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大唐:穿越之后,我直接開擺 第612章 技術攻關

《大唐:穿越之后,我直接開擺》 第612章 技術攻關

開箱子上面的長槍短,韋安平這才注意到箱底下的一把火銃。

說是火銃,其實口徑巨大,做手炮也不為過。

這把火銃由青銅鑄造,油青,渾然一

金屬的銃,拿在手里頗為沉重。

韋安平一上手,就覺到了它的特殊,因為這玩意的樣式竟然是仿照火炮來設計的。

可以說是一個微版的火炮,就連點火的方式都一模一樣。

雖然是微版的火炮,但它兼顧了火炮的威力,和火槍的便攜,同時因為裝藥量更大,膛更高,程也更遠。

另外因為口徑很大,發后更容易清理銃膛,所以速也更高。

韋安平拿著火銃,一邊觀察,一邊聽張九郎給他介紹這只火銃的特

聽完之后,他才抬起頭來看著兩人,問道:“你們試過了嗎?”

“當然。”

張九郎點了點頭,認真道:“這把火銃的威力,雖然不及火炮,但比火槍強多了。而且因為方便攜帶,可以應對各種戰場況,尤其擅長野外攻堅。”

野外作戰,一般都不方便攜帶大型攻城械,也沒辦法攜帶火炮。

但如果只用火槍,威力和程又差點意思……這種時候,就要靠火銃來大發神威了。

更何況,在野外作戰的況下,防工事一般都不會太堅固。

在火銃的強大威力之下,基本就是紙糊的。

一般的堡壘營寨,只需要一炮就能解決。

張九郎在之前的幾次試驗中,就模擬了各種野戰狀況,火銃幾乎所向披靡,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擋住它。

“很好,果然是個好東西。”

聽完了張九郎的講述后,韋安平滿意的點了點頭。

聽說肯定不夠,所以他很快便提出。

Advertisement

“那就去試驗場試一試吧,我要親眼看看。”

“先生請。”

張九郎連忙在前引路。

半個時辰后,幾人來到了火藥工坊的試驗場。

此時的火藥工坊,又經過了幾擴張,已經快要把整個西郊都占滿了。

此次擴張,變化最大的就是試驗場。

為了檢驗新火的威力,試驗場里不僅有專門的靶場,還有各種特殊的戰場環境,用來模擬真實的戰場。

為了更加真,不僅搭建了諸多堡壘和營寨,甚至還有一段城墻和城門。

這些夸張的布置,把韋安平都看傻眼了。

“你們這是來真的啊。”

韋安平指著眼前的城墻,驚嘆道:“這面城墻,不會是跟長安的城墻一模一樣吧?”

“先生怎麼知道?”

張九郎假裝驚訝了一下,隨后自豪道:“這面城墻可是陛下親自下令建造的。由工部營造司負責,完全按照長安城城墻的標準建造,可謂是堅固無比,普通的投石機都拿它沒辦法……”

“陛下下令建造的?”韋安平聞言,眉一挑,似乎想到了什麼。

這些年,他雖然一直在南洋,但跟李世民和王府也有書信往來,知道東北的高句麗似乎正在修建“長城”。

這些長城的防備對象,不用想就知道是大唐。

歷史上,高句麗確實憑借著這些長城,擋住了大唐的好幾次進攻……也算是有所值。

但不同的是,歷史上的李世民確實拿高句麗長城沒什麼辦法。

但現如今的大唐,已經擁有了火炮!

眼前這段城墻,恐怕就是為了將來進攻高句麗,特意建來模擬訓練的。

“那這面墻建好后……火炮的效果如何?”韋安平饒有興趣地問道。

Advertisement

張九郎微微一笑,得意道。

“這段城墻是前天才建好的……已經是第三次重修了。”

“不錯!”

韋安平點頭稱贊。

已經是第三次重修……就意味著前兩次都被徹底毀掉了。

雖然是模擬的城墻,但側面說明了大唐火炮的強大……有了這些火炮,將來高句麗真正的城墻,恐怕也是不堪一擊!

看過城墻后,三人終于來到了一座營寨前。

隨后,張九郎來了幾名輔兵,負責把營寨重新搭建好,然后親自進行了一次模擬戰。

韋安平全程看的津津有味,雖然沒能親自上場放一槍,但看著就足夠過癮。

炮聲一下,整個人都熱沸騰了起來。

一番演示過后,張九郎和李淳風又帶著他去了一趟研究實驗室,檢查正在研究的各種火

這些年來,對于火的研究已經越發深,各種新的火層出不窮。

有些甚至是韋安平都沒有見過的東西,比如神火飛、一窩蜂、三眼銃等等。

雖然大多數都是花里胡哨,沒有太大的實戰價值。

但看到這些玩意,韋安平還是十分欣

無論如何,至研究所里的工匠們,已經開始發揮主觀能

只要主起來,將來一切就有可能。

看完之后,韋安平也有些心難耐,于是主跟李淳風等人探討起來。

之前那把沒有扳機的手槍,讓他覺十分難

現在既然回到了長安,無論如何都要把“扳機”這個結構弄出來,還有金屬子彈。

……

接下來的大半個月,韋安平除了陪李彩瑜宮吊唁之外,其他時間幾乎都泡在了火藥工坊。

跟著李淳風、張九郎等人,進行技攻關。

他本人的手能力不如張九郎,理論研究不如李淳風,但勝在見多識廣。

Advertisement

對于后世的槍械,雖然不懂原理,但沒吃過豬,也見過豬跑。

一些最基本的槍械要點,還是很清楚的。

比如拉栓、扣扳機,還有彈夾等等。

他只要把這些概念提出來,給李淳風等人去研究,然后做出相應的設計圖紙,最后讓張九郎去實現就行了。

整個過程,雖然困難重重,也經歷了好幾次失敗。

但每個人都充滿了信心,知道先生提出來的東西,一定可以實現。

就這樣不停地試錯,不停地修改,時間很快過去了兩個月。

十月初三,停靈祭拜了四個多月的李淵,終于下葬了。

下葬這天,幾乎整個長安城的百姓,都前來送葬。

送行的隊伍,從城門一直延了數十里,堪稱史無前例。

這樣的規模,也算是對得起他的開國之功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