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改變 第一百九十九章 權臣關注

《改變》 第一百九十九章 權臣關注

第一百九十九章權臣關注

李治來到張知木的面前,並沒有說話。張知木知道是因為李雲鶴在自己的邊。李雲鶴馬上明白了,自己在場人家說話不方便。就過來和李治打一聲招呼走了。

李治這才跟著張知木往回走,一邊走一邊說:「張總,有一件很不好的事兒。這些天有幾個新來的人一直都在打聽我們這裏有沒有臉上刺字的人。」

聽到李治說這話,張知木心裏咯噔一下,心說「不好,到底是被人盯上了。」

李治也看出來張知木的表,繼續說:「自從我們開始在《窯崗周報》上登出要招攬人才和學生之後,我們早就做好準備了。我知道,外面關心我們的各家,都會利用這樣的機會向我們派出細作。我也在招聘來的人中安了不我們自己的人,這些人在暗看事要清楚一些。就是那些學生里,也都有我們的人。我已經借這個機會,把我們自己的人佈置在我們自己的周圍。此事只有我親自掌握。」

到了張知木的辦公室,李治繼續說:「前一段時間,我們在審查新來的人過程中,除了發現有些人沒暴自己的真實份之外,沒發現太大的疑點。可是最近我們的人突然報告說,有人一直在打聽有見過臉上刺字的人沒有?而且不只是一次和一個人再打聽這事兒。不僅在打聽,而且還顯得很急切,甚至都有些不怕暴份的四問。」

張知木覺得有些奇怪,問:「是不是他們都得到啥急指示了?現在的況是,他們與外部的聯繫渠道並不是太多啊?」

李治回答說:「與外面的聯繫我們查了,我們的還是不。往來運輸買賣貨的早就開始了,每天都有不人。我們就是想看看他們跟誰聯繫,在跟蹤他們其中一個人的時候被發現了。」

Advertisement

張知木一聽忙問:「人捉到沒有?」

「人捉到了。他是回住收拾東西準備走的時候,被我們捉住的。」李治回答說:「開始這人很頑固,我們用了點兒手段才招的。因為他招供的況太重要了,我才連忙去找你。」

張知木看李治在看自己,說:「往下說。」

李治接著說:「一開始,他說他是錦衛的,不是東廠也不是西廠的。我們覺得他說話時有些不流暢,結果再使點而手段,這人才說真話。他們是都察院派出來的,只對都察院和閣大臣負責。這個人的職務不低,這次一共派進來四個人,只有一個和他有聯繫。另外兩人是誰,他也不知道。他們原來任務不明確,就是要打進來做細作,了解窯崗的一舉一。這次他們突然接到的命令,要不惜一切弄清是否在窯崗藏有臉上刺字的配軍。」

張知木聽完李治的話,說了一句:「他們還在四打聽這件事兒,說明他們還沒發現秦鵬他們在窯崗。」然後張知木陷了深思。

他知道是閣大臣們想抓自己的把柄了。

大明朝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朱元璋以後一直不設丞相,朝中的事都是由閣掌管,閣中設首輔大臣。其權利相當於丞相,但遠遠小於丞相。

崇禎與閣輔臣的關係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他們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在位的時候,除了鎮農民軍以及抵抗后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於削弱文集團的勢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效。可是這些文臣們對崇禎的制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自從出了張知木這樣一個崇禎皇上的一外部力量,那些大臣們很不舒服。可是他們一直也沒啥實在把柄,能拿出來對付這個張知木。恰好他們這些人也都看到了窯崗的《窯崗周報》,這讓他們好像看到了機會,因為文字上的東西,你出的越多,被抓住的機會就會越多。他們看到窯崗在招聘人的時候,就馬上想到了將細作派進窯崗的想法。

Advertisement

果然這些細作很容易的就打進了窯崗的部。沒想到,不久閣大臣們又得到報告,殺胡口有配軍造反,殺死了一個千戶,據說是跑到窯崗去了。

看到這封報告信的首輔大臣李建泰把杯子都摔了,他怒道:「我們就憑著這個『據說』去和皇上說那個窯崗的張知木私自藏匿配軍,要皇上辦了他?」

一個閣大臣說:「這好辦,我們就讓派去的細作在窯崗查一查這件事兒不就行了。」

另一個大臣說:「不可,我們派進去的人一定要做長久打算,監視這個張知木的一舉一。」

那個大臣反駁說:「如果我們找到張知木私自藏匿配軍的證據,就不用再費勁的監視他了?我看到那時誰也保不了他!」

最後他們商量決定,命令這幾個潛伏人遠,不惜一切一定要查出來配軍在窯崗的準確報。

現在這位首輔大臣李建泰已經是崇禎皇上的第四十五位首輔大臣,歷史記載崇禎在位十七年,任命了五十位首輔大臣,這就是史稱的崇禎五十相。

按理說皇上和大臣之間能有些制約還是有一定的好的,可是中國人在政治上就很奇怪,只要是反對派就很快的會形互不相容的狀態。政治上對立的兩方常常會失去理智會,為反對對方而反對對方的一切,即使是對的意見也要反對。甚至有人提出了更極端的說法,「敵人擁護的我們就反對。」其實這一點本做不到,因為敵人喜歡金錢,自己同樣喜歡。

這些閣大臣們就是要剪除皇上的外援。因為這個張知木雖然為朝廷做了很多好事,但是對他們這些人來說,張知木不是自己的力量,不到抓不住,對自己就是一種威脅,必須要除掉。這也是為啥崇禎皇上一直不讓張知木進京的原因,他深知這些權臣們,對外拿不出任何辦法,鬥卻是無人能敵,張知木這樣一個做事毫無遮攔的人,若是進京就難逃這些之手。

Advertisement

李治看到張知木陷深思,沒敢再說話。等張知木發現自己有些走神了,李治一直在旁邊看著自己,笑了笑說:「看來朝廷的大臣們還是很看得起我啊!」

李治也咧笑了笑說:「那個和他在外面聯繫的,是一個趕車給我們送貨的人,我們沒他。現在我們能掌握另外潛伏進來的三個人。我們也沒他們,我想過一陣在安排我的人,慢慢的接近他們。或許他們還有利用價值呢。」

張知木對李治的長進步到很欣,這個人做這些事兒,簡直就是天才。

送走李治,張知木直接就來到張炳臣的衛生院。張知木對這個張炳臣有些不滿意了,因為秦鵬的事兒,張知木和他已經說了很長時間,這事兒與不都應該有個結果了,可是張炳臣竟然連個信兒都沒有。

看到張知木臉上不是太高興,張炳臣說:「張總,你別急。過幾天我師父說準備點兒葯就過來,他也沒做過你說的植皮這樣事兒。他還說要做一個架取皮用,不然皮一割就往回了。」

張知木知道錯怪張炳臣了,說:「那太好了,這事兒一定要保。」

張知木覺得有些事兒還要和陳玉鋒說一說,就來到陳玉鋒的指揮中心。陳玉鋒看到張知木來了,就知道一定是有事兒,不然張知木可是沒時間隨便溜達。

知道張知木來了,歐鶴也過來一起坐下。

聽完張知木的介紹,歐鶴說:「看來朝中的權臣們,很看重我們。我看這些事兒,我們就當做沒事兒一樣。李治他們做得很好。」

陳玉鋒說:「至從明主朱元璋廢除丞相制以後,朝臣和皇上的權力之爭並沒有減緩,一直相爭不斷。」

張知木知道,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除了丞相制,從那以後明朝就沒有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一職,改由閣輔理朝政,大臣有首輔大臣統領。首輔大臣比之前的丞相權利小得多,可是首輔大臣的權力也是被不斷的擴張,和皇權經常發生矛盾。這也是崇禎皇上多次罷免更換甚至死首輔大臣的原因。

Advertisement

胡惟庸案前後株連竟達十餘年之久,誅殺了三萬餘人,為明初一大案。關於胡惟庸案後世有很多猜測和解讀。但一個共識是,這是皇權和臣權之爭的結果。

張知木突然想到,何不利用一下他們之間的矛盾,說:「我覺得有些消息應該通知一下李公公,因為來我們窯崗的人終究還沒得到啥有用的報,我們不如就把人送給李公公,做一個人。這樣的話,皇上很快就會知道這件事,我們沒殺這個人還顯得我們很明磊落。」

鶴聽罷拍掌,說:「妙,妙招啊!」

張知木告訴李治:「既然這人以前說他是錦衛的,我們就送個人給老公公,把這人給老公公理。」

聽了張張知木的話,李治眼睛都瞪圓了,說:「送走了他,那三個人也就很難再監視了。包括那個來回送信兒的要失去作用了。」

張知木說:「不一定,送走他,他也不敢承認自己招供了這些況,不管怎麼說,此人活著的可能不大。即使他們都暴了,走了也沒啥,他們不是李自的人,用不是太大。」

李治點點頭說:「是,我明白了。另外,凌水碼頭李自報站,就像你說的,他們以為我們這麼長時間沒他們,他們就以為沒有暴,慢慢的已經有活的跡象。」

張知木說:「繼續監視,放長線才能釣大魚。」

送人給李公公是李治親自去的。李治他們一共去了三輛馬車,將捉住的人,綁好堵上,放在中間的馬車裏。一路沒停,一直跑到李公公的家裏。

見到李公公,李治施禮說:「李公公好,我奉張總的命令給您送個人來,這人說他是錦衛的,到我們窯崗胡來。張總說,看在李公公面子上,也不能慢待這個人。不管這人做了啥,就給李公公自己理吧。他們都是錦衛的。」

聽完李治的介紹,李公公哈哈大笑,說:「哈哈。這天底下就沒有比張東家再聰明的人。這張東家是把難題送給我了。高人啊!」

所有和李公公聯繫的事兒都是由李治負責,李公公和李治也是很悉,李公公又問:「我說李治啊,你把麻煩給我送來,就沒把好酒給我帶來,喝完了你們窯崗的酒,我就不喝別的了。」

李治沖李公公一笑,說:「不用我想著,我們張總就知道你好這口。我敢不給你帶來。」說著一揮手後面的人就從馬車上往下搬酒罈子。看到一壇壇酒,李公公笑的眼睛都沒了。

現在窯崗的酒是供不應求,幾乎每天都有酒商上門要求買酒。現在酒商們不提前預定,本買不到窯崗的好酒。

張知木把人送給李公公,的確給李公公帶來一點兒麻煩。因為在外人來看錦衛無法天,「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與大理寺)無權干涉錦衛所理的案件。其實他們沒抓到閣大臣的把柄的時候,也不敢輕易得罪這些朝里的重臣。

李公公心裏十分了解朝裏面的君臣關係,這人明顯的是閣大臣們針對張知木來的,心想看來張知木也不簡單,這人一定也明白了朝里這些事兒,把此人給我,就是通知皇上有人對自己下手了,也讓皇上知道這些朝廷重臣們的向。不過為難的是自己如何理這個人。無故死這個人,不行。不管怎麼說此人是大理寺派出來的,是朝廷的人。放他回去也不行,這人要是說出啥對張知木不利的事兒,等於給皇上出難題,自己就難辭其咎。

看來只能採取一個老辦法了,將此人送回京城,快到京城的時候,此人突然暴亡。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