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大同斷糧
姜總兵說:「我最想聽的就是你們對付他們騎兵的辦法。快快說來,我有些等不及了。」
「總兵大人別急。聽我仔細說來。如果我們是以騎兵對騎兵作戰的話,是一定要使我們的戰馬也跑起來,這樣也可以利用我們的速度和他們對沖,雙方相遇前的時間就會很短。而我們有了火槍以後,他們的騎兵進火槍程之後,雙方接近的這段時間越長越好,因為這段時間我們火槍的殺傷力可以發揮作用。所以持火槍的騎兵最好不,這樣可以延長雙方接近的時間,不的火槍兵也可以從容瞄準,提高擊的命中率。」陳玉鋒說。
姜總兵點頭說:「對,這樣可以先殺死一些沖在前面的。可是很快後面的騎兵就會衝上來。那又如何是好。」
「這時,如果我們沒有陣地的話,就要三人一組,換霰**流擊。因為騎兵速度快,不好瞄準,到了近用霰彈擊幾乎不用瞄準。三人互相掩護的話,就可以保證不間斷的擊。如果衝過來的騎兵實在太多了,來不及裝彈了,前面的人也可以利用槍管比馬刀長的優勢格當一陣子,掩護後面的人裝彈。一次裝兩發霰彈,就可以掩護另一人在裝兩發了。這樣三個人一組就是一個不很有戰鬥力的組合了。」陳玉鋒仔細的把以前研究的戰,對姜總兵講了。
姜總兵聽了直點頭,說:「這就要有很多火槍才行,戰講起來還行,不過還是要經過戰場檢驗才行,戰場上況瞬息萬變,還要有很多應變措施才行。」姜總兵真的是行家,一下子就說到點子上了。
張知木說:「我們只是把我們有了火槍,又經過幾次小戰之後的一些想法總結了一下,真正有戰場經驗的還是你們。大人可以和你們那些有經驗的軍,在悉了我們的新火之後,一起研究出有真對的戰。」
姜總兵說:「張義士誤會了。陳英雄講的的戰已經讓我非常的驚訝。你們對蒙古騎兵的研究,比我們研究的還細緻。對我們有很大啟發。你們的火槍兵對騎兵隊的戰更是讓人耳目一新。其實這種戰不論對火槍騎兵還是火槍步兵都適用。只是任何戰都要經過戰場檢驗。戰場可是最不留面的,往往沒有第二次機會。」
張知木覺得這位總兵大人,還是有些真才實學的,就憑他的一番見解,他也不是一個庸才,如果好好扶持他一下,可以很好地利用他手握總兵的優勢,抵抗北方的這些勁敵。這個人如果不是被的沒出路了,也不會牆頭草一般的左右搖擺。或許那還是他智慧過人之。能在自己左右不了大局的況下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的實力,以利東山再起,他最後還是為大明朝盡忠了就說明了這一點。
接下來的幾天,李菁領著一些人開始幫助姜總兵訓練他挑出來的軍們,從擊開始到戰;從單兵作戰到以班為單位進攻和防守戰;從對抗步兵到對抗騎兵。一直把這些軍練的苦連天。好在姜總兵經常親臨現場,這些平日里驕橫慣了的軍也沒有敢不聽話的。其實有不聽話的李菁也有都是辦法治他們。雖然訓練很累,可是訓練一陣之後,這些軍們就慢慢的明白了,這可是不白練。若是用這戰打仗那可就佔了大便宜了。慢慢的這人對李菁等教就越來越尊重了,後來慢慢的都朋友了。尤其是柳俊這小教,更是得到了這些軍們的喜。他人神,槍法出神,真的是指哪打哪。這些軍說,如果打起仗來,有幾個人給他上子彈,他一個人最能頂一百個人。另一個人馬上說,就是有一百個人也不可能到得了他邊,因為你跑的再快,也沒他扣扳機快。
張知木也出時間給大同軍中的能工巧匠們,講解了這些槍支**弓弩雷和子彈的製作方法,讓他們自己去大量的仿製,以便他們能大規模的裝備部隊。
姜總兵絕對是看到了這些新式武和戰對他們的重要,這段時間裡也是全心的盯著這些事兒。
剩下的時間,張知木、陳玉鋒、歐鶴帶著楊玉琳就四遊山玩水了。閻伯駒和陸祥不去,他們這對見面就掐的「冤家」願意逛馬市逛市場。
這時的大同城非常壯麗雄觀,城郭堅固,各種防設施配套自系,的確是一座頗特的重鎮名城。城東西長1.8公里,南北長1.82公里,周長7.24公里,面積3.28平方公里。城牆一律在規整有制的石條、石方為基礎上用「三合土」夯,外包青磚,磚分大、中、小三號,中號磚長40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重18公斤。城牆高14米,垛牆上又砌長5米,高0.8米,厚0.5米的磚垛,垛間距0.5米,垛口為磐口和擊口,共580米對垛子,代表這時大同所轄村莊數。
城設四門,東門和門,南門永泰門,西門清遠門,北門武定門。四門之外是甕城,面呈方形,面積為17000平方米,甕城旁設城門,拐旋出。門進深約30米,門上建「箭樓」或稱「匾樓」。東甕城建岳王廟、王獄廟;西甕城有老爺廟、白廟;南甕城有藥王廟;北甕城有眼寺、關帝廟。
城以四牌樓為中心,分佈「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個綿綿巷」。
有姜總兵的特許張知木等人來到城上,看著這堅固的大同城,張知木心中很複雜。他知道,這姜瓖反清后遭到清軍的圍剿。急之時,攝政王多爾袞親自督戰,連人在陝西的「平西王」吳三桂也被命令率軍助戰。可以這樣講,當時清廷所有的名王良將,百分之九十全部集中在山西戰場。但是大同城牆十分堅固,清軍九個多月也沒攻下大同,姜瓖困守大同城,乏糧草,外無救兵,大同城出現人吃人的現象。雖然清軍多次勸降,姜瓖深知,降亦死,不降亦死。反正逃不出一個死字。
可是姜鑲最終沒死於清軍屠刀下,反死於自己人之手。他手下總兵楊振武變節,為取富貴,率部下數百人忽然沖姜宅,當場殺掉姜鑲和姜瓖的弟弟姜琳姜有兄弟三人。然後,這些人用高竿挑著三個淋淋首級,開門向清軍投降。可嘆的是,清軍並未輕饒大同軍民,除楊振武部幾百兵以外,清軍把大同城十餘萬軍民吏盡數屠盡,殺得流有聲。
張知木暗想,我的到來能改變這段歷史嗎?
歐鶴指著城巍峨的代王府說:「張總,你這次來大同,應該想法見見代王,或許將來用得著這個代王。」
遠的代王府十分宏大,相比之下,北京城的那些王府也就是一座花園而已。這朱元璋的十三子朱貴當年被封為代簡王,初封豫。洪武二十五年改封代。是年就藩大同府。從那以後這一隻藩王一直就在大同世襲,一直到現在的代王朱傳,如果歷史沒有改變的話,崇禎十七年李自打到大同城下時,被他那早已投降李自的哥哥大同總兵姜讓勸降的姜瓖,用弓箭死了朱傳,作為投降的覲見禮。可惜了,代王府被李自的制將軍張天琳的一把火燒了。當年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一座富麗堂皇的代王府化作廢墟了。
張知木又在想,我來了,能保住這座宏偉的王府嗎?
其實,大明朝的藩王制度,給大明朝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為了社稷的穩定,後來他們這些藩王們基本上被剝奪了兵權,他們也就是沒事時吃喝玩樂,魚百姓,加劇了階級矛盾。所以李自到殺這些藩王,贏得了廣大的人民的擁護。
張知木覺得現在見不見這個代王用不大,說:「這次如果代王不召見我,我就不去見他。我上次見過晉王,我看這些藩王,沒有幾個象周王那樣的,見不見他用不大。」
經過幾天的實際查看,大同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以現有的軍事手段,如果城糧草充足的話,守軍完全可以長期駐守。這座主城與周邊的十三衛所,構了穩固的北方防線,是一個完全可以依杖的地方。
歐鶴說,有兩千火槍兵,再配上一千弓弩雷手,彈藥充足不斷糧草的話,足可以長時間固守這座城池。
陳玉鋒也有同,說「這個城池就坐落在一個盆地理,四周都是山,真正防守時,如果敵兵太盛的話可以層層設防,用火槍兵消耗敵人,最後再退城中堅守,這樣等敵兵來到城前已是元氣大傷的疲兵。」
張知木說,李治這幾天忙得很,一是再布下線人,二是畫地圖。我告訴他回去不僅僅是要弄出詳細的地圖,還要做出沙盤。我們回去以後,可以對這個地方進行一下沙盤推演。這樣可以對各種況下,採取的不同對策的結果,做到心中有數。
歐鶴說:「張總的沙盤實在是太妙了,整個況一目了然。這沙盤對那些剛剛學習軍事的人太有用了。有了它,我們的軍們進步很快。回去以後,我的學習班兒就離不開這個沙盤了。讓各級軍都要會看沙盤,懂得沙盤推演。」
「還要辦一個參謀學習班兒,這些參謀必須繪製圖堆沙盤、計算等技。他們也是高級軍的候選人。」張知木說。
見三個人在城牆上說起了沒完。楊玉琳說:「哥,你不是說幾天要逛風景嗎?怎麼在這說起來沒完了。」
張知木說:「對對,我們現在就去逛風景去。」
「陸先生說,雲岡石窟最應該去看看,我們今天有時間,就去雲岡石窟吧。沒多遠,我們就騎馬去吧!」陳玉鋒建議。
一行人都同意,就下了城,奔雲岡石窟去了。
這雲崗石窟在大同以西二十幾里的武周山南麓,三人騎馬不用多長時間就趕到了。
這宏偉的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一到這裡,馬上就會讓人肅穆起來。
其實前世時,張知木就知道這雲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寶庫。龍門石窟他已經去過。今天這是第一次來到雲岡石窟,也是他看到的第二個雄偉的石窟。
這石窟可看的太多了,讓人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座大佛像,大佛像高大雄偉,顯示舉世獨尊,無可對比的氣概。
一直到很晚了,害怕進不了大同城,四人才不捨得離開這千年石窟。
這大同是一個文化古城,可遊覽的地方太多了。可是張知木他們沒時間遊山玩水了。
劉雲派快馬前來通報,他們已經會合了窯崗出來的第二批商隊,再有兩天就要到了。姜總兵又來請張知木過去,說有事商談。
張知木只好又和陳玉鋒帶著楊玉琳過去了。
姜總兵見張知木到了,起相迎,說:「張義士,這些天多虧你的弟兄們幫忙啊。我的那些小崽子們也學得很快,這些天我也是沒事兒的時候,就看著他們訓練。還行,沒有一個敢不聽話的,這些參訓的小崽子都學得不錯。」
張知木說:「我聽說,大人也沒虧大他們,是殺豬宰羊的。大人可別把他們慣壞了。」
都落座以後,姜總兵嘆了一口氣說:「唉,我現在也沒有啥好東西招待他們,我的那些弟兄們,一天只能吃兩餐。」
張知木和陳玉鋒等人聽了一愣,張知木問:「大人說的是,士兵們每日只能吃兩餐?」
姜總兵點點頭說:「都知道軍中無糧自敗。可是我們的軍糧就是運不來,這糧食再不來每日兩餐恐怕也沒有了。這也是我今天找你來的意思。不是實在沒辦法了,我真的還舍不下這張臉跟你說這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