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澈答:“無我利他,實事求是,對立統一!”
這話一出,孔夫子眉頭皺,他彷彿看到了那個全新世界的景,彷彿已經進其中,他喃喃說著:“無我利他,實事求是,我都能理解,對立統一,何解?”
蘇澈答:“事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辯證法的最本的法則……”
這話旁邊的弟子們沒有理解,孔夫子卻是一下聽懂了。
他當真無愧於聖人之稱,此刻點了點頭說:“一便是二,二便是一?”
“正是如此。”蘇澈點了點頭。
“非常有趣的理論,有些老子的味道,但和他的那套理論又完全不同,能否詳細和我說一說?”夫子笑著點了點頭:“讓我們坐而論道?”
“求之不得。”蘇澈點了點頭。
於是乎,蘇澈和孔夫子開始了坐而論道。
蘇澈詳細說了自己的道。
他的道,有些是來自幾千年後近現代人類文化思想的髓,是偉人走過的道路,也是他歷經三個世界總結出的經驗,絕不是紙上空談,泛泛而論。
孔夫子同樣如此,他的道,雖然到了這個時代的侷限,可作爲這個時代的聖人,他的道同樣深不可測。
二人這一論道,便是七天七夜。
期間,無數大賢聞風而來,聽二人論道。
弟子將二人的對話全部記下,並且流傳下來。
這七天七夜,蘇澈益匪淺,聖人不愧是聖人,他的道得到了很大的完善,這讓他更堅定了自己道路的想法。
而孔夫子同樣也到蘇澈的影響,但他並沒有全盤否定自己過去的道路,而是進行了修正。
孔夫子並沒有悲觀的認爲自己的道不值一提,得到了蘇澈的補充之後,反而更加樂觀,那實事求是便很好用,稍微延一下,這不就是“知行合一”?
至於那“無我利他”,不就是他曾經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至於那對立統一,也和他的“己所不,毋施於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嗯……這個差得有點遠,但可以修正一下。
在理論上,孔夫子得到了不補充,這讓他很開心。
七日過後,蘇澈名聲傳天下,時有人稱他爲“範子”。
名聲遠播後,蘇澈回到了家鄉。
這個時候,楚國與鄰國吳國產生了矛盾。
雙方兵戎相見,大打出手。
發生戰爭的原因卻很荒唐。
在吳國邊境,有一座卑樑的小城。
而楚國這邊,也有一座做鍾離的小城。
卑樑城和鍾離城比鄰而居,但卻因爲分屬不同國家,雙方犬之聲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
有一天,鍾離城和卑樑城的兩個孩,因爲同時在邊境上的一棵桑樹上採摘桑葉,產生了口角,然後扭打了起來。
等到這兩個子回到村子裡,將這事說了後,頓時引起了家裡長輩的不滿。
兩家長輩大打出手,一時間不分上下。
兩家人紛紛向村子裡求援,消息傳到村子裡後,兩個村子的人紛紛參戰,直接變了兩個村子的械鬥,在最終的混戰中,有一個吳國人被楚國人打死了。
吳國卑樑城的人聽說自己城池的人被鍾離的人打死了,於是當地長私自帶領軍隊掃了鍾離城,狠狠地報復了一把。
而楚國這邊,鍾離城被掃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楚國王都,楚王當即下令,出楚國大軍,直接攻佔了吳國的卑樑城!拿下了這座邊境小城!
吳國這邊,得知卑樑城被攻陷之後,同樣不甘示弱,同樣派遣大軍進攻楚國,不但奪回了卑樑城,還順道攻陷了楚國的鐘離城,以及重鎮居巢。
兩個採桑的口角之爭,直接引起了“世紀大戰”,導致了“吳楚爭霸”這個混時代的開始!
開始後,蘇澈這個底層出的“範子”,卻依舊沒有收到楚國的橄欖枝,反而收到了吳王僚的邀請。吳王僚聽說了範子與孔子坐而論道七天七夜,便邀請到國擔任上大夫這一職位。
蘇澈接到了這個消息後,不由得啞然失笑,他,范蠡,竟然因爲名聲,收到了吳國的邀請?
他范蠡可是滅吳主謀啊!
蘇澈原本想拒絕,可轉念一想,勾踐那小子,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實在是忘恩負義之輩,如此生涼薄之輩,又有什麼追隨的必要呢?
所以,蘇澈欣然答應了吳王僚的邀請,帶著全家前往吳國當去咯。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代,是沒有“大一統”這一觀念的。
千萬不要認爲蘇澈這種行爲是背叛生養自己的楚國,就是所謂叛國。
實際上,這種行爲大概理解爲“出省務工”差不多——難道你去其他省份打工,就是“叛省”嗎?
在這個時代,同樣也是如此,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況。
畢竟無論是楚國,還是吳國,都不過是諸侯國而已,都屬於周王朝!
和蘇澈一起前往吳國的,還有伍子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是楚平王的太傅。
因費無極讒害,被抓了起來,楚王要求伍奢的兩個有才的兒子進宮,否則就殺死伍奢。
這擺明了是要將伍子胥家給全殲了,不留後患。
伍子胥的哥哥伍尚孝道影響,甘願進宮,就擒死。
然而伍子胥卻決定逃命,以後報仇雪恨,因爲伍子胥的逃命,楚王將伍奢和伍尚直接給殺了。
父親被殺,伍子胥立志要報仇雪恨,但他一個人如何能對抗強大的霸主楚國?
這個時候他將目看向了吳國,跟著蘇澈一起前往了吳國。
但和蘇澈不同的是,接見他的不是吳王僚,而是吳國的公子。
吳王壽夢生有四子:長子諸樊、次子餘祭、三子夷昧、四子季札。
公子是諸樊的長子,吳王僚是夷昧的長子,二人是堂兄弟的關係。
吳王夷昧去世之前,他決意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弟弟季札。
但季札辭讓,不願登基,還遠走晉國。
然後,吳國宮廷立了夷昧之子僚爲吳王。
而公子一直認爲,王位既然傳給季札,那如果季札辭讓,那麼這王位應該是自己的。
所以他對已經登基的吳王僚非常不滿。
他主顯示自己的才能,多次率兵攻打楚國,取得了一些勝利。
公子覺得,只有自己才能讓吳國變得更加強大。
因此,他一方竭力擴充吳國的地盤,獲取民心。
另一方面又在暗地裡結有才能的人,想通過他們的幫助,找機會殺掉吳王僚,奪取王位。
這裡面就包括伍子胥。
伍子胥復仇心切,天天給給公子講述打楚國的好,讓他趕出兵。
公子聽後說:“胥之父兄爲僇於楚,自報其仇耳。未見其利。”
意思就是說你爸被楚國砍了,你其實就爲了你爸報仇而打仗而已,打楚國其實本沒有利益。
伍子胥聽到後一是知道公子看人很準,很聰明,二是看出來了這個年輕人的野心很大,爲了試探公子,伍子胥給他介紹說:“我認識一個專諸的人,此人是個漁民,經常在太湖旁邊釣魚,他的炙魚(烤魚)很有特,同時材魁梧,力大無窮,擅長刺殺!”
公子聽了,頓時大喜過!
這個年代,爲了王位,‘兄友弟恭’再正常不過了。
這一位專諸的人,便是後來刺殺吳王僚的刺客。
他將劍藏在魚腹之中,用這一把劍殺死了吳王僚。
而這一把劍,便是大名鼎鼎的魚腸劍!
當這一切的謀,逐步要開始的時候……
一個意外,或者說,一位不速之客出現了。
蘇澈找到了伍子胥。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