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0);
幾日之後,斐潛真沒想到,李儒竟然將其推薦給了蔡邕。
說起蔡邕來,真的是文人中的牛人,單單是掛在上的環,隨便拿出來一個都可以閃瞎普通人的眼睛。
東漢大文學家、大史學家、大音樂家、大畫家、大書法家,這麼多的幾個大家下來,真的懷疑蔡邕是不是正常人類。
在文學方面,蔡邕最著名的就是給後世留下了《熹平石經》。
當時尚在靈帝時期,蔡邕認為當時的儒家一些經籍中,存在許多穿鑿附會,文字誤謬甚多,為了不貽誤後學,特奏請正定這些經文。上詔允後,蔡邕親自書丹於碑,命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碑文一共46塊,這些碑被統稱為《鴻都石經》,亦稱《熹平石經》,作為天下讀書人校訂文字的範本,一時之間,太學門口熱鬧非凡,每天來此觀覽寫的人很多,車馬多達上千輛,道路都為之阻塞。
另外在音樂方面,除了被人津津樂道的焦尾琴的故事外,蔡邕還制定了蔡家五弄,《遊春》、《淥水》、《幽思》、《坐愁》、《秋思》,後來和另一個音樂大家嵇康定製的嵇氏四弄,即《長清》、《短清》、《長側》、《短側》並稱為琴曲九弄,在漢代之後甚至為皇家取士的考核標準之一。
當然,後世的人對於蔡邕的興趣還有一部分是來之他的兒,蔡琰,蔡昭姬,這個就不多說了。
所以當李儒通知斐潛,已經向蔡邕舉薦了他的時候,斐潛還真的是不敢相信,直至他進蔡府的時候,還有一些猶在夢中的恍惚。
蔡邕坐在上首位,也有些不知道該如何理好。蔡邕已有多年不收弟子了,一是他現在名譽漸重,收弟子這種事自然也要慎重;二是他兒遇到的那些破爛事,實在讓他頗有些心傷;三是年齡漸大,確實沒有什麼力盡心教導,所以乾脆就閉門不再收弟子,可是現在不知道李儒是去那找到了他之前給友人的信,讓人送了回來,條件便是收斐潛為弟子,這真蔡邕好生為難。
李儒送信來的時候,當然說的很是隨意,也很清楚,明確解釋了斐潛的父親曾經有恩於他,現在他略有小,得知斐潛有心進學,便托關係找來蔡邕的信,收不收請蔡邕自己決定,反正他該做都到位了問心無愧。
最關鍵是這句「問心無愧」啊,你李儒是問心無愧了,我蔡邕要是拒絕了,那我當初說的「持此來,力所能及,無有不允」的話豈不是打自己的臉了,還怎樣能「問心無愧」,被傳出去我蔡邕食言而,那還要不要做人了?
蔡邕看著堂中的年輕人,形修長,神韻斂,相貌清秀,多也還過的眼去,但是就是不管收不收,都覺得有些心塞,但是人都來了,還是先底,先問問吧。
「汝所治何學?」——你都學了一些什麼,擅長的是什麼啊?
「小子通六經,偏好算經。」托之前的那個斐潛的福,六經大部分還記得一些,但要什麼微言大義之類的斐潛就做不到了,但是算經就不一樣了,開玩笑,後世好歹也是上過高中大學的人,任你東漢人再牛叉,見識過矩陣沒,知道微積分否,還有那概率論統籌學……
其實斐潛還想說,不僅如此,我還知道點「里洗」,還有「比亞」、「亞爹」也懂得一些,可惜這些玩意在東漢完全用不上……
蔡邕頗為驚訝,因為算經這玩意在東漢是屬於非常尖端的學問之一,不是普通人玩的轉的。此時《周髀算經》書才兩三百年,且文章多晦不明,沒有強大的想像力和推演能力的就算看到文字也是抓瞎,比如《周髀算經》有這樣一段描述,「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為勾,日高為,勾各自乘,並而開方除之,得邪至日」,這個就是勾定理,如果是有看沒有懂的,那算經就與你無緣了。
還有另外一本相對好一點,也只是好一點點而已,就是大名鼎鼎的《九章算》,但此時的《九章算》還沒有得到劉徽整理和註解,還是非常雜無序的,雖然是和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比較近了,但是仍然屬於不平易近人的那一類書。
蔡邕一下子有點興趣了,畢竟這個時代研究這玩意的人比較,同好難尋啊,於是隨口就出了九章裡面的一道題來試試:「今有邑方不知大小,出北門二十步有木,出南門十四步折而西行一千七百七十五步見木,問邑方幾何?」——翻譯過來就是有個方形的小城,出了北門20步有一顆標誌大樹,然後出南門14步後向西走了1775步後才看到那棵標誌大樹,求這個方形小城的面積。
別看題目短小,但是涉及的東西相當多,除了基本的數字運算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相似三角形的定理,還要懂得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解法,在九章算中屬於中等難度的題目了,蔡邕也是隨意拿出來試試看看斐潛有沒有真的懂算經。
但是這中學生難度的題目對斐潛完全不是問題,向蔡邕要了紙筆,畫了個圖,列一下方程,直接就算出來答案。
蔡邕在一旁著個脖子看著,這個圖大概能猜得到是示意圖,那麼圖上的abcd1234這些鬼畫符是個什麼玩意?頓時心中的,但想問又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斐潛有心把後世那個坑人的30元錢的數學題拿出來顯擺顯擺,但是想想還是算了,畢竟這個30元住店的題目本就有些誤導,普通場合說說也就罷了,像這種大儒面前要是被人家看破了,會不會從題目引申到人,那就不好玩了,搞不好落下一個「猾」的名號,這個人生基本上就毀了。 (5,0);
所以還是裝老實吧,大家都喜歡老實人不是麼?
斐潛算完,垂手而立,做出一副乖乖學生的樣子來。
蔡邕仔仔細細衡量一下,猶豫再三,對斐潛的算數上的學問表示肯定,最終說道:「也罷,且收汝作一記名弟子,逢初三,十二可至太學聽吾授課;逢初五,初廿若有疑問可至此問詢,如何?」記名弟子也算弟子,也不算違背了之前的諾言,至於將來會不會有機會轉正,將來再說,先打發了好拿著斐潛的解題的那張紙問下寶貝兒看得懂不。
站在你面前的是:大明王朝的守護者,萬曆皇帝的親密戰友,內閣首輔的好兒子,十六、十七世紀全球首富。控制吏部三十年的幕後黑手,宗藩制度的掘墓人,東林黨口中的嚴世藩第二,張居正高呼不可戰勝。海瑞的知己,徐渭的東家,利瑪竇的剃度人,徐光啓等六位狀元的授業恩師。大明詩壇遮羞布,七百餘種各學科書籍撰寫者,兩千七百餘項專利
農家少年,有如蓬蒿,雷劫之後,風雲變幻魚龍舞。純樸少年為守護家人、親人、友人,不得不步步登高。一個變字,道盡多少無奈,回首望時,初心未改,世事早非。
貞觀大唐,江山如畫;長安風流,美人傾城。 妖孽與英雄相惜,才子共佳人起舞。 香閨羅帳,金戈鐵馬,聞琵琶驚弦寂動九天。 …… 這其實是一個,哥拐攜整個時代私奔的故事。
原本,他只想做個混吃等死的逍遙王爺。但是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既然你們不讓老子有逍遙日子,那就都別過了!於是乎,劉登憤然而起,親自提出,並把這個口號,宣告萬方: 普天之下,莫非漢土;率土之濱,莫非漢臣。有蠻夷不服大漢王化者,雖遠必誅!什麼叫王化?王化就是,我大漢天軍所到之處,即是我大漢國土!
他世襲罔替,卻非王侯;他出身世家,卻非高門。作為六扇門中的一個牢頭兒,他本想老老實實把祖上傳下來的這隻鐵飯碗一代代傳承下去,卻不想被一個神棍忽悠出了那一方小天地,這一去,便是一個太歲橫空出世。 楊凌人稱楊砍頭,楊帆人稱瘟郎中,他卻有著更多的綽號,瘋典史、驢推官、夜天子……,每一個綽號,都代表著他的一個傳奇。
“李行之!速來投靠于孤!”戰場之上,袁紹指著李知威脅道。“額……本初兄居然能找到本候家人?不必多言!他們肯定是冒充的!本候孤身一人來到此世,何來家人?必是假的!”一個老師在三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