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古代言情 農門團寵小嬌娘 第一百一十三章 嘉獎

《農門團寵小嬌娘》 第一百一十三章 嘉獎

剛開始趕到的都是拖家帶口,有的甚至還趕著馬車,最差也有年輕力壯的父母用擔子挑著兒。

城里百姓有看著可憐,想要接濟一二,都被陳大人攔了下來。

這些人都是有些銀錢傍的,不至于吃喝沒有著落。

跟在后邊的流民,才是最可憐了。

果然,又等了兩天,陸續又出現的流民,讓所有都揪心。

七八歲的孩沒了鞋子,衫襤褸,目麻木的跟在人群中,不知道父母哪里去了。

婦人們蓬頭垢面,甚至不知道廉恥,本不避諱是不是衫不整。

若是有誰多看一眼,就會上前出手。

“給口吃的吧,我什麼都愿意做!”

這份麻木比絕,更讓人心酸。

即便是京都來的使者也是看的嘆氣,更為了京都要承力犯愁。

不想,這時候卻有一個書生模樣的人出現,上前說道。

“縣尊大人,學生家里因為要開坊,春日時候同農人約定種土豆和紅薯,先前收地窖足足十幾萬斤。

學生愿意代表家里,把這些土豆和紅薯都獻出來。

常平倉再添量的米糧,想必能救這些流民于水火。”

十幾萬斤土豆和紅薯?

別說陳大人驚奇,就是京都來的使者都是張大了

這個時候,任何能吃的東西,都是財富。

這人不想著賣銀錢,居然一開口就要捐出來,若不是傻子,就是難得的品行高尚!

陳大人趕給使者介紹,“這位生員姓方名玉,字仲良,是去年府考的第三名,如今有秀才功名在

方家就住在城南的莊園,春日梨花開放,盛景揚名方圓百里。

還有,去歲運往京都的西瓜,也是他們家里琢磨栽種出來的。

Advertisement

平日家里有學堂,免費供給家貧卻天資聰穎的孩子讀書,造橋鋪路,在百姓中極有威。”

使者仔細打量方玉,一細布長衫,一頭黑發只用一玉簪束起,襯得他眉眼溫潤,通的儒雅,讓人一見就生出親近之意。

再聽聽方家平日就是良善之家,使者就更歡喜了。

遭逢這樣的大難,朝中吵個不休,皇上心煩的厲害。

若是聽說方家這樣的好事,必定也會歡喜。

于是,他當即就決定多留幾日。

陳大人也是召集了手下之人,最后商量從常平倉拿出一萬斤糧食,匯同方家的紅薯和土豆。

在城外起灶熬煮紅薯土豆粥,救濟流民百姓。

同時號召鄉紳富戶們捐糧捐,記錄冊,一并由使者帶回京都,供給六部閣老,甚至是皇上過目。

消息傳開,立刻就有人送了糧食來。

陳大人當即就選定了冊子,親筆錄

送糧人看在眼里,消息傳開,就越發熱鬧了。

方老漢帶了村人趕著馬車牛車,甚至挑著擔子,裝了紅薯和土豆到城外。

眼見城外只有一座破廟,什麼都沒有。

方家就主把搭建灶棚的活計承擔下來,村人也是跟著方家做慣了活計。

方老二親手建了莊園,更是行家中的行家。

很快,灶棚就被建在破廟的東南側,以破廟遮擋越發寒冷的西北風。

木架為主,苞谷秸稈和樹枝等做墻壁和屋頂,灶棚被建的結實又寬敞。

里面一溜兒二十口大灶,每個都是三尺高,安了大鐵鍋。下邊燒上柴火,就可以熬粥了。

這般,就是晚上,流民們想要取暖或者暫住都不問題。

而這些全都做完,只用了一日,流民們就喝上了熱粥。

Advertisement

久違的熱粥,讓所有人都放聲大哭。

就是見慣了人冷暖的使者,聽著哭聲陣陣,都是忍不住心酸。

趙金蓮難得扔下孫兒,帶了閨過來探看。

這會兒坐在馬車里,也是不停的抹眼淚。

方圓兒也是心里沉重,輕輕勸著母親。

“娘,您別傷心。

咱們家里給了土豆和紅薯,陳大人也撥了糧食。

這些人就不至于死了,過一段再想辦法給他們尋些活計,怎麼都能熬過這個冬日。”

趙金蓮用力點頭,抹了眼淚又抱了閨

“以后,你們和你爹再張羅什麼,我也不攔著了。

娘老了,沒有見識。

這次家里收購土豆和紅薯,我還心疼銀子,沒想到能救這麼多人的命!

早知道就讓你爹多去找人種土豆了!”

方圓兒聽得好笑又心疼,老娘就是這般刀子豆腐心。

“娘,我們家里已經盡到力了。

畢竟那個時候別說蝗災,蝗蟲都沒生出來呢。

我們家若是大張旗鼓,怕是先惹來大禍了。

如今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左右村屯的鄉親都不用肚子。

存下的土豆也夠救濟這些流民了,若是您還覺得不夠…

這樣吧,讓我二哥把破廟修葺一下,老人和孩子人都住進去,肯定更方便一些。

您說,嗎?”

,當然了,告訴你二哥,就用我的私房銀子。”

“哎呀,娘,我怎麼不知道,你還有私房銀子呢?”

“小點兒聲,你爹都不知道。”

娘倆說了兩句,就讓充當車夫的郭榮過去喊了方老二。

方老二原本也有這個打算,再聽了老娘吩咐,就立刻應了。

很快,方老漢和方老大、方玉也都知道了。

接著是陳大人和京都使者。

Advertisement

陳大人當時就笑道,“修廟救濟流民,可是大功德。這樣的好事,不能讓方家獨占。

替我母親出一半銀子,算是我們兩家合力。”

京都使者也是連連點頭,這事傳回京都,又是一樁名揚的好事。

百姓對于廟宇和神靈,歷來有一種敬畏。

聽說修廟,很多人趕來幫忙,不求回報。

只盼著,沾一點兒功德,惠及家人和后輩子孫。

就是流民們吃了幾頓熱粥,緩過了神,也開始跟著一起忙碌。

眾人合力,五六日功夫,破廟就被修葺一新,禪房里甚至還鋪了大炕,留給老弱婦孺夜里住宿。

至于燒柴,蝗蟲吃了綠葉,枯枝就越發多了。

隨便哪里都能抱上一捆回來,把大炕燒熱了。

使者帶著捐糧的冊子和滿肚子的新鮮事,心滿意足的回京去了。

也不知道他通過了什麼門路,居然見到了皇上。

在舉國一片哀嚎中,方家義舉,金河百姓自救,金河縣運籌帷幄,調度有方,就了唯一的閃點。

于是,一個月之后,秋末冬初,陳大人正犯愁安頓流民的時候,使者又回來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