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改變 第二百一十九章 地球是圓的

《改變》 第二百一十九章 地球是圓的

第二百一十九章地球是圓的

出了海口后,海上沒有風,船也相對穩一些,一艘蒸汽船拖著一串船在海上航行。可是漸漸起風后,蒸汽船拖著幾艘船就拖不了,由於被拖著的其它的帆船也不方便帆借風,蒸汽船隻好解開拖拽的纜繩,讓各船各自航行。蒸汽船藉著自的機,來回的組織各船整隊前進,不讓船隊分散。好在各船上都配遠鏡,大家都在視野範圍。那些船長基本上都是由在海上多年的原大明朝水師的人擔任,有的人甚至以前就是船上的捕盜。

一切穩定后,張知木來到駕駛室和石濤他們聊起航海的事兒。這些人知道張知木對航海一點兒不懂,就給張知木介紹起與航海有關的牽星和針路、海圖等事,以及牽星過洋的辦法。張知木對中國先人們的智慧到由衷地佩服,在那還沒有任何觀測手段的時候,先人們竟然就發明了如此高超航海導航技

牽星,就是利用天上星宿的位置及其與海平面的角高度來確定航海中船舶所走位置及航行方向的方法,因此又稱為天文航海。早在秦漢時代,人們已經知道在海上乘船看北斗星就可以辨識方向。直到北宋發明指南針之後,人們仍以觀看星位置及其高度,作為導航的輔助手段。大約到了元明時期,我國天文航海技有了很大的發展,已能觀測星的高度來定地理緯度。

石濤專門拿出來一套牽星板給張知木看。牽星是通過專門的牽星板來進行的,牽星板最大一塊為十二指板,最小為一指板。使用時,左手拿牽星板一端中心,手臂直眼看星空,使牽星板板面與海平面垂直,觀測星離海平面的高度。

Advertisement

看到張知木對航海問題十分的興趣,為了更詳細作介紹,石濤又拿出來一本有關導航的書《順風相送》和幾張海圖讓張知木看。接著石濤又給張知木介紹了針路。

航海中主要是用指南針引路,所以做「針路「。記載航海有專書,這是航海中日積月累而。這些專書後來有「針經「,有「針譜「,也有「針策「的。

張知木看到的這些書和針路、海圖,在那個時代絕對是前人據經驗總結出來的,對於石濤他們這些有航海經驗的人,這些也是離不開的。但是張知木覺得這些還是照前世的地圖差距很大。有些地理位置張知木雖然記得不是特別清楚,但是還是有印象。

張知木覺得應該將六分儀的原理告訴他們,不過最應該讓他們知道的還是地球是圓的,地球上的坐標系統,應該用經緯度來標識。

張知木問了大家一個問:「你們都是搞航海的,對天文知識了解的也不。那你們知道我們為啥有初夏秋冬四季分明嗎?」

張知木的問題,讓大家一愣,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張知木讓人拿過紙筆來,畫了一個圖。這個圖中心是太,又以太為中心畫一個圓,在這圓上又畫一個小圓說這是地球,又以這個小圓為中心畫一個圓,有這個新圓上畫了一個小圓,說這是月亮。

張知木告大家,我們腳下的大地不是平的,是一個大大的圓球,這個圓球的直徑大概有一萬兩千多公里。這一點張知木看出來,他們接不,但是礙於面子,沒敢樂出來。

張知木沒管他們,繼續說:「我們腳下的地球,始終由西向東進行著自傳的同時,又沿著這個橢圓軌道圍繞著太運轉進行公轉。地球自轉一圈兒是一天,公轉一圈兒是一年。由於我們的地球南北極和軌道之間始終保持著一個六十六度三十四分的夾角。當每年夏至的時候,地球就正於遠日點,太會直北回歸線。與此同時北半球得到的熱量最高,白晝最長,而且氣候也炎熱,屬於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於寒冷的冬季。

Advertisement

此後因為繼續在公轉軌道上不停運行,太的直點便會南移。到秋分,太就會直赤道,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現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熱量都相等,晝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地球繼續不斷運轉,到北半球的冬至日,地球開始位於近日點,太便直南回歸線。而此時北半球得到的熱量為最,且白晝時間最短,氣候也相當寒冷,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剛好是夏季。

點北返以後,在北半球的春分日,太再次直接向赤道。這個時候,是北半球的春季,而南半球卻是秋季。地球像這樣以一年為周期繞太不停運轉,從而產生了四季的更替。」

張知木知道他們一下子接不了這個問題,最接不了的就是地球是圓的這問題。但是張知木畫完的這張圖之後,石濤他們一直都圍著看。張知木相信石濤他們早晚會接這一點,因為也只有他們才對天文知識有實際切驗。他們慢慢地就會通過張知木介紹的知識,將以前解釋不了的許多問題想明白。

講完這些,張知木留下一頭霧水石濤他們對著他畫的草圖發愣,徑直回艙里歇息去了。

見張知木走了,這些人才開始議論起來了。有人說:「大地怎麼可能是圓的呢。明明是沒有邊的嗎?」

另一個人說:「如果大地是圓的話,那我們向前走不就會從後面走回來了嗎?」

大家聽他一說,都哈哈大笑起來,覺得絕對是不可能的。

石濤也覺得不可能,說:「張總說的大地是直徑一萬兩千多公里的大球,我不知道這個公里時多?」

坤一直沒講話,這是他說:「你們聽著,張總說過的話,有很多我們當時都覺得很可笑,可是後來都證明,他說的是對的。我勸你們好好地琢磨一下張總講東西。我也告訴你們,張總絕對不是一般的人。他不會無緣無故的給我們講這麼些東西。至於石濤要說的那個公里,是我們窯崗正在使用的一個長度單位。一公里相當於一點四我們的里差不多。你們說地球的直徑能有多大,那麼地面的圓周有多長?」

Advertisement

有人算了一下,說:「地球的一圈兒是三點八萬公里,相當於我們的五點三萬里。我的天啊,那有多大啊。」

又有人說:「我們要是都站在這個球上,那還不掉下去了?」

有人問:「能往裏掉啊?」

又有人問:「這麼大個球是漂在水上嗎?」

大家都笑,有人說:「這麼重的球在水上也飄不起來啊?」

這些人一直議論很久也沒議論出個所以然來。石濤說:「不過按照張總的說法,四季的變化倒也解釋的清楚。沒準我們真的是站在一個球上。」

說到站在一個球上,大家又都開始否定了。這時范坤說:「我們要是能沖著前方一直走下去試一試不就行了。要是能從後面回來,那不就是對了嗎?」

陪同張知木回到艙里的楊玉琳問張知木:「你說大地真的是圓的嗎?」

張知木看著楊玉琳,反問道:「你覺得我說過假話嗎?」

楊玉琳不示弱的問:「那你說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這一下子張知木又沒法回答了,跟說穿越的事兒,顯然不能,更接不了。

見張知木不說話了,楊玉琳過來摟著張知木的脖子問:「哎!我聽別人說,你好像是天上的神仙下凡來的,到底是不是?」

張知木忍不住的大笑起來,這一下子把楊玉琳笑糊塗了,楊玉琳使勁的掐了張知木一下,問:「你傻笑啥?我是說真的呢。」

張知木說:「你個傻丫頭,如果我是啥神仙,那我就變出個金山來,何必要費這勁兒出來做買賣呢,你說是不是。」

「那也是,」楊玉琳真的有些糊塗了,問:「那說說你到底是怎知道的這麼些東西?」

沒辦法,張知木說:「這事兒要等你嫁給我以後再告訴你。」

Advertisement

「不行。」楊玉琳說:「我現在已經是你的人了,你必須告訴我。」

張知木故意問:「你怎麼是我的人了,我也沒娶你。」

楊玉琳知道張知木說故意氣說:「你簡直是個無賴,大無賴。」

關於航海的事兒,張知木沒再去管他們,他知道石濤他們那些人,這段時間會花很多力研究他畫的那張圖,對他講過的東西進行研究。

等暈船不厲害的時候,他就到陳玉鋒和歐鶴的船艙里,和他們研究將來管理山西的事,主要是要制定的新法律的問題。

張知木說:「我們打下山西后,起碼一年之,免除所有的稅費,讓人民修養生機。」

陳玉鋒說:「如果按我們說的辦法,從李自手裏奪回山西,那山西會到很大的破壞,沒有兩三年,山西恢復不了元氣。」

鶴說:「如果不這樣,那我們奪山西,就會和朝廷鬧翻,這是沒辦法的辦法。」

「三年就三年,」張知木說:「三年時間我們自己花銀子養活軍隊和員還沒問題,再說了這三年我們還會掙銀子的。我想三年土地改革,那些有地契的土地,超出每戶每人應該有的之外,全部歸公,我們可以採用贖買的辦法,給地主分期付銀子,不再允許土地買賣。鼓勵手裏有銀子的發展工商業。那些沒地種的農民可以從政府手裏租種土地。」

鶴對張知木的想法有些異議,說:「我們政權未穩,就會和那些大地主開戰,是不是欠考慮啊?那些有地的地主會拚命地反對我們。」

張知木說:「我們會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對這樣的政策的落實,也必須採取鐵的手段,有不服氣的堅決鎮。」

陳玉鋒說:「知木,這些事你應該起草一些完整的東西了,到了那時候,想到哪裏做到哪裏不行。哪些法律還用大明朝的法律,哪些要改用我們自己的,這要寫清楚啊。下面才能照著執行。」

張知木說:「這事兒我考慮過,我們回去后要起草一份兒基本法,在基本法的基礎上,起草刑法、民法、行政法。從冶廠過來的那些人里有幾位在刑部和大理寺任過職,組織他們參考大明律先搞一部簡單的律法,然後再討論修改完善。基本法裏面要把人人平等的理念突出來,人人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也要強調出來。」

鶴說:「張總,法律可以先整出來,但是如何實施,你要和我們先打一聲招呼在行事好嗎?因為理這樣的事兒,先做什麼后做什麼大不一樣。」

張知木知道,論知識,自己有前世幾百年的優勢;可是論政治智慧,照歐鶴他們有一定的差距,他們是沒事的時候專門研究這些,自己不能和他們比,也沒時間去比這些。

航行到舟山群島的一天晚上,張知木突然聽到「通」的一聲炮響,趕穿好服來到駕駛室。駕駛室里有些氣氛張,范坤、石濤他們都在這裏,張知木問:「出了啥事兒?」

石濤指了指玻璃窗外,張知木順著手指一看,外面啥也看不見,只見到探照燈照在濃霧上反回來的耀眼的芒。整個船就想行駛在濃湯里。

石濤說:「這是航海時最怕遇到的魔鬼天氣,我們為了通知後面的船別掉隊,只好鳴炮,為他們指方向,我們的探照燈也照不出去多遠,還怕船靠的太近了發生撞。」

張知木說:「其它船上也都有指南針,他們的大方向不會出問題,明天太出來了,霧就會小多了。到時候即使有拉得遠一些的,我們蒸汽船也可一去找回來。不用太擔心。」

石濤問張知木:「張總,我們可不可以把寶船上也安上大型的蒸汽機,那些大型的船據說最大的可以裝三千士兵。那樣的船要是能裝上蒸汽機,我們就組織一個蒸氣船艦隊的艦隊,那時候我們到啥地方都不怕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