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付九百六十二文, 實付一兩三錢散銀,小二找余……”
華老太爺瞇著眼睛對著本賬冊,一句一句地念。
四下噼里啪啦的, 全是撥算珠的聲音。
唐荼荼聽著數,撿的那塊石子也沒用著。幾乎是華姥爺話音剛落,就報出了結果。
“全天進賬九兩二錢,本錢四兩三,賺四兩九, 小二多找了十個銅板。”
左邊, 坐在棋桌上的老賬房“嚯”了一聲,驚奇道:“和我拿算盤打得分毫不差!”
周圍老先生看空著兩只手,都不信這個邪:“老爺跟你家孫閨串通好了, 落我們面子來了是吧?快下去, 我來念個題!”
那位老先生喜眉笑眼地站到最前頭,這回不念賬本了,他隨口出數,加了減減了加,念了十幾個數后,讓翻個兩番,又加加減減,再取五分之一, 這就是算加減乘除混合了。
這回數字大,唐荼荼心算有點跟不上,以五指代替算盤,十手指靈活得不像個胖閨。
一群人只見左右手指屈連點,照舊是老先生念完,唐荼荼就報了數。
“怎樣!是不是這個數?”周圍好幾位老先生不差那二兩銀子, 都沒打算盤,只盯著唐荼荼瞧,見雙手這一通比劃,竟然得出了數?
忙問周圍撥算盤的老先生們,這回算得對不對。
竟然還是對的!
一群老先生都震驚起來,看出尚有余力,老先生念題的速度還跟不上手指比劃的速度,每次比劃完了,都要停一停,等著念下一個數,分明是更快也能跟得上。
“嚯,丫頭神算子啊!”
唐荼荼只笑,不說話。
對數字敏至極,但凡是數字,不管聽覺記憶,還是視覺記憶,都能記很久。那幅京城輿圖,畫了小半年,把自己畫出的四十多座坊市尺寸、各家署衙門占地面積,走過的每條大街寬長,全背清楚了。
珠心算和手算,又是上輩子為數不多的娛樂活之一,換了個朝代也沒忘。
這下,一群老先生誰也不跟比了,挨個坐到面前那張棋桌上,著出題。一群人挨著出了一圈題,無一錯,終于相信了這心算的本事比撥算盤快。
華老太爺大笑道:“哈哈哈,虧你們各個趾高氣昂,連徒弟都懶得帶,嫌徒弟這個笨,那個慢,這會兒竟連個小丫頭都沒比過!”
老先生們不理他,驚訝地圍著問:“這手心算,是誰教你的?”
唐荼荼含糊道:“我哥教的。他在書院會學明算科,等進了國子監,還有更厲害的明算老師教。”
一聽書院和國子監,老先生們就不再問了,岳峙書院在京城是榜上有名的書院。鄉試開考以后,華老太爺更是吹噓他外孫好幾天了,滿院的先生都知道那位小爺文才厲害。
可只旁聽那哥哥講幾句,就能有如此造詣,也是難得。
有先生唏噓:“可惜是個姑娘,將來遲早要嫁人的,不然學學做生意多好。”
也有的先生道:“咱家三當家算數也厲害,但三當家不會使算盤,得拿紙筆才能算。三當家常掛在邊的,不就是‘要招個婿進來’麼?”
“丫頭也招個婿多好,老爺的家業也不用全給那幾個傻爺禍禍。”
他們一群賬房,當著華老太爺的面兒吐槽他幾個親孫子,華老太爺也沒惱,笑著揮揮手:“都散了吧,荼荼得去吃飯啦,丫頭剛才就了。”
這才把唐荼荼從人堆里拉出來。
祖孫倆朝著東園走。
華姥爺看著,慨道:“剛才看著你,我就想起了你姥姥。這比算盤贏賞錢的玩法,還是你姥姥想出來的,那群賬房里頭——”
華姥爺回頭去指,指了幾個四十多歲的先生。
“——那幾位,你看見沒?都是你姥姥教出來的。我們剛來京城落腳的時候,整條街上啊,數你姥姥算數最厲害,不論客人進來買了什麼東西,客人往手里拿,跑堂的跟著念一遍買了什麼,等客人走到柜臺前,直接錢就行——你姥姥已經算完啦!”
“算盤打得也好,倆手各拿一個算盤,左手算,右手核,算完兩邊對一遍,數一樣,就是算對了;數不一樣,重打一遍。我倆每到月底,點著油燈坐窗前核賬,我核完兩本,能核完一沓兒。”
天津話味兒重,華姥爺一張,就跟唱數來寶似的,他來了京城多年了也沒扭過來,反倒把周圍一圈人都帶跑偏了,了這個調調。
唐荼荼聽著有趣,一個勁兒地笑。
華姥爺嘆口氣:“你姥姥呀,就是命不好,窮出,嫁了個更窮的我。年輕時跟我吃了不苦,東跑西跑地進貨、挑擔子,多風風雨雨跟我一塊扛過來。”
“婦人不能吃苦,一吃苦就老得快,病得早,四十來歲時得了心疾,心疾熬人,走的時候也難,不是安安穩穩走的。”
唐荼荼不知說什麼好,抿著悶了會兒,憋出一句“您節哀”。
華老太爺擺擺手:“姥爺年紀大啦,這兩年腳也不利索啦,說不準哪天就見著了,前后腳的事。能多見你們一回,就是好的。”
唐荼荼心里那“這不是我親人”的疏離,又如洋蔥一樣,猝不及防地被人掀了一層,辣得眼睛都花了。
“……我和哥哥,以后多來看您。”
快要走到飯堂時,華姥爺越走越慢,漸漸頓住了腳。
他眉心聚攏,盯著荼荼看了會兒,忽然又道:“荼荼,姥爺再考你一題。這題難,不要急,你好好算一算。”
唐荼荼忙道:“您說。”
“你知道咱京城多人口嗎?”
唐荼荼道:“一百五十萬了。”從唐老爺那兒聽過一。
華姥爺點點頭:“文宗三年,整個直隸省,墾田數實載為二千八百萬畝,其中一半地種莊稼,良田、瘠土四六開,均下來畝產不到兩石,出谷六分。京城丁壯五十萬人,一天口糧算二斤,婦人小兒老人百萬,每天的口糧差不多斤半。河北天津兩府,人口是京城的五倍有余——直隸省每年自己產的糧食,夠不夠吃?”
盛朝一石約莫為一百二十斤。唐荼荼果斷搖頭:“不夠。”
“差多?”
唐荼荼:“三十三萬萬斤左右。”
華老太爺道:“錯了。”
唐荼荼愣住,飛快重新算了一遍,正要說自己沒錯,華姥爺卻嘆了一聲。
“京城豪門世族那麼多,奢侈無度,浪費了的也多,加上番邦異族的流,一年的缺口約莫是五十萬萬斤。”
差這麼多?
唐荼荼瞠大眼睛。
華姥爺又問:“知道缺的糧食從哪兒調不?”
唐荼荼猶豫著揣:“江南?”
華姥爺贊許地看一眼,補充道:“多數從江南調,數出于黃淮——主要是河南省。咱們繼續。”
華姥爺眉眼一凝,語速越來越快,毫不見老年人該有的遲鈍。
“京城每每過不完夏,就吃空了去年的秋糧,但此時江南趕上梅雨季,漕運不通,只能先從黃淮調些糧。黃淮比江南近許多,可是走陸路,漕卒就多,一路緩行,至京要耗損三——黃淮需要調多糧,才能解直隸三個月之急?”
唐荼荼掐指算了幾息:“十九萬萬斤左右。”
華姥爺點頭,又道:“吃完這三月,江南的秋糧就到了。秋糧走大運河北上,行程極快,漕卒也,路上損耗僅為一,余九。進了直隸,進各府糧窯存放,要填滿倉位,才能保證直隸百姓到明年夏天六月的用糧。”
華老太爺盯著,幾乎句句:“各城除了糧倉,還有兩座常平倉,是避免城中缺糧時、谷貴傷民而建的,也得填滿。那需要從江南調多糧,才夠直隸吃到明年夏天?各城的糧倉多大?京城的常平倉,又有多大?”
唐荼荼:“……”
華老太爺哼笑一聲:“怎麼,算不出了?”
唐荼荼訥訥道:“需要調十六萬萬斤,一千四百萬石,才夠吃到明年。糧倉和常平倉……算不出來,我不知道糧食是全放糧倉,還是賣給百姓一部分后,再把剩下的去填倉?”
越說越沒底:“……東西市的常平倉我倒是見過,按面積估算,可能能放個……五十萬石糧?”
華姥爺不可置信道:“你算出來了?”
先頭,賬房先生們夸唐荼荼算好的時候,華姥爺還只是笑,眼下目里滿是驚奇。
他恍神了好半天,眉頭才松懈下來,似一瞬間豁然開朗,臉上的褶子全堆了笑紋路。
這干瘦的老頭抓住荼荼的手,話都說不囫圇了,啞聲慨道。
“好孩子!好孩子!姥爺有數了!姥爺心里有數,能算得了糧,便能算得了天下百千行商,回頭我跟你娘商量……”
他又猛地停住:“且不說這個,說這個太早了!荼荼你記住了,萬萬不可把這算丟下,咱家靠的就是算發家,算不清楚賬,一輩子白活!”
唐荼荼不知他怎麼突然激起來,愣愣點了點頭。
華姥爺是攥著的手到了飯堂,才放下,老人家只就著小菜喝了一碗粥,就又匆匆出門了。
走出飯堂了,他又匆匆返回來,掏出二兩銀子放在桌上,落下句“荼荼拿去買好吃的”,就又頭也不回地走了。
奇奇怪怪的……
華家主子就這麼兩位,仆從卻多,還有那些賬房先生,都是要一塊吃飯的,便在外院建了個飯堂,幾張長桌、幾張條凳擺開,能容納二十個人一塊吃飯。
正是清晨飯點,飯堂里熱鬧。
等到吃完了半碗云吞,唐荼荼昏昏沉沉的腦子,和|窒在口的那一口氣才松下來。
那道糧草題實在不好算,姥爺沒拿不同作不同畝產,還有不同的出米率難為,只給了個均數,就是在便宜了。
可更讓唐荼荼目驚心的是,直隸省的糧食浪費竟嚴重至此。
每年從江淮兩地調來的糧就足夠全省吃用了,再刨掉釀酒、做醬和牲口飼料的糧,略一算,直隸百姓浪費的糧食竟有半座省的產糧那麼多?
江淮多省,都在拿各自的余糧供養一個直隸?
京城也就罷了,權貴遍地;河北又恰恰是盛朝的龍興之地,整個京畿地區,遍地豪奢,連平民百姓都把浪費當了習慣,滿京城沒有乞丐,沒有吃不起飯的貧民,俗話說的那“包子打狗”也都不算是笑話,在京城是常事了。
可浪費的,僅僅是糧食麼?
渾渾噩噩想了一上午,難得坐立不安的。
華瓊奇怪:“怎麼啦?”
唐荼荼嘆口氣:“沒事。”
這老氣橫秋的樣子把華瓊逗笑了:“年輕不大,愁什麼呢?娘可沒騙你,清早就讓劉大劉二去莊子里安排了,吃完飯咱們就出城。”
唐珠珠眼睛發:“是去鄉下騎馬嗎!?”
看到華瓊點頭,珠珠趕拉了剩下的飯,把碗一放,回屋翻找好看裳去了。
唐荼荼出門行裝一向,帶了一窄袖束的騎裝,兩條手帕,一只行軍壺,就算是準備好了。剩下的東西要麼是莊子里有,要麼是奴仆安排。
可最重要的,卻沒人給準備。
“娘,有零麼?”
華瓊好笑道:“有的,知道你們幾個貪,昨兒買了好幾樣呢,讓古嬤嬤帶你去裝。”
唐荼荼跟著古嬤嬤去了廚房,沒一會兒回來了,裝了三個油紙包,一包一斤的分量。
華瓊以為是給義山和珠珠分好了,還欣地想姑娘大了,知道照顧人了。
下一瞬,眼睜睜地看著荼荼,把那三大包零都裝進了自己的包袱,那包袱立馬鼓了一倍。
前世傅芷璇成親當天丈夫就被徵召入伍,她在家操持家務,侍奉婆婆,七年後丈夫凱旋而歸,還帶回來一個身懷六甲的新歡以及一紙休書,罪名:七年無所出。 她落得身無分文,流浪街頭,葬身火海的結局。 重活一世,傅芷璇表示,什麼德容工言,什麼卑弱敬慎都一邊去,她要懲姦夫斗惡婦,拿回自己的嫁妝,把和離書砸到季文明頭頂上,讓季家一門子喝西北風去。 PS:本文架空,架得很空,勿考據。 幻言虐渣爽文《異能讓我做剩女》元月開坑,求預收左寧薇她媽一直擔心她嫁不出因為左寧薇一直對男人避之唯恐不及連至親的父兄不小心碰了一下衣袖她都要皺眉左寧薇心裏苦啊不是她不想嫁而是她只要一碰觸到異性能看到他曾經跟誰XXOO過
傅瑤要嫁的是個性情陰鷙的病秧子,喜怒無常,手上沾了不知多少人的血。賜婚旨意下來后,不少人幸災樂禍,等著看這京中頗負盛名的人間富貴花落入奸臣之手,被肆意摧折。母親長姐暗自垂淚,寬慰她暫且忍耐,等到謝遲去后,想如何便如何。傅瑤嘴角微翹,低眉順眼地應了聲,好。大婚那日,謝遲興致闌珊地掀開大紅的蓋頭,原本以為會看到張愁云慘淡的臉,結果卻對上一雙滿是笑意的杏眼。鳳冠霞帔的新嫁娘一點也不怕他,抬起柔弱無骨的手,輕輕地扯了扯他的衣袖,軟聲道:“夫君。”眾人道謝遲心狠手辣,把持朝局,有不臣之心,仿佛都忘了他曾...
嫁到秦家第二個月,孟元元獨守了空房。不是夫君過世、遠行,而是他被親爹孃認了回去。 臨行前賀勘問她跟不跟去,她搖頭,他聽完轉身離去,再未回頭。給秦家留下豐厚田產做報答,也算了清。 孟元元毫不意外,所有人都知道,是她利用手段污了賀勘的名,他迫於清名才娶了她。既他不再是秦家二郎,這親事自也不作數。 如此,她安下心來,平淡度日。 不料一年後,秦家大伯輸光家產,更在外面簽了契書將孟元元抵掉。 走投無路,她只能帶着還未及笄的小姑千里奔逃州府,敲響了賀家的大門。 賀府高門大戶,嫡長子賀勘天人之姿,逸群之才,被家族寄予厚望,家中自然不會認他當初娶的粗鄙村婦。 賀勘本人也清醒,念着養家恩情,只在府中給人安置了個容身角落,卻從不理會。 直到一日,一女子在府中打聽公子書房,身姿嫋娜,嬌豔欲滴,衆人才知道,窩在後院的村婦真正模樣。 孟元元覺得小姑適應了這裏,去找賀勘商議:謝公子照顧,改日我便離開。 賀勘見人這段日子還算安分,清淡掃她一眼:留在府裏也無妨。 見她柔婉退下,他當她是答應下。 轉天,賀勘在後巷碰見孟元元,她正和老家來的竹馬表哥見面,商討回鄉。 第一次,賀勘覺得自己該親自管教一下這個妻子。 妻,死後亦要同冢而眠,她不知道?
【已完結】【溫馨種田+神醫+萌寶+雙潔+寵妻】【小嬌妻+內斂沉穩專一深情男主】 楚月一睜眼,就被好賭的爹抵給了山里陸家當媳婦。 搖搖欲墜的破房子,兩個年幼的小叔子,婆婆還是個藥罐子。 楚月表示,只要一家人齊心協力,這都不是事兒。 她通醫理、挖人參、采草藥、摘靈芝,自她入門后,陸家開始頻頻走好運…… 半坡村的村民們紛紛驚訝的張大嘴:“咦?自從楚月嫁給陸星河之后,他們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啦!” 悶聲發了大財的楚月喜滋滋的拜了個“吃貨”師父,最終成了名揚南淵國的大神醫。 而某位深情專一的首輔大人,此刻正在朝堂上惦記著家里的小嬌妻呢…… ps:“哩”字,是為了豐富故事背景,設定的地方口音,如果不喜歡可以直接退出,麻煩大家不要因為這個小細節打差評。 女主前世記憶只有醫術,性格會受原主影響,可以將她當古人看待。 避坑在簡介里寫的清楚明白,不喜歡的可以直接退出,玻璃心,已避坑內容不接受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