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面對十年罕見的棘手問題,路易斯-約翰遜當然不能自己做決定。
他趕把事上報了主編索恩。
索恩是《科學-理》的主編,也是《科學》雜誌核心人之一,他對於國際理的風向的把握還是很準的。
『風向』說的並不是學方向,或是研究方向,某種程序上可以理解為『政-治方向』。
科學家有國別,學也是有國別的。
國際各領域的科學技,一向都是以歐為主導的。
最近幾年時間,到王浩個人就的影響,數學領域和理領域的主導權產生了變更。
理領域來說,影響最大的就是超導科技領域以及理論理。
超導科技領域,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因為超導相關的半拓撲理論基本趨於完善,自然也沒辦法改變什麼。
理論理就不一樣了。
湮滅理論取代弦理論,為了國際理界最重大的理理論。
湮滅理論是王浩個人創造出來的,他也塑造了湮滅理論的基礎,並提供了理論發展的平臺,讓更多的理學家參與進來。
過去的兩年時間裏,湮滅理論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出了很多領域的研究,相關的研究論文就有幾千篇。
當一個理理論迅速發展,並且快速擴大的時候,部自然就會形『學派』。
國際上逐漸形了湮滅理論的兩大學派。
一個就是以王浩為首的東方派,另一個則是相對有些鬆散的歐派。
目前,兩大學派並沒有出現學方向上的分歧,都是以王浩所塑造出的基礎做研究,但相互之間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比如,有些學期刊一直在統計,東方派有多篇湮滅理論相關的論文,總計影響因子有多麼大;歐總計有多篇論文,總計影響因子有多大。
現在依舊是東方派佔據絕對優勢,因為王浩的研究論文影響力非常大,他一個人甚至超越了整個歐派。
但是,歐派參與研究的學者,無論是數量還是水平都要強一些,他們也正在慢慢的趕上。
湮滅理論的研究,東方派和歐派的競爭,就是國際理界的『政-治方向』。
索恩很清楚『政-治方向』的重要,歐派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希重新掌控理理論研究方向的主導權。
在得知帕森斯和王浩同時投稿論文,並且研究容產生直接衝突后,他馬上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首先,王浩的論文肯定是要發表的。
帕森斯的論文並不是直接被打回,而是進正常的審稿流程,也就是讓同行進行評審。
如果論文沒有明顯的問題,就可以給予通過正常進行發表。
索恩做出決定后,還提點了一下路易斯-約翰遜,「當然不能駁回帕森斯的論文,來德利-帕森斯是最有影響力的湮滅理論學者之一。」
「這是暗質的研究。」
「弦理論也有暗質的解析,但沒有人能證明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你明白了嗎?」
路易斯-約翰遜思考著恍然大悟,「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我們都沒有辦法驗證。」
「所以正常進行評審,正常進行發表,對吧?」
索恩搖頭道,「你還是沒有把握關鍵因素,最重要的是,帕森斯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教授。」
「如果這篇論文出自東方學者,我們就可以直接駁回,因為它和王浩的研究是對立的。」
「但是,帕森斯不是東方學者,而且個人也很有影響力。」
「所以,增加一篇不能夠被證明的理論研究論文,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下約翰遜明白了。
……
帕森斯的論文水平還是很高的,其中的數學構架、邏輯框架都沒有任何問題,也和現有的理不衝突,並且是急於湮滅理論做出的研究。
它的論文不只是通過了同行評審,而且得到的評價還非常高。
哈佛大學的著名理論理學家格雷格-豪爾森,評價說道,「這一篇研究,對暗質進行了深解析,解答了一些之前不能解釋的問題。」
「研究對於湮滅理論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格雷格-豪爾森個人還是很有影響力的,他是宇宙論的支持者,也做過弦理論的研究,後來則是專註於量子場論方向,並站在了弦理論的對立面。
現在他轉而研究起了湮滅理論。
換句話說,格雷格-豪爾森從事過很多方向,他不備學的忠誠,也只是把理理論的研究當工作而已,但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宇宙論、弦理論、量子場論,還是湮滅理論,他都發表過頂級期刊的學論文。
這才是最令人驚訝的事,也足以證明格雷格-豪爾森的優秀。
很快。
《科學-理》期刊刊登了新一期容。
一些學者瀏覽新一期目錄的時候就注意到兩篇容直接衝突的論文。
他們頓時驚住了。
國際輿論很快就出現了針對的熱議,「《科學-理》期刊,竟然刊登了兩篇直接衝突的論文,其中一個是正確的,另一個肯定是錯誤的。」
「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不就等於是說,肯定會有一篇錯誤的研究論文嗎?」
「一個作者是帕森斯,另一個作者是王浩?湮滅理論的三號人和一號人的直接鋒……」
「這絕對是今年國際理界最重大的新聞。」
《科學》雜誌當然不會任由輿論發酵,他們的發言人對此進行了解釋,「兩篇論文都通過了評審,我們無法找出其中的問題。」
「另外,理論理的研究沒有絕對正確。」
「我們再仔細討論以後才決定把兩篇論文都發佈出來。」
『理論理沒有絕對正確』,一句話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每年的頂級期刊可能很多理論理的研究,像是弦理論相關的研究,有不都出現在頂級理期刊,誰也不能保證其中的正確。
現在刊登容直接衝突的論文,也就可以理解了。
反正都是理論理。
另外,論文的作者也是輿論焦點,一個是湮滅理論的三號人來德利-帕森斯,另一個則是湮滅理論創始人王浩。
誰的研究是正確的?
國際理學界發生了巨大的爭議。
如果換都是其他研究,絕大部分學者一定會支持王浩,因為王浩個人影響力實在太大了,帕森斯本就不可比。
這就像是一個大學生和一個小學生做同一個數學題,即便不去看答桉,很多人也傾向於相信大學生是正確的。
但是王浩的研究結論確實很難被接,因為他認為暗質並不在湮滅理論的系中。
牛津大學理教授布魯克斯-帕克就分析說,「暗質並不在湮滅理論的系中,有兩種況。」
「一種就是暗質不存在。」
「另一種就是暗質是高維的產,不會到湮滅力的影響。」
「後面一種況,符合弦理論的分析結論,但我相信王浩本人更傾向於暗質不存在。」
這是顯而易見的。
湮滅理論和弦理論在基礎上存在衝突,王浩又怎麼可能去相信弦理論對於暗質的解析?
尤其……
弦理論對暗質的解析容,聽起來實在太過於玄幻,所謂『宇宙』的概念,放在理論理界都很難獲得太多認可。
很多學者的普遍看法是,弦理論的解析就只是一種『勉強能說通』的解釋,當有更好的解釋,以後他們更願意相信新的解釋。
所以有不人都更願意相信帕森斯的研究。
帕森斯以湮滅理論為基礎,對於暗質進行解析,甚至還關聯了希格斯場論,解答了一些之前無法解答的問題,相對更容易得到認可。
當然,也有不學者更願意相信王浩。
王浩的研究結論,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暗質是不存在的,而暗質不存在,也就能解釋為什麼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暗質相關的任何發現。
當然,由此也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
如何解釋天文學上,星系質量存在的巨大差異?
……
作為理論研究的當事人,來德利-帕森斯知道自己的研究和王浩產生了衝突,心裏頓時非常的慌。
他可不像其他人想像的那樣非常確信自己的研究。
甚至說……
帕森斯非常確信自己的研究是錯誤的,這種確信的可能超過99%。
因為他的研究是編出來的……
雖然他編的非常的嚴謹,不和現有的理產生衝突,並且還使用了湮滅理論的構架,但編出來的就是編出來的,又怎麼可能是爭取的呢?
直到發現很多人支持自己的研究容,帕森斯才輕呼了一口氣,稍微找到了那麼點自信。
「對啊!」
「這是理論的研究,誰又能說錯誤的呢?」
「只要不被短時間發現錯誤就可以了,王浩,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他竟然說暗質不存在?」
帕森斯想著就更有信心了。
暗質不存在?
這個結論當然會有很多人反對,因為有一些團隊一直都在為尋找暗質而努力。
還有一些理學家,則專門去研究暗質的問題。
現在告訴他們暗質不存在?他們當然不願意相信了。
這些人肯定會更相信自己的研究果,他們會以此更加努力的尋找暗質存在的證據。
至於找得到找不到……
那就和自己無關了!
帕森斯思考著也輕鬆下來,但心裏還是有些張的,他覺就像是欺騙了全世界,但只要沒有人能夠揭穿,他就是完了一項頂級的理論理研究。
另一邊。
王浩也沒有想到,發表個研究果,竟然會和其他人產生直接衝突?
來德利-帕森斯?
好像是個很優秀的理論理學家吧?還以湮滅理論為基礎,解析過大炸問題……
「但是,他這次的研究是錯誤的。」
王浩非常肯定。
他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把握正確的方向,所做的每一項研究都可以肯定是正確的。
既然帕森斯和自己的研究有衝突,那麼對方的研究一定是錯誤的。
王浩倒是沒有在意國際輿論,他一直和海倫以及陳蒙檬,一起做後續的研究,並且已經確定了主方向,甚至已經有了結論。
「如果暗質不存在,為什麼星系質量會存在巨大差異?」
「因為,高強度湮滅力的影響。」
「我認為,星系中會存在高強度的湮滅力,高強度的湮滅力,會弱化質的外在態表現。」
「這就是你們接下來要做的工作。」
比如,一個星系質量是X,但是到高強度湮滅力的影響,星系只表現出了X/10的理態,天文觀測譜分析的手段,只能測定出X/10的質量,偏差就達到了90%,就直接了90%的質量,被認為是存在不能被發現的暗質。
王浩做了個大方向的總結,但他沒有繼續參與研究的想法,最多就是指導一下海倫和陳蒙檬。
因為已經找到了明確方向,甚至已經確定了結論,後續都是做純理論研究,以湮滅理論為基礎,架構高強度湮滅力對於粒子形態的影響,並以數學的手段來做出說明。
這個研究確實是非常高端的,但對於他個人來講,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而且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所以他決定把研究給海倫和陳蒙檬,讓們一起抓住方向、研究出果,到邁不過去的大問題,再針對的指導一下。
這才是博士生導師的工作。
至於輿論上對於的爭議,王浩本就沒有心上,帕森斯這種級別都本不能稱之為對手,本不用他親自下場去做什麼。
海倫和陳蒙檬,都絕對不比帕森斯差。
王浩非常期待的說道,「這個研究,也足夠作為博士論文的主容了。」
海倫和陳蒙檬很認真的點頭,滿是堅定的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