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改變 第一百七十九章 提純石墨

《改變》 第一百七十九章 提純石墨

第一百七十九章提純石墨

張知木跟著李迪他們來到了電機裝配車間。

電機已經完全裝配完了,正放在車間的中間。按張知木要求製作的陶瓷閘刀開關、座、電機指示用的電表、電流表,自調整電的直流電機和可變電阻等能想到的東西一應俱全。

李迪這些人的領悟能力讓張知木非常的佩服。自從張知木給他們講完了電磁原理和電機原理后,他們對電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張知木也知道這些人用那個手搖電機做了不試驗,這讓他們對電機的認識,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張知木代他們製作大電機的任務,他們也沒覺得有啥難的。不過這次大電機和小電機相比,還是增加了一點難度,電機裡面增加了換向極。這也沒難得住李迪他們,經過張知木的講解,他們很快就理解了換向極的作用。

另外絕緣紙,張知木害怕絕緣不好,換了用石棉紙代替。考慮到散熱問題,電機的殼鑄造時,加大了散熱片的面積。

最讓張知木高興的是李雲鶴他們生產的滾珠軸承用到了電機上。這是窯崗第一次生產出來滾珠軸承。李雲鶴第一次拿到軸承的時候說:「以後,我們的機床度一定會大大的提高一步。如果我們的馬車都用上軸承,那可就不得了了。」

張知木看完電機和配件都準備的非常齊全后,非常滿意,說:「可以聯繫李雲鶴了,現在可以和他們的蒸汽機安裝在一起了。」

看到張知木已經檢查通過了他們的電機,李迪他們一個個都非常的高興。張知木也知道,這幾個人春節都沒怎麼休息,幾乎都是在車間里度過的。來到車間,張知木看到很多新面孔,這讓張知木很高興。因為以後需要一大批人從事電的工作,現在正是打基礎的時候,以後電的應用會大大的普及。想到這裡,張知木突然想到了電燈,不過想現在就搞白熾燈有很多條件還不備。不過張知木又一想,在迪生髮明白熾燈之前,人們是使用電弧燈的,不如我也先搞一個電弧燈。這樣也可以增加電在大家心中的人印象。

Advertisement

考慮到雜訊的問題,李雲鶴把發電用的蒸汽機和發電機專門安排了一個離窯崗的崗上稍遠一點的地方。張知木對這樣的安排也很滿意,更對李雲鶴考慮問題很全面到高興。

安排完李迪他們和李雲鶴的事兒,回到辦公室,張知木沒在畫那個迫擊炮引信的圖,而是讓楊玉琳想法通知清風子師徒二人,讓他們過來一下。

張知木是想先提純石墨,因為天然石墨裡面雜質太多,不提純的話,做要求不高的坩堝還勉強用,做別的不行。張知木也沒提純過石墨,只是上化學課時,聽老師在講酸鹼的重要時,隨便的講過一句,石墨不純是要用鹼和在一起煅燒,冷卻後用水洗凈,然後在用酸洗后,再用水洗凈,晾乾就行了。道理就是,先用鹼和石墨里的雜質反應,如硅酸鹽、硅鋁酸鹽、石英等分與氫氧化鈉發生化學反應,生可溶的硅酸鈉或酸溶的硅鋁酸鈉,然後用水洗將其除去以達到硅的目的;另一部分雜質如金屬的氧化等,經過鹼熔后仍保留在石墨中,將硅后的產用酸浸出,使其中的金屬氧化轉化為可溶的金屬化合,而石墨中的碳酸鹽等雜質以及鹼浸過程中形的酸溶化合與酸反應後進相,再通過過濾、洗滌實現與石墨的分離。而石墨的化學惰大,穩定好,它不溶於有機溶劑和無機溶劑,不與鹼反應;除硝酸、濃硫酸等強氧化的酸外,它與許多酸都不起反應,特別是能耐***;在6000℃以下,不與水和水蒸汽反應。因此,石墨在提純過程中質保持不變。

這樣的活張知木準備給清風子他們來干,是石墨不僅僅用來做電弧燈,還可以做電化學的電極。馬上要用的船用螺旋槳的旋轉驅軸的封也要用到石墨,所以石墨還要抓時間提出純出來。

Advertisement

楊玉琳回話說,清風子的人現在都在冶廠那邊,明天他們才能有人過來。這讓張知木不由得又想到,要製作電話機。有了電話機,大家互相聯繫就方便多了。可是事總要一件一件的來。

張知木只好讓自己靜下心來。他告訴自己,這迫擊炮的重要是比其它的東西都重要得多。有了它,窯崗軍隊的戰鬥力會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而且以現有的技,窯崗製作出迫擊炮,沒有任何技障礙。只是這個保險引信要費點勁兒。

這個引信的到底怎麼才行,讓張知木很費了一番思量。前世時,看過一些雜誌和網上的資料,可是當時也沒想到要自己設計引信,也就是大概的看了一下,知道一點兒****的引信原理。沒辦法,只好自己先設計,然後在試驗改進。

最後張知木設計的引信,是按前世時最早期使用的那種引信設計的。

就是一個撞針被一個鋼球卡住而這個鋼球被一個旁邊的活鋼柱頂住。這個活鋼柱是被一個彈簧頂住。當炮彈被擊發出炮口前,這活鋼柱到一個慣力,這個慣彈簧,鋼柱離開原來的位置,釋放被它頂住的鋼球,被釋放的鋼球在慣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個傾斜的軌道開,解鎖撞針。這時這個撞針也是在慣力作用下支撐它的彈簧。當炮彈離開炮口,沒了發**的力,撞針也沒了慣力,撞針在彈簧的推下向引信的頂端彈出,同時解鎖一個橫向的彈簧,這個彈簧將**兒推到撞針離開的位置,正對著撞針。

撞針在上移過程中,同樣伴隨有繞軸線的往複轉,槽壁與導向銷間的撞與,使慣筒的上升速度得到明顯的衰減,從而延長了解除保險的時間,使引信得到一定的離開炮口的保險距離。炮彈在做外彈道飛行時,**將在爬行力作用下向前移,進支座軸線上的孔,從而使**鎖定在待發位置。這樣,當引信與目標相時,**座不至於在側向慣力的作用下平移,而引起引信的失效。

Advertisement

目標時,在目標反作用力的作用下,擊針下移擊**,引葯、傳葯,進而引彈丸。

終於設計完引信了。下面還要設計迫擊炮的炮彈、炮筒等。

作為前世的軍迷,張知木對炮擊跑不陌生。每次到軍事博館都仔細的觀察過迫擊炮。更何況在網上雜誌上,都沒看這些資料。

可是張知木終究要對窯崗幾萬人一大攤子事兒負責,很難有連續的時間搞設計。

這不是,李雲鶴又來。

看到李雲鶴又笑嘻嘻的進來了,張知木問:「你不去跟李迪他們搞發電廠,又來幹什麼?」

李雲鶴和張知木很悉,說話也隨便,「電廠的事兒,不用我親自干,我安排人去管就行了。今天請你去看一個好東西。」

張知木問李雲鶴是啥好東西,李雲鶴不說,說你去了就知道了。

張知木知道李雲鶴他們一定是又有啥東西研製功了。李雲鶴不說,他也不問,就跟著他來到一個車間。現在窯崗的生產車間已經很多了,不況的很難找到地方。

張知木跟著李雲鶴一進車間,車間里的工人就圍了上來,一個個滿臉喜悅。原來是李雲鶴他們的功了,由於現在還沒有油,張知木就告訴他們先用水做

李雲鶴指著機說:「用這東西沖我們的槍管兒比我們的老辦法快多了,而且質量還好。」說完,李雲鶴指揮工人們當著張知木的面,沖了一兒槍管。

張知木看了這臺機,心裡盤算著,有了它將來搞線膛槍,也可以用它來拉膛線了。不過更讓張知木欣的是這些人的創造力。自己只是將一些理論和以前看到的東西跟他們講一下,他們就能造出機來。這是張知木沒想到的,看來只要將想法和方向告訴他們,沒有必要的話,自己就不用事必躬親了。看來這些能工巧匠的智慧不可低估。

Advertisement

看到張知木很高興,直誇他們,李雲鶴指著旁邊一堆零件說:「那臺是氣錘,以後有了它,我們就不用掄大鎚子鍛打零件坯了。」張知木指著機說:「大件可用他來鍛。這樣坯的材質就會更好。」

李雲鶴說:「等我們能用上電機的話,好多東西就更好辦了。」

突然想到,今後還要造大炮,那時需要更大的機,張知木說:「這個搞機的小組不要解散,讓他們繼續研究更大的機,目標是五十噸、一百噸的機。以後我們要造大炮,需要更大的機。」

李雲鶴覺得這已經是大的不得了的機械了,沒想到張知木還要搞更大的,問:「我們船用的曲軸的坯都能用這傢伙來,還用更大的嗎?」

張知木笑著說:「你就等著吧,五十噸、一百噸也不夠用,以後還要搞萬噸機呢。我們慢慢地積累經驗吧。」

對萬噸機,李雲鶴實在是沒有概念了。不過他聽張知木說,要慢慢的積累經驗也就沒再往下說。

張知木的迫擊炮沒設計,陸祥過來說,讓張知木在他去太岳山取銀子前,去一趟年前買下的那個銅礦和鉛礦。

沒辦法,張知木只好來到礦上看看。

來到兩個礦,張知木自然要發表一些激人心的講話,給大家描繪一個好的前景。好在現在的人思想單純,很容易就能把大家的熱調起來。

張知木參觀完這兩個礦之後,發現他們選礦用的方法和前世張知木見到的沒啥不同,不過是現在都是由人用手工做,而前世時是使用機械選而已。

張知木看到,這兩個礦工人的生活條件本來就比冶廠要好一些,新班子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努力,條件正向好的方向發展。張知木對新班子的工作給與了充分的肯定,同時告訴他們,現在的生產規模還不行,還要擴大生產能力。孫仁雲有些擔心說:「如果一下子生產能力擴大的太快,就怕銷路不能跟上,照就不好了,不如慢慢的發展。」

張知木知道孫仁雲是個認真的人,他的擔心是有他的道理的。可是他不知道,窯崗現在既要發展電力,又要搞線膛槍,都需要大量的銅和鉛,可是張知木又不想說的太多,就告訴孫仁云:「孫礦長你放心大膽的擴大生產,目前你們的生產能力,可能都趕不上窯崗自己的需求,你就不用擔心銷路的問題了。」

孫仁雲聽張知木這樣,他就放心了。不過孫仁雲說的另一件事兒,讓張知木覺得很討厭。那就是府來收稅,之外還要收各種其它明目的銀子,而且不僅當地府要收稅銀,朝廷的礦監還要收一份兒。

張知木說:「按照大明朝的規矩,該上多銀子折一半兒,因為我們有朝廷的聖旨在手,別都不用管。誰若是再來收銀子,你們告訴他們,礦主是窯崗的張知木,讓他們來找我要銀子。你們就說是下面的夥計做不了這個主。」

孫仁雲等人一聽張知木這樣說,就都長出了一口氣。他們怕府把礦監,已經怕的要出病了。也難怪他們,大明朝臭名遠揚的礦監製度,誰然已經廢止多年了。可是大明朝上上下下都知道這是一塊,那些朝廷的太監們還是會變著法的以各種名義,下來敲詐這些開礦的。而且各地府也不敢奈何他們,這也讓他們更肆無忌憚。他們知道皇上缺銀子缺的厲害,只要他們能給朝廷帶回去點兒銀子,朝廷就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是皇上哪裡知道,這些人給朝廷帶回去一兩銀子就會給他們自己留下十兩銀子。結果還弄得四業凋敝,民不聊生。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