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漢皇帝劉鈞見大臣們爭辯起來,目看向了武班列的劉繼業,這位朝廷中流砥柱的大將軍。
“劉將軍,你的意見呢?”
一位材魁梧,留著髯,五十多歲的男子聽到被點名,就走出了班列。
他就是劉繼業,原名楊業,被北漢世祖劉崇賜名劉繼業,也就是后世在戲劇中常稱的楊繼業,乃是后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他年時候好任俠,善于騎,武藝很高。北漢建立后,追隨北漢世祖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因忠烈武勇,素有智謀,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在北漢軍方有“劉無敵”之稱。
劉繼業在軍中的威很高,素有戰名,他一出來,代表著主戰派,實權派的大將,所以,文臣大臣暫時先不吵了,等聽他如何回答。
“回陛下,臣以為,目前以我們的兵力,如果現在就直接出兵,幾萬人馬,很可能占不到多便宜,不如先觀戰局,看大宋與江南唐國,能打到什麼地步,是否大宋會因此消耗很大,不斷需要增兵,輸送糧草給前線等。
“如果大宋陷了焦灼戰,牽制了大宋的主要兵力,那我們就可以逮住機會,聯絡北面的遼國,西北的藩鎮勢力,聯合進攻北宋的邊境,就能夠得勝,不求一句滅掉大宋,打汴京城,但是,卻可以收復我們漢國的疆土,有了土地和百姓,修整幾年,國家自然就能強盛起來。”
劉繼業分析合理,思路清晰,并不激進,也不畏怯,只是要等待時機,謀后而。
“劉將軍說的有道理啊,這樣更為穩妥!”
“臣贊同劉將軍的提議!”
“臣也贊同!”
不文臣武將紛紛響應、附議。
連同平章事郭無為也站出班列,支持道:“劉將軍的提議,不急不躁,臣覺得可行,在大宋與江南唐國戰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派出游梟、諜等,到宋國散播謠言,遼國要出兵攻打宋國,這樣可以瓦解汴京城和各地百姓的凝聚力,拖宋軍的后,讓大宋臣子們也要搖旗不定,此乃計一也。”
“另外,我們也要加整兵和訓練,打造一支銳,可以長驅直,一旦開戰,可以迅速橫掃幾座城池,收復回來,這樣免得仗打得曠日持久,消耗巨大。我漢國的國庫日漸空虛,恐怕經不起幾次大軍前線作戰。”
北漢皇帝劉鈞聞言點頭,對丞相郭無為、劉繼業的建議表示肯定,目一掃,看到站在站在大臣最前,介于皇帝之間的太子劉繼恩,便詢問道:“太子,你覺得呢?”
劉繼恩聽到被點名詢問政見,頓時有些張,他的資質平庸,對治國大道理,背一點文章還湊合,一到現場臨時反應,就遜了。
其實太子劉繼恩,原本并不姓劉,而是原姓薛,父親薛釗因不岳父漢世祖劉崇所用,又與妻子劉氏聚離多,結果有一天薛釗喝醉了酒,因拌幾句,便劍將劉氏刺傷,這下酒勁驚醒之后,直接畏罪自殺了。那時候劉繼恩年紀尚小,其舅父劉鈞又膝下無子,因此劉崇就將外甥份劉繼恩、劉繼元都過繼給劉鈞了。
等劉崇病逝,劉鈞繼位后,任命了劉繼恩為太原尹,北漢儲君太子,但劉繼恩資質平庸,劉鈞常常對臣下郭無為抱怨劉繼恩無治國之才。而丞相郭無為也趁機勸說皇帝改立劉繼元為儲君,但遭到劉鈞的拒絕,這件事不了了之,但讓劉繼恩更加擔心自己的儲君位置了。
“那個,劉將軍所言,句句在理,真知灼見,分析妥當,兒臣,兒臣也覺得大有道理,可以推行。”
劉繼恩并沒有說出什麼大道理,而是拾人牙慧,凡事擁護聲最高的,他都支持,凡事在民間有賢明、威名的大臣,他都贊同,這樣避免說錯話,也避免得罪一些重臣,對他進行背后參奏。
國家大事,資質平庸者,認知不夠,很難站在一國之君,廟堂重位上面做決策,牽扯到國防、軍事、經濟、制度、田地等太多方面的復雜事,劉繼恩長于宮廷,哪有那麼多的見識和思考能力。又因為年喪父,被過繼寄養,在宮廷生活戰戰兢兢,格方面懦弱一些,也都是有原因。
北漢皇帝劉鈞出一失之,對這個太子的資質和才能還是一如既往的失。
但是嫡長制是皇族權力過度穩定、士大夫尊崇的繼承制度,他不能因為個人喜好,就隨便廢立太子。回想一下歷史,隋文帝廢掉太子楊勇,改立了楊廣,結果卻導致隋代三代而亡,就是沒有按照一個既定大規則去辦事。
一旦這個口子開了,那以后皇子們都會卷,爭相斗起來,皇子與大臣之間勾連,為了得到支持,很可能形諸多派系,最后鋌而走險,甚至敢弒君,兄弟反目骨相殘,會使得朝堂不穩,皇室不寧。
“其它卿,是否還有補充?”
大將軍李抱拳道:“臣覺得,當早準準備,西北諸藩早就在大宋收編吞并的規劃中,雖然麟州楊氏早些年依附后周,現在歸順了大宋,但是,其它三州藩兵節度使,都在擁兵自重,我們可加以利用。”
唐宋之際,麟州楊氏家族起自長安,落戶麟州,經過近百年的傳承,發展為名鎮陜北的武將世家。他們和府州折氏、州王氏、夏州李氏一起,也組了當年陜北的“四大家族”。
如果細推起來,北漢大將軍劉繼業,就是出于麟州的楊家。
在唐宋之間的五代時期,戰不止,諸強爭霸。唐朝末年,封為“晉王”的李克用占據了晉、陜兩省北部,并任命折嗣倫為麟州刺史。李存勖繼任晉王之后,忙于和后梁朱溫征戰,為鞏固河防,他命折嗣倫于麟州之北的黃河岸邊建府州城,將麟州軍隊移駐于此。
此時的麟州城防已是大空,當地地方勢力蜂起。楊弘信趁此良機,進駐麟州城池,自立為刺史;其弟楊弘榮則留于楊家守護家產,后代繁衍至今。楊弘信主政麟州,歷五代各朝,始終堅持“靜觀中原大局,再圖投靠”。
直到后漢建立后,楊弘信雖承認麟州地屬河東,卻又把管轄權牢牢控于己手。曾任北漢河東太原尹的劉崇,此時收楊弘信長子楊業(劉繼業)于帳下。后漢建立后,即使長子效命于劉崇,但楊弘信仍接了后周的封號。
楊弘信去世后,其次子楊重訓繼任刺史之位,他因長兄劉繼業在北漢,便也舉州依附北漢。但因當時陜北各部多命于周,楊重訓被北周節度使勢力所圍,便再度歸順北周。此后,北周升楊重訓為麟州防使,因避后周恭帝柴祖訓諱,又改名楊重勛。
這就是劉繼業,與麟州防使楊重勛的關系,也有府州折氏的起步建城原由,最有趣的是,劉繼業的發妻折賽花,折德扆之,他一家可以聯系上西北楊氏、折氏兩大割據勢力。
北漢皇帝劉鈞聽完,微微點頭,對這個提議也是認可的,目看了朝中武將頂梁柱劉繼業,帶著幾分期待的眼神,如何推進,還需從長計議。
携系统穿越大唐的赵辰本想做个咸鱼。 没事的时候,种种地、钓钓鱼。 哪想有日,一自称老李的中年男人突然跑过来,说要带赵辰回宫当太子。 赵辰:“当太子什么的没意思,不如我出技术你出钱,咱先在家打打铁!” 老李头大手一挥:“打铁好啊,锻炼身体,要钱管够。” 赵辰:“不如咱挖运河,造福百姓。” 老李头:“好,给钱。” 赵辰“不如咱铺路……” 老李头:“给钱。” 赵辰:“不如……” 老李头:“给……啥,国库空了?” 看到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了十年的国库,现在竟然连老鼠都饿死几只,老李头气的大骂赵辰败家。 却不想第二天,老李头便见万国来朝,说要朝见太子殿下……
前世過勞而死的醫生轉世大康第一奸臣之家,附身在聾啞十六年的白癡少年身上,究竟是他的幸運還是不幸,上輩子太累,這輩子只想嬌妻美眷,兒孫繞膝,舒舒服服地做一個矇混度日的富二代,卻不曾想家道中落,九品芝麻官如何憑藉醫術權術,玩弄江湖廟堂,且看我醫手遮天,一統山河!
祖龍血脈贏武,三千兵馬起家,奪徐州,吊打劉備和呂布! 天下諸侯,盡皆震驚! “劉備、曹操、孫權,世家之患乃是天下大亂之本!” “你們沒有能力,也沒有魄力將世家門閥根除!” “讓我贏武來吧,以戰功論賞,恢復我大秦制度,才能讓天下百姓真正當家做主!” 贏武俯視江山,立下宏願。 一段可歌可泣的大秦重造之戰,正式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