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司馬懿若想直取長安,不出奇計,幾乎是不可能的!
北路,有並州阻擋,薑維所部,是漢國最銳的部隊之一,壺關和雁門關,更是險要難攻;過了並州,還有河東地區的阻隔,晉軍若想由這條路攻向長安,勢比登天!
中路,不僅有礙事,虎牢關、函穀關、潼關,更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易守難攻,步步都是坎,再加上張任率領的蜀軍,也不是吃幹飯的,想要實現中路突破,恐怕更難!
南路,可就太繞遠了,需要通過荊州進蜀地,再北進漢中,越過秦嶺,直搗黃龍!如此漫長的進兵過程,漢國設防,調兵遣將遊刃有餘,可以說,晉軍本就抵達不了長安!
唯有一條路能走通,就是由戰略位置前衝的南地區發兵,這裏距離關中地區很近,最便捷的通道,就是武關一線!倘若晉軍能在武關戰勝漢軍,進關中,打到長安的目標,就完全有可能實現!
問題是,劉緯可不傻,若是晉軍集中所有兵力,直接強攻武關,他還能看不出司馬懿的真正意圖?還不趕調集主力,集中到武關一線,阻止晉軍前進,甚至在此,與之決戰?
就算漢軍一時不慎,丟失了武關,劉緯一樣可以沿丹水一線層層設阻,步步設防,晉軍想要通過這條狹窄路徑,打到長安,可能微乎其微!
所以,司馬懿隻能把視線,轉移到了另外一條路徑,就是子午穀道!
問題是,這裏地漢國腹地,本就過不去啊,有魏延的五萬兵馬駐守上庸,司馬懿哪怕舉傾國之兵來攻,也很難通過!
況且,這裏的靜一大,戰略意圖那麽明顯,劉緯也會及時調兵支援上庸,屆時晉軍就會如同撞上鐵板一樣,連子午穀道的邊都夠不到,更別說進取長安了!
於是,司馬懿便設下了這樣一場連環計,以發全線進攻,幹擾劉緯的判斷,使之無法參自己的真正意圖,把子午穀奇謀的殺招,藏在諸多軍事行的背後,到最後才出了猙獰的麵目,如同下棋一樣,先慢慢布局,最後將軍!
不過,您可千萬別以為,全國的其他戰場,都是單純的佯攻,用下棋的語來說,這“將”,意思是,移一枚棋子,形將軍的狀態時,可以同時威脅到其他棋子!
就在鄧艾的部隊忽然出現在關中,並攻克了鄠縣以後,各地的戰報,亦如雪片一般不斷飛來,所顯示的容是,此前發強攻遭挫敗,暫時偃旗息鼓的晉軍,忽然在各地再次發了猛攻,攻勢居然比一開始時還要猛烈!
劉緯看出來了,這是司馬懿的謀得逞以後,接著施展的一招謀,事實上,就是“將戰”!
鄧艾威脅長安,形“將軍”,如果漢國方麵,連忙調兵回援,便意味著其他戰場上的兵力會被走,防力量,勢必有所削弱!這個時候,晉國忽然發猛烈進攻,說不定便會趁漢軍守備力量不足,而有所突破!
尤其是壺關和虎牢關方向,一旦有失,並州和可就危險了!果真如此,即便是鄧艾的子午穀奇謀最終以失敗告終,晉國亦可在這一次的衝突當中,收獲巨大戰果,或許能一舉收複並州、河東、等地,甚至連江東地區,都能占盡便宜!
如此一來,對於漢國來說可就吃了大虧,喪城失地,損失慘重,兩國之間博弈的天平,便會被司馬懿生生掰平衡狀態,過去所形的優勢然無存!
當然了,即便如此,國力的差距,仍是晉國無法追趕的,但是,司馬懿卻可以因此為晉國續命至十年以上,劉緯統一戰爭的五年計劃,便會徹底泡湯,一統天下的大業,將再一次被無限期延後!
那麽,如果劉緯不調兵回援呢?就正中了司馬懿的下懷!你不救長安,鄧艾他們不是正好可以乘虛而,得手的可能更大嗎?長安有失,劉緯遇難,整盤大棋,司馬懿便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你不願丟車保帥,那就吃了你的帥!
要不怎麽說這是一招謀呢,該如何選擇,由你決定,反正你劉緯這一次,吃虧是吃定了!
不過,由劉緯給魏延等各地將帥下達的命令來看,這道選擇題,他選的是後者,即不調兵回援長安!這個決定,雖勇氣可嘉,頗有一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悲壯之,但是不是有些太過冒險了?
冒險是肯定的,但這個險,劉緯必須要冒!晉軍忽然再次全線發起猛攻,雖然看起來是一招“將戰”,但細細想來,其中也暗藏著一記殺招!
關中駐軍,被劉緯調往前線支援,已紛紛就位,這個時候長安危急,就算想要調他們回來,恐怕也來不及了,唯一可能就近支援劉緯的部隊,就是此前被調往,支援張任的張嶷,他的選鋒營,負責鎮守孟津,以阻止司馬孚的火槍軍渡河南進的企圖!
可想而知,在這個節骨眼上,如果劉緯一紙調令,命張嶷回師關中,救援長安,孟津可就空虛了,盡管張任會分兵接替張嶷,但臨陣調換防務恐怕會生出意想不到的子,屆時,若被司馬孚得逞,由冰麵突破黃河防線,進腹地,張任便會陷全麵被!
虎牢關那邊,王昶率領兗州軍正在發猛攻,這個時候張任分兵或者黃河防線崩潰,虎牢關也守不住了,孤城,更是難保,即便張任率軍死守,司馬懿也可以讓王昶圍城,而司馬孚呢,則可繼續率軍西進函穀關!
函穀關若失,接下來就是潼關!晉軍打到潼關,距離關中便是咫尺之遙,司馬孚的火槍軍,能不能攻克潼關暫且不論,起碼可以策應已經攻關中的鄧艾所部,使他有了更加充足的底氣,實在不行還可以向潼關靠攏,與司馬孚會師!
最可怕的結果,就是潼關沒守住,也失陷了!屆時,晉軍可不止鄧艾這一支部隊威脅長安,他們可以長驅而,直搗黃龍,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