對而言節省人力力。

  當然,如今這天下都還未一統,就算等滅了宋,確實也拿不出太多的人力力來。

  「北地竟也有擅水利者。」錋

  「郭守敬乃是水利大家。」李瑕竟也走了過來,站在李庭芝後。

  李庭芝心裡並不認同,認為郭守敬也就是在北方還算有才華罷了。

  「陛下,罪臣斗膽問一句,國朝初立,為何如今便急著治河?」

  「黃河越早修,政治因素的影響越小。」

  李瑕竟是十分直率,抬手指了指地圖上的黃河故道,又指了指淮河。

  「早晚必然要修,越晚修,利益衝突越大。」

  「是。」錋

  李庭芝當然明白,是把黃河遷回故道還是修在淮河河道,牽扯到的南、北利益太大,只要等朝中形派別,不可能沒有紛爭。

  等滅了宋,則正是李瑕威、掌控力最高的時候,甚至於江南還會有需要的俘虜,抄沒許多的財。(5,0);

  所以李瑕平定天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修黃河。

  而唐軍還未過長江,他竟已在規劃。

  大宋也許正在召集數十萬大軍勤王,在李瑕眼裡像是沒看到一樣,更關心滅宋之後的事了。

  至於李庭芝,一時竟不知道自己是希大宋早點滅亡,還是不希……

  「朕聽聞,李卿在揚州也修過水利?」李瑕又開口問道。錋

  「回稟陛下,是,臣剛到任揚州時,揚州正遇水災。」

  「哦?」

  殿上幾個重臣都來了興趣,紛紛圍過來。

  李庭芝抬手一指,正指到地圖上郭守敬寫著「奪淮」的紙條上。

  「因黃河淮,淮河暴漲,每年都會衝到運河,那是咸定……那是庚申年,水災尤劇,不僅揚州民居災,更是影響到整個鹽業……」

  李庭芝本不願倒戈到新朝效力,是昨日眾降臣中最格格不的一個,此時卻像是了最早融的一個。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