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櫻花文學 穿越時空 改變 第一百一十六章 直奔大同

《改變》 第一百一十六章 直奔大同

所謂「九邊重鎮」是指明代北部邊塞的九個軍事要鎮。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後,為保社稷在北部邊疆加了九把鎖,就是這「九邊重鎮」。

明朝建立后﹐逃亡北方邊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時擾﹐嚴重威脅著明朝的統治。明太祖朱元璋為鞏固北部邊防﹐屢次派將北征﹐同時﹐還分封子朱棣﹑朱權等將重兵駐守北部邊塞。明祖朱棣五齣漠北﹐又於沿邊設鎮﹐派兵駐守。初設遼東﹑宣府﹑大同﹑榆林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又設太原﹑固原兩鎮﹐是為九邊。那個誣陷被崇禎死的袁崇煥就是遼東總兵。

九邊之設﹐使明朝北部邊塞形一條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廣袤萬里﹑烽堠相﹑衛所互聯的北方防線。對加強北部邊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費了大量人力力。明朝為此加餉加稅﹐尤其在明中葉以後﹐使人民負擔沉重﹔而各級軍的殘酷盤剝﹐又使餉銀短絀﹐軍士往往因生活無著而發兵變。

九邊各鎮設鎮守總兵﹑副總兵﹑參將﹑游擊將軍﹑守備﹑千總﹑把總等﹐無品級﹑無定員。其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此外﹐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各鎮都駐有重兵。萬曆中期﹐各邊僅主兵就有六十萬左右﹔還有為數甚多的客兵。如薊州鎮﹐隆慶時﹐主兵原額為三萬人﹐萬曆初連客兵在達十六萬五千餘人。

Advertisement

各邊進行備戰與士兵給養所需的軍餉費用,相當於明朝每年田賦收的總數﹐這也為大明朝財政日益拮據的重要原因。

大同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個「九邊重鎮」之首絕對不是虛名,他是名符其實的北方屏障。所以,在地不管明軍對李自等的作戰多麽的困難,崇禎都沒有調用山海關吳三桂和大同等北方的軍隊。沒有了這個北方屏障,草原上的那些狼一眼的騎兵就會象洪水一樣滾向中原。

由於范家營離大同的路程並不遠,張知木一行下午就到了大同。向守軍一亮賜的銅牌,守軍馬上放行。陸祥對這裡比較悉,很快就找了一家客店住下。張知木到大同了,張知木自己不覺得怎麼樣。可是大同的商人們可就不一樣了。這些人都想見一見這個傳奇式的人

沒等這些商人想出辦法,怎麼去見張知木呢。大同總兵派人請張知木了。

張知木原來覺得,自己見到總兵大人不會太容易,好在有殺胡口守備王世昌的親筆信在手,見到總兵大人還是有把握的。沒想到自己還沒坐穩,總兵大人就來請了。

原來門軍一見張知木出示的銅牌就知道來人是張知木這個傳奇人了。他馬上就報道總兵府。總兵姜瓖一聽張知木到了,非常想見一見這個有膽有識的又義薄雲天的商人。

Advertisement

可是張知木對這個姜瓖的覺卻很複雜。對這段歷史非常了解的他,實在從心裡不能原諒他的一些做法。

姜瓖是陝西榆林人,姜家世代皆明將,長兄姜讓是陝西榆林總兵,弟姜瑄為山西和副總兵。姜瓖任鎮朔將軍印大同總兵。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克太原,投降大順政權。據說當時,李自當時還準備殺掉姜瓖,理由是「朝廷以要害鎮寄若,若何首降?」就是說李自認為國家把這麼重要的地方給你鎮守,你為啥帶頭投降呢。看來李自也是不喜歡這種沒骨頭的人。多虧制將軍張天琳的勸說才沒殺他。四月大順軍被清軍和吳三桂聯兵打敗,五月姜瓖又叛變追殺恩人張天琳,投降滿清了。1649年姜瓖又自稱大將軍,依據大同叛清。不久,姜瓖被部將楊振威所殺,清軍將阿濟格城,下令屠城,殺人無數,最後,連大同城牆都被拆出五尺,並拆出一切防工事。

張知木心想如果條件變了,這個人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起碼現在他還不會考慮投降的事兒。現在還是要依靠他抵抗蒙古人和滿清才行。

--------

順便推薦《南宋記憶》,與本文類似,也是「技流」穿越小說,但發生在南宋,崖山,抗元,復國,歐洲世界大戰。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