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改變 第二百二十三章 廣東買山

《改變》 第二百二十三章 廣東買山

第二百二十三章廣東買山

午飯的時候,張知木和陳玉鋒等人,了一下,統一的思想是,如果對方有求和的意思,那就和為貴,做生意不是賭氣,再說我們自己也沒時間在這裏和他們慪氣。

下午,有幾輛玻璃馬車帶頭,客人們到了。張知木等人迎到門外,大家互相寒暄,那些老朋友,就將牙行的三位大佬級的人,介紹給了,張知木等人,張知木等人也以禮相待。

大家進到客廳,後分賓主落座,按照廣東的習慣,還是先喝茶。

這次鹽幫的一位大佬,先說話了,「各位,我們上次來也聽說了,我們牙行的朋友和新來的窯崗朋友有些誤會。今天我們把牙行的三位大佬請來,和張東家各位見一面,把誤會說開,我們都希倆家能一釋前嫌,做好朋友。這樣對大家都是好事兒。」

這位大佬話說的很好,他本沒提殺死誰的事兒,他也不敢提這事兒,因為都沒證據。他也沒說是牙行請他們出面調解,也給牙行的人留一些面子。看來能做一方大佬都不是等閑之人。

張知木聽罷,說:「我要謝牙行的大佬能屈尊到此,也謝各位朋友出面說和這件事。我們都是商人,最懂得和為貴,和氣生財。更何況我們遠道而來,有求於各位的太多了。為謹慎起見,我們初到貴地沒敢造次,而是花了幾日時間,了解這裏的行和這裏的規矩,本來我們想出去拜會一下當地的朋友和前輩的時候,來了四位自稱牙行的人,非要包銷我們帶來產品,還要包下我們要買的貨,說如果不聽他們的就讓我們如何如何,還警告我們,在碼頭上別想買到糧食等等。我們沒答應他們,令我們沒想到是他們竟然勾結那些鳴狗盜之人夜裏前來行兇。我們窯崗人自從離開窯崗的時候,就立下一個規矩,經商要以誠為本,對人要以信為重。但是不畏**,不欺辱。我們這段時間也見過了各種強人惡人,我們都沒有屈服。」

Advertisement

張知木覺得說的夠了,要留點餘地,就端起水杯喝了一口茶,張知木的氣勢言語已經鎮住了牙行的三位。他們也在琢磨,那四個蠢貨,難道看不出來,這是一位他們不住的主嗎?

一位牙行的大佬接過話頭說:「唉!說起來慚愧啊。我們牙行在廣州做了一千多年生意,沒想到,竟然到這輩兒,出了這樣四位愚蠢的傢伙。我們代表所有牙行的東家們給窯崗的張東家和各位賠罪了。是我們沒管教好他們這四位蠢材,給你們添麻煩了,也丟了我們廣東商人的臉。」

張知木說:「老前輩,言重了。這只是我們和牙行的四位朋友之間的有點誤會。與整個牙行沒有關係,我知道牙行從業弟子千上萬,他們也不能代表所有牙行的人。」

張知木話說得也好,他把那天來的四位和整個牙行分開,這就很容易和今天來的三位談下去。

一起來說和的幾位也紛紛說:「張東家說的是,他們不能代表整個牙行。」

牙行的另一位大佬,說:「張東家,我們這次來,是真心想與窯崗人做朋友來了。至於以前的誤會,張東家能不能大人大量,就原諒他們的過錯。好在他們有些人已經得到報應,那沒得到報應的我們牙行也絕對不會放過他們,最不會再允許他們出來做牙行這一行了。」

張知木說:「老人家放心,我們也是來做生意朋友來了,能過得去的,我們更願意過去。我想和大家說的是,我們為啥要在碼頭上直接買糧食。大家知道,北方連年大旱,人口已經銳減,活著的人易子而食,這絕不是傳言,各位沒有設地是很難了解到那種慘狀的。我前日見到知府大人時,就問南方如此多米,為啥不往北方運一些過去。知府大人說每年供給朝廷的的糧食都運不過去,朝廷沒有力量再運糧食。你們可能不知道,糧食從長江兩岸運到北方運價就是糧價的幾倍,所以說運的糧食越多,賠的越多,我們只好盡量的將糧食價格低一些。希大家理解。」

Advertisement

一位東家忍不住問:「張東家,既然是賠本兒的生意,為啥還要做呢?」

張知木嘆一口氣說:「我們只要多運回一點兒糧食就可以死一些人。不瞞各位,去年邊關大同軍糧無以為繼,都是我們出糧食接濟的。你們不了解邊關的局勢,朝廷在南方剿匪多麼吃力,也沒敢將邊關的軍隊調出來剿匪,是因為北方蒙古人、滿清一直在虎視眈眈,如果北方邊關守不住了,那麼整個大明朝就危險了。所以我們出來賣了自己的東西,就是拚命地買糧食。」

張知木一席話,讓這些人不住的唏噓,從做人的高度上,他們知道自己已經輸給人家了。

在座的一位糧幫的大佬說:「張東家,碼頭上糧食我們管不了,如果需要在這裏買糧食盡可以找我,我們這裏的稻米一年兩季,如果能打通北運的通路,即解了北方的糧荒也造福了這裏的糧農。」

牙行的一位大佬說:「張東家,碼頭上的生意兒,你們儘管去談,有啥問題你儘管找我們。說實話,安南和暹羅來的稻米價格太便宜了,對我們當地的農民不是件好事,如果張東家能把糧食都運回北方,是皆大歡喜的事兒。」

張知木拱手對大家說:「我替北方的災民,謝謝各位了。」

結果大家談的非常愉快了。陸祥一看那件事兒談完了,就站起來說:「各位都是商界大佬,我想藉機會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窯崗人經營的幾項新業務。我保證大家會興趣。」

祥詳細介紹了票號業務、客貨運輸業務之後,這些商界的大佬馬上就議論紛紛了,這樣的事兒,他們不可能不興趣。

一位東家慨道,「我們嶺南做生意到北方去實在是困難,這也多虧了張九齡在唐時開鑿了大庾嶺這條古道,才使我們有了一條到北方的陸上通道,可是我們去北方一趟,路途遙遠不說,安全沒有保障才是大事,來回運銀子是我們所有商家頭疼的大事。如果窯崗人要是能把這問題解決了,那是為我們嶺南商人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就是不知道張東家啥時候能在這裏開展這個業務啊?」

Advertisement

祥說:「我們這次來,就是前來了解一下這裏的況,下次我們來就會帶來全套的人馬過來,大家也知道,做票號業務是很複雜的,需要一套專門的人馬才行。」

看來大家有些失,他們知道這就是沒有期限了。見狀,張知木說:「大家別泄氣,你們也看到了我們在碼頭上停靠的蒸汽船。我們很快就會有幾艘這樣的船,我們回去后很快就會派人過來。因為有了這樣的船,就不會考慮風向的問題,願意啥時候來就啥時候來,我們也可以告訴大家,這次我們會留下人在廣州,就是要籌備在這裏開業的事。」

這下子,大家又活躍開了,他們又看到了希。這些商人們太清楚如果窯崗人票號開業意味著什麼。這項業務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方便,這同時也讓他們心裏又說不出來的嫉妒。但是嫉妒也沒辦法,做這項業務不是誰都能辦得了的,需要各方面實力保證才行。

送客的時候,三位牙行的大佬,特意放慢腳步,一位大佬跟張知木說:「這次我們牙行多有得罪了。說實話,我們牙行里的確有一些敗類,但是這些敗類往往很有實力,我們也不好多說。這次也算張東家幫我們清理門戶了,我們牙行也借這個機會進行了整頓。請張東家放心,以後牙行不會有任何人和窯崗人過不去,我們希和窯崗人做朋友。」

張知木說:「從今以後,我們也把牙行人做朋友,這也是不打不。哈哈哈!」

客人們走後,歐鶴說:「廣州我們就算進一隻腳,剩下的事兒就要靠陸總多辛苦了。」

張知木說:「明天開始,全力以赴的買糧食,和船上談好,買好糧食不卸船讓他們直接運到淮安,運費我們付。另外可以通過糧幫購買廣東的稻米,把我們的船裝滿。也別忘了多買一些糖回去,我們的人有營養不良的,可以補一補。」

Advertisement

在客店老闆的幫助下,陸祥看好了一個小院,院子不大,但是是一個獨立的小院,陸祥就下決心將這裏先買了下來。準備將這裏作為辦事的地址。張知木看了說:「是個好地方,留下的十幾個人就有了一個安。」

安頓好辦事的事,陸祥就忙活開了。通過糖幫的買了不糖,又通過他們幫忙介紹,在離廣州西南二百多里的地方聯繫上一要出手的山場。

張知木和陳玉鋒沒有其他事,就跟著糖幫派來的人,去看那山場。

山場前,有珠江的一支流。大家都是乘船到這裏的。到這裏首先高興的是楊玉琳,因為船一進到這山場前,就顯得涼快多了,船家說,這裏的水都是山上的泉水下來的,所以水很涼,天氣也就涼爽多了。

張知木對這山也很喜歡,山上樹木茂,還有竹子。這裏周圍十幾里地沒有人家,產權屬於附近縣城的一個大戶人家,山場文書寫著,這山場東西八里地南北四里地,一共有兩個山峰,山峰都不是很高,山坡也算平緩。這家佔有這山場一直也沒有啥實際用,就準備用它換些銀子用。

這家派來的一個管家,開價十萬兩銀子,張知木還價到五萬兩銀子,算把事談妥。然後眾人又跟著這管家一起來到縣城,到府辦了文書,了銀子,就算把山場買下來了。

辦好文書,大家又回到這山場來。船家聽說張知木花了五萬兩銀子買下了這山場。驚得他直咂舌說:「這裏十幾里沒有人,你來了願幹啥就幹啥沒人管,何必花銀子買山場呢。」

張知木說:「我們買完了,就真的願意幹啥就幹啥了,到那時有人想管也不行了。」張知木沒跟他們說自己要在這裏幹啥。

楊玉琳說:「我們就在這裏建一房子吧,山西可找不到這樣的地方,到都是竹子,太了。」

「我更喜歡這裏的涼爽,在廣州是哪都好木就是熱的不好。」陳玉鋒說。

鶴說:「這個時候,回到山西,乾熱也不好。」

張知木說:「回山西后,我要他們趕弄出來空調機,那東西一通電就能吹出來冷風,在廣州一定好賣。」

楊玉琳說:「不用廣州,山西就能買。」

陳玉鋒不同意的說:「山西的老財們才捨不得花銀子買那東西呢。他們寧可熱死,也要守著銀子,不象這裏的人都喜歡。你看廣州人把吃的弄的,在山西想都想不到。」

張知木他們回到廣州時,陸祥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所有的貨都出手了。陸祥直後悔,說:「要知道廣東的生意這麼好做,當初就該多帶回來有些貨。」

張知木笑著說:「陸先生就是沒滿足的時候,我們這次帶著南下的貨,比第一次帶的不知道多多倍了,你還是不知足。」

回來后張知木突然發現,閻伯駒沒在,問:「沒見到閻伯,他老人家哪去了?」

祥苦笑了一聲說:「跟著買馬的走了,他不放心人家,怕他們養不好馬,跟去指導了。」

張知木也樂了說:「我看是他捨不得他的馬吧?」

祥說:「不用管他了,都不了。說說碼頭上的事兒吧。碼頭上的糧船有一萬五千料的五艘、一萬料的八艘、五千料的十二艘,這幾天還有幾艘船過來。他們到大明朝來,沒啥運的,又不願意空船來就帶上稻米賣一點算一點兒,在他們安南暹羅稻米一年三季,比這裏還便宜。」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