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老大人,啊不,現在應該宗閣老,請上前領旨吧。”
王鐵從太監手上接過圣旨,面帶微笑看著再次走下大殿的臺階。
“老臣……領旨……”
宗澤面凝重,眼含熱淚地邁開大步走上前。
他奔波了一輩子,為這個國家勞一輩子,似乎就是為了現在這一刻。
宗閣老,一人之下萬人之下,掌管百,百楷模,有著議政權和行政權,可以為民請命……
這是何等的榮耀?
而燕王的封賜,就是對他這輩子所做的功勞最好的承認。
“老臣謝過燕王殿下大恩。”
正是明白閣臣存在的意思,宗澤在接圣旨的時候雙手不停的發抖。
“宗閣老已經是71歲高齡,來人,賜座。”
王鐵掃了一眼大殿上的大臣們,李綱,權邦彥,曲端,張浚,蕭嘉穗,張伯婁敏中,祖士遠等人的臉上都充滿著期待。
像楊邦義,辛贊,陸宰……這些新近才被王鐵征召進朝廷的大能臉上則帶著一懊惱。
早知如此,當年王鐵平定方天定的時候就應該出山輔助于他。
要知道以王鐵現在的威和燕軍的作戰能力,不管他稱不稱皇帝,天下都已經是他的,只要他不死天下就是穩定的。
北邊燕云十六州是他的,山海關這些抵擋金國侵的險要關口是他的,河套平原是他的,河西走廊是他的,蜀在張浚,李應和王定等人的管理下穩如泰山,整個中原,江南都是他的,還有那麼多海外島嶼都在他旗下海軍的控制之下……
現在只有他打別人,沒有誰敢覬覦中原朝。
天下百姓,士子,軍隊,商人……莫不折服。
現在他又重用一大批賢臣大能,大興科舉,而且又善于聽取諫言。
燕王注定要開創一個比肩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大興之治。
每每想到這里,這些后加的大臣充有著期待和懊惱。
與楊邦義他們相比,還有一批職較小,又沒有像宗澤,李綱這些人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員則剩下羨慕。
不過他們也不是全無機會,登上這百之首。
待宗澤領下圣旨,坐到王鐵賜的座位上之后,宣旨太監宣讀第二封圣旨。
為了以示隆重,表示對立閣的重視,王鐵特意將圣旨分八份,每一位閣老一份。
第二個被封為閣老的是老將種師中。
不要以為他是人稱的小種經略相公,年紀就很小,其實他現在已經到了72歲高齡,算起來比宗澤還大一歲。
種師中是河南人,世居陜西。
他常年生活在軍中,為大宋戍守西北邊疆,與西夏經過無數次的大小戰役。
金兵侵中原,他率兵京勤王,金兵退走之后帶兵收復河北各地。
唯一的憾就是救援太原時兵敗榆次。
原本的歷史中,他在戰場上為大宋流盡最后一滴鮮而亡。
不過在王鐵所的時空中,兵敗榆次,正是種師中這一生中的轉折點,他被王鐵的部下所救,傷好之后一直幫助朱武功負責云中一帶的防線。
李彥仙滅西夏的時候,他一直在西北軍團中效力,因為對西夏十分悉,可謂是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了卻滅掉他這一生的勁敵——西夏的愿。
種師中也算是大宋留下來的威最高的武將。
王鐵將他列第二位閣的閣老,眾人也說不出什麼異議。
“種閣老,還請上前領旨,回去之后將種家后人聚集,為國家輸送更多的人才。”
等宣旨太監宣讀完畢,王鐵像對待宗澤一樣,親手把圣旨給種師中。
“老臣,領旨。”
種師中也是飽含熱淚的接過圣旨。
先是封賜種家將,再提升他為閣老,這種榮耀在大宋那個時代是戰死多種家人都換不來的。
他的心也是心澎湃,榆次之敗,非他不力,也非士兵不勇,而是朝廷的指揮方式死板,而且還瞎指揮,乃至被金國各個擊破。
在燕王旗下打仗就沒有那麼多束縛,只要你能打勝仗,打仗,他給予你的是極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和極大的后勤支持。
跟著這樣的主公打仗,如何不能為常勝將軍?
因此種師中暗暗發誓,這輩子一定要利用余生為國家,為民族,為燕王培養更多的種家將。
第三位閣的大臣是李綱。
李綱比宗澤小23歲,比種師中小24歲,打仗雖然不如種師中和李彥仙等人,但是作為一名文,他的能力算得上管理國家的頂流。
如果保養的好,他還有大把為國效力的時間,上升的空間也很大。
李綱字伯紀,江蘇常州無錫人,祖籍福建邵武。
他做過京,也當過地方。
最高做過尚書右丞總領東京城抗金事宜,最低還到南劍州沙縣做到稅。
從東京城被排出來之后,他又幫助王鐵在重慶,四川等地管理過地方要務。
李仙彥攻打西夏的時候,他也幫助李彥仙管理過河西走廊的地方事務。
如此富的履歷可謂是極為符合王鐵規定的在民間和中央都干過,深知百姓疾苦的閣員。
最關鍵的是,李綱有東京保衛戰、孤將守城的榮耀加持。
他為閣大臣,沒有人有異議。
“李閣老,當年在長江漁村的賭約可還記得?”
李綱領旨時王鐵呵呵一笑。
“燕王殿下的記可真好”李綱也是呵呵一笑,“惦記那麼多年,臣下終于了您旗下的一員,現在滿意了吧?”
“滿意,滿意,像李大人這樣有治國大才的能臣自然是越多越好。”
“對,君賢臣能,天下才會太平,百姓才能富強。”
李綱慷慨說完,領了圣旨恭敬的退下。
同宗澤和種師中一樣,他也得到燕王的賜座。
原來的歷史中,李綱生于1083年,逝于1140年,終年57歲。
史書記載李綱因為弟弟李經英年早逝,而到深深的悲哀,祭奠時慟哭不已,因而突然患病,于弟弟去逝的第二個月跟著與世長辭。