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溫印這次輕笑出聲。
“哦,娘娘,這是打雪仗的耳套。”大監應聲。
溫印當然知曉是打雪仗的耳套,只是覺得意外,因為他是真的很喜歡打雪仗,魚三歲……
“陛下喜歡打雪仗得很,也厲害,可以一個人打好幾個。”
不知為何,大監的慨讓溫印忍不住笑意。
許是太歡樂的緣故,時間過得很快。
溫印就在殿中隨意用了些午飯,也撕了條給下下吃。
下下很喜歡。
等吃過飯,溫印在殿前的苑落中散步消食,大監一直跟著。
明殿離這里有些遠,溫印就在這午睡。
地方都收拾干凈了,溫印飯后用了藥,藥上來,就趴在小榻上小寐會兒等李裕,只是等醒來的時候,又要黃昏了。
李裕在側看折子,余看到醒了,“醒了?”
溫印問起,“怎麼沒我?”
李裕應道,“看你睡得好,沒忍心。”
溫印笑了笑,撐手起,“等到你了,我回去了。”
李裕看了看天,殿外都開始陸續掌燈了,李裕放下折子,“說了有東西給你看的,看玩再回去。”
溫印還在眼睛,“太晚了。”
李裕手牽,“不怕晚,去完,我送你。”
溫印已經被他牽著出了殿中,大監遞上兩人的披風和大氅,李裕將裹得嚴嚴實實。
溫印出一雙眼睛,“去哪里?”
“到了就知道了。”李裕笑了笑。
李裕牽了溫印走在前面,大監等人自覺跟在很后的地方,沒上前。
等兩人的腳步在千燈殿前停下,大監等人上前推開殿門。
“這是?”溫印沒聽過。
李裕看,“你很來宮中,這千燈殿,你見過就知道了。”
李裕牽。
等了殿中,才知曉殿中和殿外全然兩幅模樣,殿中到都掛著彩斑斕的花燈,玲瑯滿目,一眼就覺驚艷。
“這些是?”溫印驚喜。
溫印喜歡這些。
溫印上前,先看了看最近的那盞,既而是旁的,殿中數不清的花燈,各式各樣,而且都很致。
李裕也跟著上前,“千燈殿收集了各的花燈,是宮中祈福用的,這些花燈會從正月十五開始點亮,一直到二月十五,都不會熄滅的。”
他知曉喜歡,所以帶來看。
溫印也確實喜歡,“這是八扇走馬燈。”
“這是蓮花燈。”
“這是菩提燈。”
每個花燈都很致,逐一看去,有溫印特別喜歡的,利安都會上前取下給溫印過目。
“嗯,好看。”溫印目不暇接,盡管元宵盛會近乎年年都有,但大多時候人山人海,要真真遇到好看得花燈,還得同人,很能像眼下這樣一次看全,也看細致的。
李裕也會同說起,“你看,這是順城的手工,這的棱角只有很多年的師傅才能做。”
溫印果然見到細致。
同樣的,溫印也看了好多其他的花燈,從來都不知道宮中有專門的這麼一千燈殿。
今日確實驚喜。
“喜歡嗎?”李裕問。
“嗯。”眼角眉梢都里都是笑意。
到某花燈前,溫印卻駐足停了下來,李裕也停了下來,俯從后保住,下顎也放在頭頂,“認出來了?”
當然能認出來,這是他們在元城時一起畫的那盞花燈。
笑道,“怎麼拿來的?”
記得是放在婁家,后來婁家一場大火,一直以為是燒沒了,怎麼會在這里?
也記得去蒼月的路上,兩人提起那盞花燈的時候,還有些憾,怎麼眼下在這里會看到?
李裕輕嘆,“真信了?”
溫印:“……”
李裕笑道,“這是我后畫的,憑印象畫的,是不是能以假真了?”
溫印仔細打量,也嘆,“你竟然都記得?”
他輕聲,“嗯,看過,就都記得,你上次不是說憾嗎,我就重畫了,等你回來看。”
溫印轉眸看他,“你哪有時間?”
他每日那麼忙,又不是沒見過,他哪有那麼多時間,靜心做這些細致的事?
李裕下顎又放回頭頂,輕聲道,“看奏折累的時候,不想彈旁的事的時候,還有想你的時候,都在畫,想著畫好,你就回來了,真的是……”
溫印才不信。
李裕繼續道,“阿茵,日后我們每年都在一畫一盞花燈,畫到七老八十的時候,這里就有好多我們兩人畫的燈。”
溫印這次是真信了,他是真的喜歡畫紙鳶。
小時候喜歡畫紙鳶,長大了畫花燈……
許是這氛圍太好,又許是四目相視時,千燈殿中的道道影都映在眸間,照進心底。
似星輝。
滿眼星輝里,只有彼此。
……
等翌日醒來,溫印手,才反應過來,昨晚的裳都不知落在何。
溫印頭疼。
今晚,說什麼都要回家了。
再信他,就真的不要溫印了……
關於元配: 陳萱臨終前回憶自己的一生,她少時喪父,母親改嫁,卻也有叔叔養大成人。她十八歲嫁人,婆家不算寬厚,卻也沒有虐待她。在許多年後被無數人形容為兵荒馬亂的亂世,她過的不算好,卻也不很差。隻是,如果有機會重來,她仍是不希望再遇到魏年。是的,魏年待她不差,他隻是看不到她而已。—>
蘭山君孤兒出身,長在淮陵,吃百家飯長大,學得一手殺豬的本事,本是要開一個屠宰場的。誰知老天給她開了一個玩笑。 十六歲那年,她被接回了洛陽的鎮國公府,成了國公府第流落在外的嫡次女。 最初,她以爲這是老天看她殺豬太可憐給的恩待。後來又過了十年,她戰戰兢兢討好家人,汲汲營營嫁人,備受十年白眼,被送去暗不見天日的院子裏關着時,這才恍然發現,從鄉野來京,應當是她殺豬殺多了老天給的懲罰,而不是恩待。 此後又是一年,她被關在小院子裏看不見天日,不知日月更迭,冷菜餿飯度日,受盡苦楚,卻依舊是不甘不願,不敢死去。 唯一能聊慰苦悶的是,在黑暗之中,她摸到了一本書。 窗戶未曾封死,依舊透進了一縷春光。 她慢慢的挪到窗邊,藉着這屢光去看—— 這是一本手札。裏面記下了一個少年六歲到十六歲的感悟。有滿腔熱血,有遠大志向,他覺得自己像是一把利劍,只等着君王拔它出鞘。 她倒是認得執筆者。是她被送離洛陽那天,也同樣登上斷頭臺的鬱清梧。 所以重回十六歲,她與鬱清梧第一次相見時,便覺得他是一位可悲的紙上摯友。 等她在洛陽裏面艱難的重掌命運,偶然忽視一個個聲音,從春日裏的光曦窺見了他內心的躊躇不前,糾結痛苦卻又無愧於心的大志,毅然決然要走向一條死路時,她心裏突然生出些鬱怒來。 他們的命運何其相似,都不應死在權貴的愚弄之下。 她和他,都該活下來。 —— 遇見蘭山君前,鬱清梧寫札記:先生,天下,百姓。 遇見蘭山君後,鬱清梧寫札記:山君,山君,山君。 #山君倔得很,但沒關係,我會低頭# 他心隨她動,低頭哀求,“山君,我試着剋制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