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不簡單,看起來憨憨的,但你看一路上,我旁敲側擊的打聽他們的事,他說的也就是能讓咱們知道的,再深點的,可什麼都沒說。」
這邊祖孫倆在那裏議論謝家人,那邊村民們已經安頓好了。
在客棧吃過午飯,休息會兒,大家就分頭出門去購買所需的用品。
安家人卻帶著謝禮上門了。
謝二郎和謝三郎出門買糧食去了,去後院喂牲口。
謝大郎和謝湛下樓,準備去看看能不能弄點兵,再不就算鐵什麼的也行。
經歷了那幫流民的事,他們更意識到兵的重要,萬一再遇到大規模的流民,或者土匪趁火打劫,憑那些程不遠的弓箭,和全靠瞎蒙的箭是不行的。
大縉朝對兵的管制並沒有十分的嚴格,只要不是帶著弓箭弓弩這些遠距離殺傷武,都沒什麼大礙。
只不過刀劍都貴,一般人買不起。
樓梯下一半,就和正跟掌柜打聽他們房間的安家人迎面上。
安四娘跟在一位中年人後,臂彎上挎著個比略小點的姑娘,旁還有一位三十來歲的婦人,打扮的十分貴氣,另有一位十六七歲的年人。
他們後跟著四個下人,手裏都捧著托盤,托盤上蓋著錦緞,也不知道裏面是什麼東西。
一行十來個人,幾乎把客棧的大門都擋住了。
安四娘看到他們,就跟還在跟掌柜打聽謝家人的中年人,還有邊的婦人手比比,道:「二叔,二嬸,這兩位就是謝家的恩公,謝大爺和謝四爺。」
中年人抬起扭頭看過來,舉手抱拳,臉上就帶出笑來,「在下安恆,是凌志城安家的當家人,前日有賴各位援手,才保住家母和侄的命,在下特來謝。」
謝大郎笑道:「安爺可真是太多禮了,舉手之勞,真的不用太放在心上。」
客棧大堂人來人往,不是說話的地方,謝大郎就請他們去房間里說話。
謝大郎和謝湛走前面領路,安家人跟在後面。
挽著安四娘的那個姑娘湊近耳邊,小聲讚歎:「那位謝四郎長的好俊呀,比哥哥們都好看。」
安四娘急忙瞪一眼,心虛的看了看謝湛的背影,再輕輕擰一把那姑娘,悄聲告誡:,快別說話了。」
那姑娘吐吐舌頭,不開口了。
上了二樓,安家人在後面走,謝湛去敲高氏的門,顧玖出來開門。
因為剛剛睡醒,一邊臉上還著點紅印子。
謝湛就用大拇指在那紅印子上兩下,邊道:「告訴娘來客人了,安家的家主過來謝咱們了。」
顧玖踮腳,在謝湛胳膊上探出頭,好奇的往那邊看一眼,看到有眷,回頭朝屋裏:「娘,有客人。」
高氏迎出來,看到安四娘,就堆起笑容。
安四娘忙上前拜見,順便介紹自家的人,「這位是我二嬸,我父母都不在凌志,家裏是我二嬸當家。」
表明讓二嬸親自來道謝,沒有輕慢的意思。
高氏就點點頭,讚賞的看一眼安四娘,這姑娘年紀不大,行事還是很有章法的。
謝湛小聲囑咐顧玖,「去二嫂出來幫娘招呼客人。」
然後跟安家眷頷首,去和謝大郎招呼安恆和那年輕人。
徐氏和孫氏就住隔壁,這邊有靜,那邊就聽到了,沒等顧玖去,徐氏就出來了,孫氏腦袋往外看一眼,就又回去了。
安四娘介紹邊的:「這是我,聽說是謝家妹妹救了家祖母,特來謝家妹妹的救命之恩。」
因為大家都沒有特意介紹顧玖的份,安四小姐只以為顧玖是謝家的兒,就以一直以謝氏稱呼。
又給安二太太和介紹高氏、徐氏和顧玖的份。
徐氏就笑著上前去,把高氏的房門開大,手比了個請的手勢,道:「安二太太、兩位安娘子,快請裏面說話。」
顧玖就在旁邊只管笑就了,不太會跟人寒暄。
安二太太言笑盈盈,邊往裏走,邊上去拉住顧玖的手,「謝九娘子果真好相貌,難怪我婆婆和侄兒回去,一個勁兒的誇謝九娘子,既好看又有本事,小小年紀,一醫竟不輸那些積年的老大夫,可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顧玖原本想說,其實論外科手,沒人比我厲害,想到高氏和徐氏常教導應對的技巧,愣是生生把話憋回去了。
徐氏急忙道:「您太過獎了,我們九娘年紀還小,也就看幾本醫書,學了點皮,讓您見笑了。」
顧玖若有所思,話這麼說的嗎?
明明不是這樣,還非得睜眼說假話,累不累呀。
算了,違心的話真不說,還是幹活吧。
默默去給在坐的幾位都倒了茶,然後乖乖的去高氏邊站著。沒事幹就順手給高氏捶肩膀,
安二太太笑道:「我可沒有誇大,我婆婆的心疾之前也犯過,每次都是請的保和堂鄭老大夫,其他大夫可沒有鄭老大夫的本事,能讓人那麼快緩過來。倒是你們家九娘子,可真是厲害,我婆婆說老人家醒來后,都覺得輕快了不。」
高氏也跟安二太太客氣:「你們老太太太過獎了,年齡還小,趕巧了而已,今後要學的還多著呢。」、
說著,放在一邊的手繞到上邊,在顧玖的手上輕輕拍兩下。真擔心來一句----我沒有巧,我就是對癥下藥,這樣可就尷尬了,可沒辦法往下說了。
安二太太非常善於際,誇完顧玖誇謝家兄弟,說多虧他們有本事,才把惡人都打走了云云。
高氏和徐氏番上陣的謙虛客套,一來一往,車軲轆話說了好半天,安二太太總算進正題。
顧玖大眼咕嚕著看看這個,看看那個,聽的滿腦子都是漿糊。這不浪費時間嗎,有這羅嗦的時間,都不知道能幹多事。唉,好好的話非要兜那麼大一個圈子,原本一句話能解決的事,非要用十句百句。
「我今日來,主要是婆婆所託,請各位鄉親去寒舍赴宴的,各位對我安家的大恩,安家無以為報,特於明日在舍下設宴款待各位恩人。還請高太太和諸位鄉親一起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