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舉目四,看著周圍麻麻的洋州士兵,角出一抹自嘲的笑容。
洋王是不可能放過他的,岸田武早就有這種覺悟。
與其被洋州陸戰隊抓住后一番辱,不如榮的戰死在沙場上。
這樣起碼自己在國的妻兒會到政府優待。
想到這,他目逐漸堅定。
從腰間拔出那把天皇陛下親自賜給他的指揮刀。
刀刃向西,口中大吼道:“戰友們,請隨我再沖最后一次!”
說完他也不看后跟過來了幾個人,自顧跑出陣地,直面洋州的槍林彈雨向西沖去。
兩分鐘后。
岸田武和他的幾十名鐵桿支持者在洋州最后一陣機槍掃聲中撲倒在地。
東瀛陣地上剩余的殘兵敗將見師長都死了,也終于失去抵抗意志。
紛紛舉起雙手托著步槍向孔右所部投降。
地面上的戰斗剛剛結束。
天空中就響起了集的嗡嗡聲。
大批洋州飛機劃過天際,向東北方向敵軍正在撤退的車隊追去。
這批飛機五花八門,有雙翼的有單翼的,戰斗機、俯沖轟炸機、翔轟炸機,甚至連魚雷機都掛載了陸航炸彈參與進來。
它們在奉天城南100公里追上了三井樹人的主力部隊。
鬼子們在平原上無可躲,只能盡量分散開來,避免被集的炸彈一鍋端。
但饒是如此,一番轟炸下來也損失了上百輛卡車。
被當場炸死的鬼子超過2000人。
出人意料的是,戰斗機殺敵更多。
每架洋州戰斗機至攜帶了600發12mm口徑大威力彈,這些子彈頭從狂風重機槍中發出來后穿力極強。
聚集在卡車上的鬼子們為了它們最好的移標靶。
往往一枚子彈打準了,就能連續擊穿四五個鬼子的軀。
形紅的“串糖葫蘆”。
200多架戰斗機一直追擊到奉天城門口,把備用子彈都打完后,才“依依不舍”的離開戰場,分批次返航。
這次空襲略估算擊殺的鬼子數量也超過5000人。
而己方幾乎沒有任何損失。
當天晚上。
一封電報就從孔右這發出,送到京城。
……
李逸已經在皇宮的電報室等一天了。
這是洋州陸戰隊第一次跟“列強”級別的陸軍戰,由不得他不擔心。
以往的海戰、空戰,那都是占據了絕對的裝備優勢才主出擊的。
但這次在幽州戰場他們的裝備優勢并不算大。
東瀛陸軍的士兵也都訓練有素,雖然機槍不如己方多,但兵力達到了孔右的兩倍。
他時刻關注著戰場報,焦急的連中午飯都沒吃。
此時門外走進來一個雄壯的中年影,正是穿軍裝的衛元忠。
后者見李逸干裂起皮,便遞上一杯熱水。
溫和的說道:“殿下不用擔心,孔右這小子鬼得很,盤山城的大戰一定能旗開得勝。”
“但愿吧……”李逸點點頭道。
“報告殿下,盤山城戰報。”一直帶著耳機的通訊兵說道。
“念。”
“11軍軍長孔右幸不辱命,功擊敗東瀛陸軍主力。略估算殲敵超過10萬,己方傷亡不足5000,現在敵方殘軍已經退奉天城。另外,俘虜了東瀛8000多名降兵,請殿下指示。”
“哈哈哈。”衛元忠暢快的笑了起來,“臣就說孔右這小子能行,東瀛鬼子也沒有三頭六臂,照樣扛不住飛機轟炸和暴雨的掃。”
后者一直對洋州陸戰隊士兵的戰斗力頗有自信。
在他看來,鬼子們所謂的效忠天皇都是愚忠,只有洋州這種百姓與王府形結合的士兵們才擁有最強大的戰斗意志。
再加上在洋王指導下研發的各種新式陸戰武,衛元忠覺得洋州在整個遠東地區都可以橫著走了。
李逸聽到這終于松了口氣,狠狠灌了一大口水。
用胳膊掉上沾的水漬,才開口道:“好,給孔右回電,特等功勛章本王已經給他準備好了,至十個名額。這次他們終于為大夏出了口惡氣。”
從看到鬼子屠殺大夏百姓的照片開始,李逸心中就憋著一氣。
不報復的把鬼子們殺個屁滾尿流,他晚上睡覺都得磨牙。
“是,殿下。”通信兵回道,“還有,那8000名俘虜怎麼辦,要不要進行人道主義救助?”
衛元忠聽到這臉頓時冷了下來。
他對這種打仗不行,卻專挑平民屠戮的軍隊實在是厭惡到了極點。
李逸聞言咬牙切齒的道:“東瀛軍隊也太可惡了,居然派8000名士兵過來詐降。想要依靠突然翻臉的襲擊重創我英勇正義的洋州陸戰隊。還好為軍長的孔右察秋毫,把敵人的謀扼殺在了萌芽中。”
衛元忠和通信兵聞言呆立當場。
他們想到了洋王可能不接東瀛俘虜,但沒想到李逸無恥到了這種地步。
連劇本都給投降的鬼子們準備好了。
“這……怎麼扼殺在萌芽中呢?”通信兵呆呆的問道。
也不怪他懵b。
漢語的含義實在太博大深了,他參不啊。
衛元忠還是反應了過來,他一掌拍在通信兵腦袋上。
恨鐵不鋼的罵道:“鬼子踏馬的都用詐降來襲擊我軍了,你說怎麼扼殺?從鬼子們手的那一瞬間起,他們就不是俘虜了,應該統統殺掉。”
“哦……對對。”通信兵終于領會到了首長的意思,他附和道:“我洋州陸戰隊從來沒有到過投降的鬼子……”
李逸見此景,欣的拍了拍他的肩膀,“會說話,你就多說幾句。”
通信兵也是第一次跟洋王殿下這麼親的接。
他腰桿得筆直,寵若驚的回道:“謝殿下夸獎,我這就給孔右軍長回電。”
待到電報發出。
衛元忠才繼續問道:“殿下,接下來孔右所部是原地休整還是北上進攻奉天城呢?”
剛剛打了場大勝仗,后者的雄心壯志再次燃燒起來。
如果洋州陸戰隊能夠趁敵軍現在士氣大損一鼓作氣拿下奉天城,那整個幽州的局勢將瞬間“晴朗”起來。
驅逐鬼子,收復河山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