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古代言情 太子妃退婚后全皇宮追悔莫及 第186頁

《太子妃退婚后全皇宮追悔莫及》 第186頁

“陛下,事到如今,不必再說這些。”

簪纓進殿后就停下了,沒有往前一步。

皇帝不是不知道那些事,只是樂得有人替他調教一個聽話乖巧、不生二心的兒媳婦,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罷了。

簪纓既已記起兒時的事,如今好奇的卻是另一件:庾氏給下毒,皇帝知不知道?

巫蠱之患自漢朝伊始便是君主大忌,記得李豫很信道教,對巫蠱之事更是深信不疑,防如蛇蝎。前幾年,后廷中有位七品的采暗中養巫蠱小人,東窗事發后,李豫大怒,連夜將此家族抄沒夷平三族。

若皇帝是庾氏的同謀,明知而默許,那麼活該他日后因進食丹藥而暴斃。

若庾氏是背著皇帝行事,那麼讓庾氏這惡毒婦人一敗涂地的辦法,就簡單多了。

簪纓正自思索,李豫見不語,喚了種口吻道:“聽聞,今日你去送了大司馬離京?唐氏與衛氏親厚,朕所樂見。阿纓,你的阿父當年為國殉節,青史留名,你便是實打實的忠臣之后,這有財者出財,有策者出策,戮力同心,自古便是忠君國的不二法門。朕想,你定然不忍見國土凋敝,違背先人之志。是以這次北伐的軍資,唐氏是否……慷慨紓難?”

原來繞了一大圈,是在這兒等著呢。

簪纓心頭冷笑,面上嫣然無辜:“我是在陛下跟前長大的,我如何無知,如何蠢笨,陛下理應最清楚。您說的那些個大義大節,沒有傅姆教過我,庾皇后也不曾讓我看過那些書,所以小子實在不懂得,也背不起。”

Advertisement

說到這兒,低頭微微一笑,“至于唐氏,從先母決定以唐氏一己之力多負南朝一半的商稅開始,便無對不起朝廷的地方。我才接唐氏不久,有許多事還接不過手,也不能服眾,我說一句話,想也不怎麼管用。

“但陛下今日特召,為家國計,唐家絕不敢推辭——當年劉洹將軍帶軍第三次北伐中原時,先母也曾資糧后援,那麼便按當年的份例是多,唐氏照例出糧多,陛下以為可行?”

李豫頗為吃驚地聽完簪纓這麼一大篇話。

他只覺仿如張儀附,一時想不這些都是誰教的。

然而的,都被說盡,他便是不想點頭也只得點頭。

比他早先預想的唐氏與天家置氣,一不拔,要好上許多。

簪纓目冷淡,肯讓出這一步,不是為了滿足朝廷的壑難填,而是為了小舅舅在前線輕松些。

“既然話畢,小子不敢叨擾陛下,請求告退。”

說完了正事,李豫猶豫一下,像個尋常家翁般放低聲音道:“阿纓,你可愿去看一看太子?他……不但被十六傷得肋骨盡斷

,太醫丞診治時還發現,太子右臂有許多道新舊刀痕,層層疊疊,目驚心。審他邊人,卻都說不知,醫說看角度,應是他自己割的,問他為何,那孩子抵死也不說。阿纓,太子心事重,想來一直未曾放下你……”

皇帝說得滿臉心疼,簪纓聽后卻豁然抬眉。

李景煥無緣無故割臂留傷?

閃閃,下意識將手指搭在右臂上。

Advertisement

第70章

簪纓聞聽此言, 瞬間想起前世自己過的割臂之痛。

可從未聽說過李景煥有這種自殘的嗜好,他常端著一國儲君的架子,保養自還來不及, 豈會做這種傷損己、又容易授人話柄的事。

無緣無故的,李景煥何以如此?

——假若是有緣有故呢?

一直以來,簪纓以為只有自己是重生的, 此刻突然竄上心頭的另一種猜測, 讓后背陡然發寒。

如果李景煥也是重生之人呢,他記得上一世的遭遇,所以決定用自殘的方式來賠償

可也不對,他怎麼會有這個良心。

生不如死地活著時,李景煥尚且不聞不問,縱使重活一回,也不過是江山易改, 本難移。

再者, 上一世夭殤惡死,死前怨恨不甘,游魂郁結,不知是否因為如此,才有了重生的奇遇。簪纓上輩子沒能看到李景煥的下場,除非他被叛軍攻宮城后,也橫死于非命……

不過眼下只有風聞,僅憑他割臂一事去推敲, 多想當然耳了。

短短須臾, 許多猜測在簪纓腦中過了一遍, 面上不地退出中齋。

走出殿門時, 簪纓忽然回頭, 目輕哀:“父皇,小時候我很害怕,您那時為何沒來保護阿纓?”

李豫被這聲父皇喚得猝不及防,然后他便看見簪纓眼里直直滾下一顆淚珠。

從未見過簪纓哭泣的皇帝剎那失語。

李豫忽然想起了,離世前半年都不肯與他說一個字的阿衛,臨終前請他過去,提著最后一口氣將這孩子的手到他手里,懇求他善待阿纓。

Advertisement

他當時流著淚,答應得好好的。

結果卻食言了。

他不是不疼惜阿衛放不下的這個孩子,只不過他既是君父,又是君王,他可以給阿纓尊如公主的份,卻忌憚唐氏底蘊厚重不好掌控,與其用心教養出第二個唐夫人,不如讓阿纓做一個單純無憂的小娘。

是以,李豫雖知道庾靈鴻的那點私心,除了暗中敲打過幾句不要太過,便也聽之任之。

然自簪纓退婚以來,宗室蒙的損失與非議前所未有,李豫不止一次地想:他是不是錯了……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