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在這本二十世紀初的小說里,主角環的作用僅僅是:“當我雙手攀住巖架的邊沿。懸空吊起之時,又有一塊石頭呼地一聲從我邊落下去。我的腳踩空了,幸好上帝保佑,我掉在了崖下的小道上。我摔得頭破流,但爬起來就趕逃之夭夭,在山里黑走了十英里。一星期后,我到了佛羅倫薩,那時,世界上誰也不知道我的下落了。”
封不覺看完這段又道:“嗯……這一星期的容,可以寫一篇荒野求生的同人啊……”
最后是601到602的容,也是這段描述的尾聲。
這段主要由兩部分組,第一部分寫的是福爾斯在失蹤的這幾年里,分別到哪些地方去練級了。
“我在西藏旅行了兩年,常去拉薩找大喇嘛聊天消遣。你也許看到過一個西格森的挪威人所寫的、非常出的考察報告,我相信你絕對想不到,這正是你摯友的消息。然后,我經過波斯,游覽了麥加圣地,又到喀士穆(蘇丹首都)對哈里發(伊斯蘭教國家政教合一領袖的稱號)作了一次簡短而有趣的拜訪,并且把拜訪的結果分給了外部。回到歐洲后,我在法國南部蒙彼利埃的一個實驗室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研究煤焦油的衍生。我滿意地完了這項研究,那時我聽說‘我的仇人’只剩一個在倫敦了,便準備回來。”
而第二部分,就是關于莫里亞余黨的況。
這一段并未描述得很清楚,因為在600頁上,福爾斯說了“不僅是莫里亞一人曾經發誓要置我于死地,至還有三個這樣的人存在。而他們對我的復仇只會由于首領的死亡而變得更加猛烈。”
可在《最后一案》華生的敘述中,這個人數變了兩人,這兩人被說是莫里亞犯罪集團的重要人,而且功逃了罪行的審判。
在602頁上,又了一人。
這些問題,封不覺當年閱讀時,便已經思考過。當然,最簡單的解釋是,作者只是隨便寫寫而已。的確,這個人數的變化在原著中并不重要,與主線故事沒有什麼關聯。
莫里亞的犯罪帝國,在其君王殞落之時,便已土崩瓦解。
但是,如今在驚悚樂園里,在直面莫里亞這個虛擬人的劇本中,系統設置了599-602這麼一段十分明確的提示。那覺哥就不得不把這當是現實況去考慮了……
“最后一案中出現的那個‘瑞士年’是逃了的,華生的分析很靠譜,他應該也是莫里亞的黨羽,但顯然無足輕重。”封不覺合上了書,仰起頭念道:“假設在巖架上襲擊福爾斯的那個人是‘三人’之一,另外兩人就是從未登場過的人,只存在于描述中。”他的大腦鑼鼓地思考著:“人數的減是因為死亡、被捕、還是遁呢……”他又將視線投向了手上的鑰匙:“還有,這四頁書的容,和這把鑰匙,與我逃離這個房間,又有什麼直接的關系呢?”(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