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玖在旁邊,幫著調整滴速,「好了,今天輸一瓶,明天兩瓶。這幾日要吃好,吃不進去就慢慢來,吃多餐,我會讓廚房那邊給你開小灶,做些您能吃的。」
回頭看看黃公公,臉上出微笑,「黃公公,伙食也是要算錢的哦!」
黃公公笑呵呵道:「那是自然。還有衛軍的伙食,這幾日拜託了。」
「好說好說。」
付錢都好說。
出了門,顧玖就讓傅蓉娘坐馬車去一坪,再找一些人手,這麼多人的飯,孫老爹夫婦倆,可是忙不過來。
反正現在天氣冷,農活也幹不了,大家都在家貓冬呢。
大夫們忙忙碌碌,一個個安病人,再幫忙一個個抬上馬車送走,再把衛軍們的住安排好,完全不用顧玖心。
傍晚開始,黃公公果然開始拉肚子,而且便中帶。
可給黃公公嚇壞了,小太監貴子去顧玖。
「沒事,」顧玖道:「您這下赤痢是正常的,發現的早,喝幾天葯就沒事了,最多明天再拉一日,就能止住,不是大病。您以後飲食上可得多注意了,、油水大的,過甜的過鹹的都吃,清淡飲食。」
「真沒事?」黃公公巍巍道。
「真沒事,把心放肚子裏。」顧玖給他一顆定心丸。
這會兒醫堂里的病人都已經走了,就連那兩名骨折患者,看到滿院的衛軍,也怯怯的表示要回去。
病人沒了,天將晚,顧玖也打算回家了。醫堂這邊留了杜一舟和陳鳴謙兩人值守。
劉芳林忙完回到醫署,陳醫令才得知太醫署的鄭太醫令到了宣州。這是他的上,得去拜見。
此時天已晚,不太方便,只能次日再去。
第二天,陳醫令果然帶著鄧先生和劉先生,一起去壹醫堂拜見太醫令。
鄭太醫令被安排在原先的教室隔壁那間屋子,西廂房這邊也是三間的地方,兩間打通做教室,另外一間用來放一些雜和教學用品等。
被陳鳴謙騰出來,放上床鋪,供鄭太醫令住。
拜見完上,鄭太醫令就提起青霉素。
「你們在宣州城,就沒聽說過這種葯?你等掌管宣州醫署,應該對宣州地界新出的葯了如指掌才行,為什麼宣州出了新葯的消息·,會經由刺史府上達?」
劉先生忙道:「大人您誤會了,青霉素原本就是我等參與製作出來的,第一瓶青霉素,就是由我等和顧小神醫一起製作出來的。」
一聽這話,鄭太醫令的臉更難看,「你等親參與了,竟然不上報太醫署?」
功勞倒讓別人搶了先。
陳醫令深嘆口氣,解釋道:「青霉素問世時間短,沒有大量病例支撐,我等沒敢上報。原本想著,再收集一些治好的病例,再報到上邊,哪知程刺史這邊竟然先報上去了。」
程刺史當時也沒想著這麼早就上報,只是當時剛好抓住了涇州王,要給顧玖報功,把青霉素一併報上去的話,賞賜疊加起來,對顧玖更有利。
他還要和顧玖合作,顧玖的份越高,對葯署來說越保險。
鄧先生也解釋一句:「壹醫堂開堂接診之前,只有三例青霉素治好的病例,人數太,而且沒有出現對青霉素過敏的人,也不知過敏癥狀是什麼樣的,會不會危及命。加上製作也不夠,一個環節注意不到,就會失敗,所以沒敢輕易上報。」
三人這麼一解釋,鄭太醫令總算理解了,他當然知道一種新葯得經過反覆試用,才能推廣。
就點點頭,表示理解了,「但既然你們也參與製作了,那青霉素的方子應該也知道。」
陳醫令一聽就明白鄭太醫令的意思,這是太醫署也想分一杯羹。
「方子是顧小神醫出的,程刺史和顧小神醫合作,每年分一的利潤給顧小神醫。除青霉素外,還有小兒打蟲葯等四種針對小兒病癥的藥方子,今後每年會另加至一種的藥方。」
正太醫令也立刻明白了陳醫令的意思,「你是說,讓太醫署也和顧小神醫合作?」
陳醫令點點頭,「天下那麼大,程刺史的葯署人力不足,僅提供宣州、涇州、祁州、梧州等附近州府的葯,都已經艱難,更別說軍中青霉素一項,用量就會很大。」
鄭太醫令自己的長須,思慮著道:「軍中的供應,肯定得由我們太醫署承接。」
陳醫令接著道:「顧小神醫的方子,都有奇效,若太醫署能與顧小神醫合作,收益一定不菲。」
太醫署其實已經式微,很多朝臣都建議取消太醫署,因為這是一個不賺錢還倒,需要國庫養著的衙門。
沒有強大的國力支撐,這個對於很多大臣們來說,可有可無的衙門,純粹浪費錢財。
太醫署想要存活,就必須有自己的長。
若是太醫署每年能給國庫上不菲的錢財,一定沒人願意取消太醫署。
鄭太醫令當然明白這其中的好,沉下,道:「本回去商量了太常寺卿再決定。」
太醫署是太常寺下轄的衙門,大的決策,還得通過太常寺。
今日壹醫堂沒病人了,顧玖早起就有些懶散,溜溜達達的和謝湛一起,先去孔老太傅府一趟。
傅蓉娘因為要給涇州王輸,還要照料他的飲食,就留在醫堂住宿。
顧玖最近忙,有日子沒來看老太傅了。因為天氣冷,老人家的又有些不舒服。
顧玖順便給扎了針,「這兩日我正閑著,給您老做些補中益氣丸,主要是溫補脾腎的,對您老的有好。我說過要讓您老活到一百歲,可不會食言。」
孔老太傅呵呵的笑,「我可也沒忘呢,你可不能混賴過去。」
「放心,我是個有節的人,說話算話。」
顧玖和孔老皮了幾句,等時間到了,給他拔針。
謝湛道:「這兩日太冷,老師您不舒服,就不用去學里了。那邊的課,我給他們上,散學后再過來聽老師講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